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炫
翁炫
中共黨員,現居蘇州;《莫愁》雜志簽約專欄作者,自2004年至今,在《莫愁》系列刊發表文章超過50 萬字。
本期,我們跟著原中國史學會會長金沖及所著的《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應對三大戰役》,回到“歷史上的今天”,重溫解放戰爭驚心動魄的偉大時刻(解放戰爭,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
解放戰爭國共兩黨力量懸殊,國民黨力量明顯高過共產黨。
兵力對比。抗戰一勝利,國民黨擁有正規軍約200萬人,加上其他軍事力量共430萬人;解放軍只有61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和后方軍事機關人員共127萬人。雙方兵力的對比是3.4比1。
武器裝備,雙方更是懸殊。國民黨軍隊得到美國大量軍事援助,武器裝備有了大幅度改善,約有四分之一成為美械或半美械部隊,又在受降中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擁有解放軍沒有的坦克、重炮、作戰飛機和海軍艦艇等。
此外,國民黨還控制著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而共產黨控制的主要是農村和一些中小城市。
國民黨優勢如此之明顯,于是,蔣介石盤算,多長時間可以消滅共產黨。時任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認為,可以用兩年的時間來一步步消滅共產黨。陸軍一級上將陳誠提出,只需六個月就可以消滅共產黨。蔣介石采納了陳誠的計劃,免去何應欽的參謀總長職務,改由陳誠繼任。
1947年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的擴大會議(也稱“十二月會議”)上作出判斷,“二十年來沒有解決的力量對比優勢問題,今天解決了。”也就是說,共產黨扭轉了局勢。
1947年,曾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的魏德邁,受杜魯門指派,回到中國調查。他調查得出結論,國民黨在軍事上已經處于劣勢,中共很可能統一中國。
共產黨是怎樣在短時間內扭轉了局勢呢?
金沖及在《決戰》里說,是雙方軍事統帥指導作戰的戰略方針不同,影響了局勢的走向。
蔣介石“要地”,以奪取地盤為主要目標,認為控制住交通線,解放軍就無法流動,只能在分割狀態下被國民黨軍“分區清剿”,最終歸于消滅。
毛澤東“要人”,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認為雙方有生力量對比的消長,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1947年3月19日,國民黨軍胡宗南部25萬余人,攻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毛澤東決定撤出延安。相當多的干部想不通。毛澤東向部分領導干部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延安是握著拳頭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頭伸開,這樣就便于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
從1946年到1948年,國民黨從進攻的拳頭變成固守的指頭,然后被共產黨一根根地切掉,這種事經常發生。
毛澤東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方針,并不是指殺死敵人,而是指把敵人轉化為自己的人。毛澤東說:“全殲,方能最充分地補充自己。這不但是我軍目前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而且是兵員的主要來源。全殲,在敵則士氣沮喪,人心不振;在我則士氣高漲,人心振奮。”
怎樣把國民黨軍轉化為解放軍自己人呢?中共中央經過認真地研究總結后,采取的方法是開“訴苦大會”。
很多被俘虜的原國民黨士兵和解放軍一樣,出身于苦大仇深的貧苦農民家庭,不少是被“抓壯丁”抓到國民黨軍隊里的,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本血淚賬,一經啟發和引導,便發生根本變化,掉過頭來向國民黨軍英勇作戰。
國共雙方軍事有生力量的消長逐步積累。1947年年底,中共中央領導人在召開的“十二月會議”上作出判斷:中國革命抵達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對形勢的判斷,是制定路線、綱領、方針、政策的最基本的依據。有了“十二月會議”這個判斷作依據,也就有了三大決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解放軍決心發動決戰時,其總兵力仍少于國民黨,武器裝備與國民黨更存在較大差距,以至于蔣介石難以相信解放軍的決心。
我們以遼沈戰役為例,看國共兩黨軍事統帥的決策和指揮。
打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城市從北到南依次排開。解放軍一旦占領錦州,就相當于關上了東北國民黨軍隊從陸路交通撤向華北的大門,長春和沈陽就會變成兩座孤島。蔣介石也曾考慮將沈陽、長春的軍隊先撤至錦州,但可能相比于錦州,他還是更看重沈陽和長春這些更大的城市,一直猶豫不決。
毛澤東便下了大決心,要求東北野戰軍主力不惜冒巨大風險,遠途奔襲錦州,切斷錦州同關內的陸路交通。
最終,整個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使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為之后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作戰決策方面,毛澤東也體現出了民主且富有建設性的大將風度。
淮海戰役的發動,來自第一線將領的建議。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給中央軍委發電,提出了發動淮海戰役的建議。第二天,毛澤東立即為中央軍委起草批示,第一句就是“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再看國民黨這邊。蔣介石緊緊抓住了國民黨軍的所有指揮作戰大權,決策都由他來做,而一旦出錯,則責怪部下無能或沒有執行他的指示。
金沖及在《決戰》里說,蔣介石作戰指導中暴露出來的弱點很多,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主觀同客觀相脫離:不全盤而細心地研究實際情況,不認真聽取第一線將領的意見,一味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和主觀意志辦事。這樣的仗怎么能不敗呢?

筆者后記:以史為鑒,砥礪前行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岳思平在《中共黨史研究》上撰文寫道,解放戰爭時期是從1945年9 月至1949 年9 月;解放戰爭則是從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
也就是說,解放戰爭時期于1949年9月結束,但解放戰爭并沒有結束;1950年6月,解放海南島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基本結束,才是解放戰爭的下限。
金沖及在《決戰》中也提到,解放戰爭真正開打時間,不是1945 年日本投降,而是1946年6月國民黨兵進軍中原,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自衛,由此,解放戰爭爆發。
故,筆者在開篇把解放戰爭時間寫為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
回到金沖及《決戰》這本書,筆者有兩個閱讀感受。
一是,視角新穎。金沖及為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贏得解放戰爭給出了新角度注解:軍事統帥的作戰方針,影響了局勢走向。筆者也是圍繞這一視角,撰寫本文。
二是,史料翔實、文字通俗易懂、情節層層遞進,讓筆者仿佛回到了戰爭現場,有身臨其境之感。
為此,筆者期待你拿起《決戰》,重溫紅色歷史,感受驚心動魄的偉大時刻。筆者撰寫的本文,只截取了其中小部分片段。
此外,筆者再向你推薦金沖及著的另一本書《轉折年代——中國·1947》。
通過本文,我們已經理解了,金沖及之所以稱1947 年是中國轉折年,是因為這一年國共局勢發生了對調,影響并支配著此后中國的走向。《轉折年代——中國·1947》詳細還原了1947 年國共兩黨在軍事、政治、經濟、民心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
讓我們重溫歷史,以史為鑒,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