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網絡流行詞“殺豬盤”,是詐騙團伙對婚戀交友類網絡詐騙的一種俗稱。詐騙分子通常以優質人設和話術套路作為“豬飼料”,在社交平臺上即“豬圈”尋找詐騙對象,通過建立情感關系等方式來“養豬”,最后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即“殺豬”。
近日,66歲的李建民(化名)在社交平臺注冊了賬號后,便迎來了一波海量的打招呼消息,有人稱贊他老實,有人稱贊他大方,還有人說就喜歡這樣成熟的。但老人不知道的是,在這些甜言蜜語下,每一句話都有價格標簽。
“視頻5元1分鐘,語音3元1分鐘,文字消息0.2元每條。”老人回憶道,首次充值是19元,但短短數月老人竟充值幾萬元。李建民說,自2021年初以來,他先后下載過六七款交友軟件,目前用的是一款名為“某緣”的App……而后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些聊天軟件背后竟然是一個個精心的騙局。幾乎所有的交友App都是付費交流,公會、群聊等各組織相配合,不僅有專人招募聊天員,也有專人培訓話術,其目的就是為了從用戶手里騙取錢財。
網絡情感詐騙除了有團伙作案,還有個人犯案。近日,天津市北辰區公安民警抓獲了一名冒充女主播的網戀詐騙犯。這是一名文身花臂的中年男子,在民警面前,該男子不用任何聲音處理器就秒變軟萌蘿莉音(網絡流行詞,指輕柔的未成年女性聲音)。據男子交代,他的網絡照片是假的,蘿莉音是自己練的,與被害人在游戲中認識,私聊確定戀愛關系。
經過警方調查,該男子本職工作是廚師,覺得工資太低走上歪路。他通過各種理由欺騙網戀對象打錢。據男子交代,受害人大多轉賬幾千至一萬元,其中最多一次轉賬收款四五萬元。據警方統計,該男子半年內騙取金額累計50余萬元,而在此期間,該男子從未露過臉。
近年來,各類網絡交友App、婚戀相親網站層出不窮,它們號稱同城交友,真人相親,依靠短視頻等高流量平臺推送廣告引流,用付費聊天模式、情感牽制手段將對方騙入“溫柔陷阱”,甚至喂養出一批企圖借此“割韭菜”的人。
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上葉洪教授發表的論文: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面臨來自求學、擇業、家庭等的多重責任和壓力,尤其是錯過“最佳婚育年齡”的所謂“大齡剩男剩女”,婚戀交友平臺成為他們的重要求偶渠道。社會普遍推崇的“高富帥、白富美”擇偶觀,給詐騙分子炮制虛假身份提供了模板。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副教授、心理學博士謝麗麗告訴記者,在社會身份上,騙子大都扮演成成功人士,或是公檢法、軍人、官員等,身份難辨且難查。
當騙子掌握了受害群體的普遍心理后,便以網絡為媒介,借助聊天工具進行溝通,從而了解被害人的資產狀況和生活情況,再行詐騙之實。
這些套路究竟是如何施騙的呢?
首先,須明確一個概念:“定位+圖片+文字=賬號≠真人”,大多網民就是混淆了真人和賬號,從而被騙。從性別來看,男子因為目的性更強,其套路是短、平、快的。在新型網絡電信詐騙中,“裸聊詐騙”和“約會詐騙”排名靠前;而女性感性意識主導感情占比較高,一旦深陷愛情騙局,上當受騙金額較大。
讓我們來看一些案例:
2019年6月13日,《南國早報》報道:扎心!廣西一女子深陷“殺豬盤”,戀愛2個月被騙533萬!
2019年7月21日,《新民晚報》報道:昏頭了!上海一女子網戀6天被騙1660萬!竟然從未見過男友。
2020年5月21日,《上海法治報》:66歲大叔深陷網戀掏空積蓄,“女友”騙到不忍心,直接讓自己死了。
2022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案例:“柔弱”的她,從3名男子處借走上百萬元。
……
這類犯罪分子可以分為感情騙子和大型詐騙團伙。感情騙子一般騙取錢財較零散,犯罪模式不固定,通常是單槍匹馬作案。如上述天津市男子冒充女主播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是一時動歪腦筋從而走向歧途;大型詐騙團伙的社會影響則更為嚴重,前有東南亞“殺豬盤”轟動一時,后有上述案件中網絡公會等團體操作。由于參與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因此無論在詐騙模式還是在詐騙話術上都有固定套路,有模板可用。其組織嚴密,對潛在目標的心理研究非常透徹,詐騙話術也統一培訓、嚴格要求。


一般套路:通過短期無微不至的情感投資、小恩小惠的方式取得對方信任;后開始透露自己最近的難處,以各種理由騙取錢財,例如家人生病、過一些“節日”等。受害者則是毫無戒備心理,為了保持所謂的“戀愛關系”放松警惕,小額多次打款給詐騙者。最后,騙子拉黑受騙者,迅速消失,只留下精神崩潰的受騙者陷入悔恨。
大型團伙套路:他們分工明確,一般有4個小組:供料組、話術組、技術組和洗錢組。對應的動作即為“找豬、養豬、殺豬、吃豬”。尋找目標時,微博、微信、豆瓣、Facebook等各類社交平臺都是的好去處。供料組所謂的“料”,其實是目標用戶的資料,他們買通平臺內鬼,獲取大多數人的隱私信息搜尋目標,或者在社交平臺上發帖,坐等上鉤。找到目標后,他們開始“養豬”,聊天時語言得體、善解人意,你加班時他打氣,你受挫時他鼓勵……十分注重細節,他們用文字、表情包,也發語音和小視頻,從表現來看,像一個真人。大概每隔一個月,詐騙團伙就會集中“殺豬”,畢竟團伙要發“工資”了。技術組,簡單來說負責搭建和維護一個假的網站,可能是“博彩”,可能是“借貸”,話術組負責介紹這個“很賺錢的項目”,最后“洗錢組”負責拿到錢財。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房玉洲律師表示,網戀詐騙屬于刑事案件,刑事責任和贓款返還的主體是詐騙犯罪行為實施者。婚戀介紹平臺在未參與犯罪,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前提下,不會對犯罪行為承擔責任。但網絡平臺有審核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的義務,尤其是在消費者以會員費等方式支付相應服務費用的情形下。
首先,由于“殺豬盤”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以情感為先導,通過預設的或者固定套話欺騙受害者,所以可以拍攝防詐反詐教育宣傳片。以教育宣傳片加強社會公眾對真實網戀與虛假網戀的辨別能力。同時,在宣傳片中盡量以第一人稱敘述,并多拍短視頻。第一人稱敘事方式不僅能夠拉近宣傳片與民眾的心理距離,也能增加民眾對詐騙手法的理解程度;多拍短視頻,則順應了“快閱讀時代”的傳播方式,便于社會公眾能在等公交、等電梯時看完宣傳片。
其次,通過有權威性的大眾媒體加大宣傳,讓更多民眾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對對話內容進行自動監控與預警。同時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增加對“疑似詐騙話語——用戶心理特征”組合監測計算的技術模塊,由此提升反詐智能體對高度疑似“殺豬盤”詐騙行為的識別能力與預警能力。
第三, 反詐部門應深入分析 “殺豬盤”網絡詐騙犯罪分子的語言策略,發現其顯著語言特征,在此基礎上借鑒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取語言參數進行編碼,研發詐騙預警機制,實現精準防詐。同時采用文本相似性檢測,在與網絡詐騙文本“高度相似”時,對疑似網絡詐騙行為進行風險預警提示、干預或者調查。
最后,在互聯網時代普通民眾要強化自己對海量化信息的真假甄別能力。對只存在虛擬平臺中的聊天對象,看到對話中出現類似“跨國”“博彩軟件”“投資平臺”等與金錢轉賬相關的關鍵字詞時,便要提高警惕!不要相信!同時切記不要隨意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轉賬、不匯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