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4日,我國科考隊員在珠峰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圖/視覺中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敦促拐賣婦女兒童相關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通告》。通告指出,實施或者參與拐賣婦女、兒童,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以及關聯犯罪行為的犯罪嫌疑人,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前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犯罪較輕的,可以依法免除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將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由原來的城鄉區分修改為統一采用城鎮居民標準計算,將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以及被扶養人生活費由原來的城鄉區分的賠償標準修改為統一采用城鎮居民標準計算。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近日聯合發布依法懲治妨害疫情防控秩序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此次發布的6起典型案例,主要涉及有關人員不遵守國家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規定、妨害疫情管理秩序、造成疫情傳播或導致疫情傳播的嚴重危險等違法犯罪行為。
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成了人們的必備工具。首次下載使用時,點擊“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也成為常規操作。對于我們常見的App來說,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通常包括“信息收集范圍、信息的存儲和保護方式、信息使用方式、涉及信息共享的告知以及涉及信息處理的告知”等內容。一旦用戶點擊同意,就意味著將自己的部分權利讓渡給App的運營公司,比如調用手機通訊錄、讀取手機存儲、獲取定位信息、開啟藍牙或無線網絡等。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基于用戶同意的個人信息處理行為,僅具備為達成特定目的處理個人信息的權利,而為制衡信息處理行為,用戶依法享有知情同意、限制拒絕、查閱復制、修改刪除、撤回同意等權利。然而,用戶協議動輒上萬乃至數萬字,充斥著大量專業、晦澀的內容。據統計,5款下載量過億次的手機App,平均每款需要用戶“閱讀并同意”的協議內容約有2.7萬字。
從司法角度來看,協議越詳盡雙方權利責任就越明晰,因為這是充分告知。但是,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來說,動輒上萬字的協議恰恰會阻礙消費者的知情權。因為大多數用戶沒有耐心,也不一定具備讀懂協議的專業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勾選同意,就令用戶弄不清讓渡了哪些權利。
2021年3月,國家四部委印發《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其中第五條以列舉形式明確了39種常見類型App的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而通訊錄權限并不屬于必要范圍。2021年12月,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發布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監測分析報告》稱,當前如“微信”“51Job”等頭部應用最新版本啟動均不索要存儲、設備等無關權限,但中小應用的“過度要權”問題仍十分嚴重,僅2021年9月—12月監測顯示,在華為、小米、騰訊應用寶等主流應用商店的新上架應用(App)中,平均每月有近1000款存在此問題的應用上架。
當前,相關機構正在起草《信息安全技術互聯網平臺及產品服務隱私協議要求》,可為平臺企業的用戶協議及隱私政策合規提供指引。相較于制定相關行業規范,如何將規范落到實處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行業主管部門的治理資源有限,僅依靠行業監管較難規范所有App的信息收集行為;二是部分中小企業存在僥幸心理,試圖通過違規行為獲取更高經濟利益;三是《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雖賦予了用戶數據權利,但實踐中用戶權利的實現方式并不明晰,用戶在權利受侵害時難以有效維權。
綜上,建議行業主管部門持續開展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充分發揮頭部平臺的“看門人”作用,規范相關App、小程序的個人信息收集行為。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渠道和透明度報告機制應予以完善,以維護用戶對行業治理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來源:科技日報)
5月5日10時3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吉林一號”寬幅01C星及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D27~33星等共8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目前,“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已增至54顆。
“非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侵占超3萬元應立案追訴,與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入罪標準趨同。”4月2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修訂后的《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對公安機關管轄的78種經濟犯罪案件立案追訴標準予以進一步明確規定(2022年5月15日起施行)。
近期,媒體從退役軍人事務部了解到:退役軍人事務系統組建4年來,全國各地共舉行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2.5萬余場,累計提供崗位1275萬個,幫助226萬名退役軍人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