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張加華
我們為什么要宣講黨史、學習黨史?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辈稍L中,江蘇省巾幗黨課講師,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張加華多次提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
“沒有念高中一直是我的遺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我的驕傲。”張加華的成長與求學經歷,展現出了幾分天賦與努力的味道。1972 年,張加華出生在南通的一個小縣城海安,渴望魚躍龍門走出農村的她選擇成為國家“強基計劃”中的一名師范生。
“那時的師范生和現在不同,錄取分數比重點高中還要高。”作為所在中學唯一一個被錄取的師范生,張加華進入泰州師范學院,成為學號為“1”的學生。“學校按照入學成績編排學號,而我是最好的一個,所以我的學號是‘1’?!背鲇谀撤N機緣和喜愛,在中文和歷史專業之間,張加華選擇了后者。
師范學院畢業后,張加華被保送至揚州大學繼續歷史專業的學習。四年后,她如愿走上三尺講臺,成為泰州市第二中學的一名教師。任教兩年后,不安于現狀的張加華又萌生了繼續深造的念頭——考取研究生。
考研,這個在當下談及都并不輕松的話題,對彼時的張加華而言更難?!白铍y的是英語。我的英語學習幾乎可以說是停留在了初中,底子太薄了。在泰州二中任教的那兩年,我一有時間就惡補英語,手段也簡單,看《China Daily(中國日報)》,聽英文頻道廣播?!币饬现杏衷谝饬现?,張加華順利通過了研究生入學考試,回到母校繼續攻讀歷史專業。
1998年,從揚州大學再次畢業的張加華進入江蘇省委黨校工作,一手學術課題研究,一手傳道授業解惑。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為了滿足工作中提出的新要求,應對時代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張加華又將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收入囊中。靠著天賦與努力,張加華把少時的缺憾變成了如今的驕傲。
“黨校授課與高校不同,面對的主要對象是黨員干部,更側重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為他們解疑釋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這就對授課老師的理論素養和學術高度、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
二十多年來,張加華把黨課送到了機關單位、工廠車間、學校教室、社區廣場、田間地頭……讓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在人們心頭悄悄萌發。
談及第一次走出黨校課堂宣講,張加華記憶猶新。“那是1999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一支體育運動隊伍邀請我們去開展一次關于五四運動的宣講。領導覺得我年紀小,適合與青年人交流,就安排我去了。講課前,我忐忑而又慎重地備了課?!?/p>
這些年,張加華在很多高校進行了宣講。她發現,青年人的意識正在慢慢覺醒,對黨和國家的前途表現出了更多的關注?!拔覀兊狞h課一般安排在晚間或周末,但學生們表現得積極且鄭重。他們會提出很多問題,比如黨的自身建設、反腐倡廉、歷史周期率等。這表明,新一代大學生的政治和社會責任感在不斷增強?!?/p>
在鄉間、社區,張加華把黨史講得更接地氣。在四面透風、音響設備簡陋的鄉鎮老劇場,她扯著嗓子“喊”完了課程內容;在社區活動中心,她在課程內容中融入一個個“包袱”,讓黨史故事更加通俗易懂、入腦入心?!吧鐓^里來聽課的大多數是老人,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狀況,課程時間不能安排太長。記得一次宣講結束,一位老人提議多開展這樣的講黨史活動,讓我非常感動?!?/p>
在一次次對黨史課題的求索和講述中,張加華慢慢成長和收獲著。“從前讀1949年至1978年期間的這段歷史,內心總有不解。但在一次次的仔細摩挲和反復揣摩中,我漸漸能體會到那一代人干事創業的艱辛。面對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有時候走一些彎路也是探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我們看待歷史,看待事物,要更加的全面、客觀?!?/p>
張加華最愛講烈士陳樹湘的故事?!跋娼瓚鹨凼情L征途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陳樹湘任師長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也就是后來所說的‘絕命后衛師’,幾乎全軍覆沒。陳樹湘負傷被捕后,敵人把他放在擔架上,想抬到城里邀功。但在路上,寧死不屈的他將手伸進受傷的腹部,把腸子扯斷,斷腸而死。這故事,無論講過多少遍,帶給我的震撼從未減弱。每每在課堂上講起,也常??吹接腥思t了眼眶?!痹俅握f起這些悲壯的故事,張加華仍有些動容,“在我們的革命先驅中,不乏家世背景優渥的人,但他們選擇放棄家庭、犧牲自己,用生命去喚醒民族覺醒,謀求國家安定富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粋€人如果不愛國,他還能愛什么?”
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有人問張加華:“這些烈士怎么這么傻?為什么不先活下來呢?”她舉了楊靖宇的例子來回答:“當年,楊靖宇被困在深山老林中,缺衣少食。有人勸他投降,他決絕地回答:如果個個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所以,總有那么一些不愿屈服的人流血犧牲,如果個個都變節,那么革命也就進行不下去了。就像我們今天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總有人在負重前行。”
“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有重大成就,也形成了寶貴的經驗?;仡櫄v史,審視現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在百年黨史中,我們還孕育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回顧黨史,學習英烈們的故事,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念,獲得精神的滋養和鼓舞,把我們的路走得更穩更好?!睆埣尤A說,“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我們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緊緊相連,生存和發展都與國家息息相關。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們的執政黨,領導中國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了很多事情,我們更應當了解她、認識她,學黨史、知黨史、感黨恩、跟黨走?!?/p>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時間滾滾向前,歷史漸漸遠去,但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值得一代代人反復學習。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一遍遍講黨史、學黨史就是要讓我們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更好地邁步新征程,奮進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