
童麟上海市政協委員、恒都上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少年兒童的福祉是衡量人居環境健康、民主社會文明程度和政府良好治理水平的終極目標之一。
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大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不僅要求“加強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居住社區嬰幼兒活動場所和服務設施。”更指出要“以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和營造嬰幼兒健康成長環境為導向,開展活力發展城市創建活動。”
2022年1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在“聚力全面推進五個新城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方面,要提升新城公共服務水平,建設全齡友好生活圈,打造一批服務新城、輻射區域的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在“聚力推進民心工程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方面,要優化養老托幼服務,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建設兒童友好城市。
“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兒童友好城市”也并非全新概念,早在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就共同發起了兒童友好城市倡議(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簡稱CFCI),指出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創建安全、包容、充分響應兒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區,要形成一個完善的、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并使之在日常生活中惠及城市中所有兒童,使其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安全地玩耍與學習。
2021年9月30日,國家發改委聯合22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貫徹“兒童優先,普惠共享”的原則,堅持公共事業優先規劃、公共資源優先配置、公共服務優先保障,推動兒童優先原則融入社會政策。堅持公益普惠導向,擴大面向兒童的公共服務供給,讓廣大適齡兒童享有公平、便利、安全的服務。
《意見》還要求城市規劃建設要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兒童視角,推進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制定城市各類兒童友好空間與設施規劃建設標準,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優化公共空間設計,推進城市建設適應兒童身心發展,滿足兒童服務和活動需求。
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應當積極踐行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政策要求,把“適幼化”環境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把打造“適幼、宜幼、親幼”的城市新風尚作為建設“全齡友好生活圈”的具體目標。
特大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除了聚焦經濟發展與科技水平,還要關注生活質量、消費質量以及人才質量等重要方面,“適幼化”環境建設對提升社會的整體發展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適幼化”環境建設是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的關鍵內容。全面提升育幼水平效果,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有顯著作用,“育幼”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內容,育兒支出更是家庭消費的重要項目。打造健康良好的育幼環境,有利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利于加強親子互動、有利于減輕育兒負擔、有利于提高育兒質量。
其次,“適幼化”環境建設是提高消費質量的重要動力。“適幼化”環境建設對促進生育、推動“三孩”政策有積極作用。根據市場調查結果,2016年我國全面開放“二孩”后,當時的母嬰市場銷售額已突破2.2萬億元,人均母嬰品消費額已經達到9682元,相比2010年,增長超兩倍。經濟發展帶動人民的消費水平不斷升級,不少身為父母的消費者開始逐漸將母嬰產品的質量放在主要地位,更多的父母和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整體生活品質,其外在表現就是母嬰消費產品趨于高端化和個性化發展。
最后,“適幼化”環境建設是提高人才質量的核心因素。人才,尤其是高質量人才對高質量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適幼化”環境建設能夠改善、提升兒童的成長環境,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確保兒童的健康成長,能夠為上海的城市發展、城市建設貢獻更多優質人才、提供更多發展動力。
2021年,上海新城新片區相關人才引進政策的推行,不僅吸引了大量優質人才,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迅速出現了“上海也開始搶人才”等一系列熱議話題。這個“也”字充分反映出目前各省、各地對人才引進的重視和迫切,也體現了上海對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人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更意味著人才政策的制定必須要可持續和可發展。
城市的“適幼化”環境建設將成為年輕人才扎根落戶、結婚生子的關鍵考量因素,城市的“適幼化”環境建設也是人才政策持續、長足發力的關鍵保障,城市的“適幼化”環境建設更是新城新片區發展和建設的重要任務。
要讓引進人才能夠安心扎根上海、定居新城新片區,須把“適幼化”環境建設作為評價安居宜居的重要標準,把“適幼化”環境建設作為新城新片區發展和建設“全齡友好生活圈”的具體目標。
未成年人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是城市家庭的核心目標,更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核心內容,自古便有“孟母三遷”的典故。
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國際化大都市,應當把“適幼化”環境建設作為城市治理的核心內容。但目前,在“適幼化”環境建設方面仍存在以下亟須改進、提高的地方。
首先,公共設施的“適幼化”不足。兒童在身高體型上與成人存在明顯差異,常規衛生設施的尺寸并不能直接適用于絕大多數兒童。目前,很多公共場所的衛生設施中,沒有方便幼兒使用的坐便器或者洗手臺,這不僅對兒童不友好,也給攜帶兒童出行的成年異性家長帶來了照看上的不便。公園、景點缺少母嬰室、嬰兒護理臺,沒有嬰兒車的專用通行通道。A1C870ED-02F2-49FF-932D-973498E272D8
其次,社區服務缺乏“適幼化”的服務內容。社區食堂很少提供適宜母嬰或兒童的餐飲服務;社區活動中心缺少適合幼兒、兒童參與的項目和設施;大部分社區缺少足夠的親子活動場地。
再者,社會服務的“適幼化”有限。第一,在公共服務方面,公共交通、公共場館仍在實行“身高免票”的政策,僅對身高不足1.3米的兒童實行免于購票的優惠政策。把身高作為兒童享受免票福利的唯一判定標準,一方面使“營養足、成長好”的兒童無法享受公共福利;另一方面,實質上也侵害了身高超限兒童的合法權益。第二,在企業服務方面,以餐飲行業為例,絕大多數餐廳并不提供適宜兒童食用的少油少鹽健康餐品,使大多數兒童在外出就餐時,只能接受適用成人的餐食服務,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第三,部分餐廳也不提供兒童的餐具、餐椅等服務。大多數企業缺乏為兒童提供差別化服務的意識和理念。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從硬件和軟件上共同營造“適幼、宜幼、親幼“的“適幼化”環境建設。
第一,推行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公共設施的適幼化改造和建設,確立統一的“適幼”標識,逐步建立“適幼化”環境建設標準,鼓勵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區景點等設置母嬰室、嬰兒護理臺以及方便幼兒使用的坐便器、洗手臺等衛生設施,為未成年人提供便利,打造“親子文化”。
第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保和兒保醫療人才引進力度和醫療設施投入,實現全面“適幼化”的“半小時生活圈”,社區食堂提供適幼餐品,社區中心提供適幼服務,加強兒童友好街區建設。
第三,引導、提倡各行業探索適幼服務,如餐飲行業提供兒童餐具、宜幼餐品,研發“兒童餐”“親子餐”特色服務,置備母嬰(幼)服務室、就餐區等。
第四,全市的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展館、公園等公共設施在現有身高免票的基礎上,改進為按年齡免費不免票,對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全面實行免費不免票。實行免費不免票的政策,通過對票根票證、購票記錄核實,對有效證明、真實年齡的比對,不僅可以提高核查和監督的效率,還可以減少不當購票、超齡購票的現象。
第五,推行對攜帶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出行的一名成年人予以公共交通票價減半的優惠政策,鼓勵親子出行出游,發揮城市公共設施的“親幼”功能。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出行,通常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對與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同行的一名成年人予以公共交通票價減半的優惠,可直接提高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出行比例,為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增加外出頻次、豐富課外生活、加強親子互動提供有力支持。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A1C870ED-02F2-49FF-932D-973498E272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