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翊彤, 周鑫, 楊麗
(黑龍江省寒地建筑科學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城市生態修復(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在加強城市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采取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優化城市綠地系統等生態空間布局,修復城市中被破壞且不能自我恢復的山體、水體等,修復和再利用城市棕地,實現城市生態系統凈化環境、調節氣候與水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建設方式[1]。
目前,國內關于城市生態修復內容研究伴隨“城市病”的暴露而愈發重視。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主要是對礦山、水土流失地帶、荒地、草原等進行治理,或從單一工程治理拓展到區域生態修復實踐并對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理論進行研究。從城市總體角度出發的指向性研究方興未艾。因此,以城市總體角度探究城市生態修復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文中主要是從城市生態格局、城市生態要素、城市規模3個角度開展城市生態修復理論性思考,并通過分類疊加提出典型城市的主體修復內容。最終為推動黑龍江省城市生態修復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提供參考性建議。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變化特征的學科。主要內容包括景觀結構和功能、動態變化、格局—過程互饋機制與格局優化、合理利用和保護等[2]。最終達到將具有一定景觀生態關聯的生態敏感區域在適度的人為干擾下完成生態系統的自我演替與更新的目的。因此,城市生態修復需要通過景觀生態學識別和統一城市自然環境特征、人文發展脈絡以及重要的生態要素,辨析并評估景觀功能的空間差異,重點在實踐中通過優化調控城市空間結構與生態功能的關系,構建城市生態空間格局、區域景觀格局、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從而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韌性城市理論強調在城市及其所在時空尺度的社會—生態—技術網絡中受到干擾時,可以維持、恢復到適應變化的均衡狀態[3],從而保持城市格局完整性和功能運行的持續性。該理論融合了城市規劃、應急管理、脆弱性評估、治理理論等多種理論與方法,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市面臨環境日益復雜的產物[4],并具有多樣性、穩健性、恢復性、連通性、適應性、冗余度的特點[5]。通過對城市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災害風險、公共空間等空間要素的識別,優化與重建城市開敞空間,構建韌性評估體系及城市生態廊道的韌性框架。
低沖擊開發理論強調在城市化進程中,采取各種手段減輕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和破壞,保持和恢復自然生態[6],例如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嚴格控制城市更新區域的內外承載,合理分配開發強度。并根據城市空間、建筑的形成機理因地制宜保護城市內外動態的平衡機制,從而進行低碳引導,提升居民的宜居感、幸福感。
根據調查,黑龍江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為92.9%,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3%。此外哈爾濱市、大慶市、佳木斯市、綏化市、鶴崗市等城市格局基底即存在著生態不友好性,城市傳統布局優先供給生產所需,對生態支撐空間預留不足,難以對城市內部分污染區域進行生態隔離,使熱島范圍不斷擴大,尤其在區域空氣流通條件不佳的氣象日和采暖期,城市內部易出現大氣污染問題。
隨著城市濱水地段開發強度逐步上升,建設用地逐步侵占水系廊道、侵蝕自然排水系統,導致城市自然滯洪調蓄能力明顯降低,且出現水體面源污染特征;部分堤防護岸等防洪設施不達標,且河道逐年淤積,清淤不及時,導致河床過高、排水不暢;截至2020年黑龍江省典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僅為62%,合流制管道占比較大,污水收集效能偏低。原有排水設施設計標準偏低,部分城市老城區排水管道設施不完善、排水能力不足;海綿城市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比例為7.8%,城市公共空間大面積鋪裝加大了城市地面的不透水面積,降低了雨水下滲能力等,導致黑龍江省部分城市近年來內澇現象增多。
由于黑龍江省部分城市空間內因毀山采石、夷山造地、道路建設等活動導致山體地質結構不穩定,山體破損面較為明顯,山體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雖然部分山體進行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但山體林地質量不高、山體植被景觀效果有待進一步優化,一些被開發或私人損壞的山體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
在土地主導城市經濟的大背景下,城市綠地遭受排擠、蠶食,城市建設造成區域生態綠地萎縮,導致城市內外生態環境整體連通不足,未形成良好的生態網絡體系。此外,城市傳統布局優先供給生產所需,對城市內部綠色空間布局不均衡,易出現熱島效應,在區域空氣流通條件不佳的氣象日和采暖期易出現大氣污染問題。
黑龍江省城市棕地主要包括油田開采區、垃圾填埋場等。隨著石油、礦山的不斷開采造成土地空間格局破壞、生態環境污染、原有自然生態功能退化、自然空間形態破碎。城市棕地利用率降低,受損空間得不到治理,造成城市建設用地節約性集約性降低。
文中結合黑龍江省城市的不同情況及現狀存在的問題,從城市生態格局、城市生態要素及城市規模3個角度對黑龍江省典型城市進行分類,見表1。

表1 黑龍江省典型城市分類表
通過對黑龍江省典型城市生態空間的調研,研究其與城市建設空間的相互關系,將黑龍江省典型城市生態格局分為散點分布結構、楔環放射結構以及多元組合結構。
散點分布結構多見于黑龍江省平原城市,城市中無貫穿廊道或廊道生態作用不足,對城市功能分區和生態結構未能產生充分的影響,如綏化市。城市內部生態空間呈散點狀分布,主要由城市綠地、小型水體、山體等組成。由于此類生態空間大多規模較小、位置分散,難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
楔環放射結構一般由城市邊緣的生態空間延伸至中心城區,形成放射狀生態聯絡體系,如伊春市。該類城市與自然生態接觸密切,城區環境能夠得到較好的自然調節,但也易產生開發無度,過分侵占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的情形。多元組合結構一般出現在省內人口較多,用地規模較大的城市,在城市整體生態空間分布中,各區域呈現出多種形式的布局結構組合形態,如哈爾濱市。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城市景觀,但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復雜的生態問題。
通過對黑龍江省典型城市生態要素進行梳理,主要分為生態要素為水體的城市、生態要素為山林的城市及無明顯生態要素的城市。
生態要素為水體的城市主要特點為單側臨河(江)、江水橫穿或建成區內有內河,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生態要素為山林的城市主要分布于大小興安嶺地區、城市為單面或者兩面臨山,如雙鴨山市、伊春市。
無明顯生態要素的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區,城市內缺少山林、水等自然生態要素,城市景觀風貌更側重于人文景觀,如綏化市。
從城市生態生態修復角度出發,并按照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黑龍江省典型城市按規模分為(特)大、中等城市及小城市。
黑龍江省特(大)城市包括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中等城市包括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雞西市、鶴崗市。
小城市是黑龍江省內主要城市規模類型,主要特點是人口密度低、生活半徑小,城市生態與外部生態連接緊密。
散點分布結構城市基于城市綠地的服務半徑和人步行的可達范圍,增大“點”密度,同時運用“毛細血管增長模式”,在現“點”的基礎上,通過景觀綠帶、道路綠化等逐步向周邊建設用地滲透,實現區域生態聯絡的高密度分布,見圖1。

圖1 散點分布結構城市生態修復示意圖
楔環放射結構城市基于城市設計加強生態核心緩沖區建設,緩沖區內控制建設開發容量。同時構建多級放射狀生態廊道布局,并將城市景觀軸與景觀核的銜接區域重點處理,加強城市景觀的特色研究,見圖2。多元組合結構城市往往具備以上3種結構模型乃至更為復雜的情形,應理順城市建設空間與生態空間的依托、競爭關系,劃定城市修復分區,做好修復單元的銜接。

圖2 楔環放射結構城市生態修復示意圖
生態要素為水體的城市應基于地表水系、徑流廊道、生態滯蓄濕地等構建城市水系廊道;通過水系貫通、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恢復城市水系防洪排澇等復合功能;在確保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增加自然岸線比重。在岸線相對較緩的區域建設自然型駁岸,對于陡坡岸線對其進行局部固岸護坡處理。對于城市建設均較為成熟、河道與建筑之間的空間狹小區域,可結合岸線的具體形式進行生態化改造,以達到軟化駁岸的生態效應;結合城市更新、相關規劃、水體兩側區域主體功能與景觀資源優化濱水景觀空間。
生態要素為山林的城市將城市外部生態系統與城市開敞空間相銜接,實現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交互空間層次;通過優化山體輪廓線、嚴格控制景觀視廊內的建筑高度、避免建筑沿山腳線密集布局等措施保護山體與城市之間良好的景觀視覺廊道;利用生態補償和空間格局修復的方法將礦山廢棄地“融入”城市,構建游憩型城市山體;同時將林業文化、森林生態文化融入城市綠地中,創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風貌。
無明顯生態要素的城市通過優化城市內部綠地結構,形成服務社區、引風擋風的城市綠色網絡體系布局。依據城市自身文化類別對城市人文景觀進行劃區域保護,并將城市特色文化景觀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
(特)大、中等城市為緩解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建筑密度高區域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的情況,利用城市自然風向、城市綠地、城市生態廊道及主要道路等開敞空間構建城市通風廊道;為達到解決人類活動對自然干擾造成的景觀連接度降低、阻礙生物在源斑塊間運動的問題,建立城市綠化廊道;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城市綠地修復與提質增效。
小城市應加強挖掘城市內部生態關聯要素,明確潛在的生態廊道,通過平面控制、剖面控制及雙向控制等方法,有針對性的實施管控措施,并在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間找到平衡點;推動社區公園建設行動,打造便民公園綠地系統,同時完善城市各用地內附屬綠地、防護綠地建設;在確保群眾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以“因地制宜,分類改造”為基本原則,提升城市用地集約性。
通過文中對各類型城市生態修復思路的疊加,見圖3,綜合考慮典型城市所在區域,得出黑龍江省典型城市生態修復的主體任務,見表2。

圖3 城市生態修復任務疊加示意圖

表2 黑龍江省典型城市主體任務表
文中通過對景觀生態學理論、韌性城市理論、低沖擊開發理論的研究,結合黑龍江省城市生態現狀,獲得如下啟示:
(1)對于城市生態修復工作要從城市生態格局、城市生態要素、城市規模3個角度進行分析,總結梳理城市生態修復的主攻方向。
(2)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當前背景與形勢,服務于黑龍江省城市生態修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