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本論》第三卷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即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使得資本關系神秘化,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進一步掩蓋了剩余價值和價值的實質,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商業利潤、生產價格轉化為商業價格在競爭的假象中隱藏了剩余價值來源的本質,平均利潤轉化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在收入從量到質的分割過程中進一步遮蔽了資本關系的實質,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掩飾了土地所有權背后的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關鍵詞:《資本論》第三卷;剩余價值;轉化形式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5-0028-03
唯物辯證法是《資本論》的基本方法,轉化理論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體現。通過對資本主義運動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的規律認識,《資本論》呈現出兩類分析資本運動的轉化理論,一是性質不同的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理論,二是性質相同的剩余價值轉化為其各種不同形式的理論,后者集中體現在《資本論》第三卷。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商業利潤,平均利潤進一步轉化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這五種轉化形式是性質相同的由本質到現象的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一、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而不是可變資本或不變資本創造出來的。成本價格是包含商品價值的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之和,因為不變資本只是發生價值轉移上的量的變化,而可變資本是新創造的價值量或勞動價值量的束縛下發生量的有限度的變化,因而,只是把成本價格看作資本上的補償而不是看作不變資本價值的轉移和可變資本價值的補償就掩蓋了商品價值和資本的實質,進而,隨著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被掩飾,資本的增值過程神秘化。商品價值等于成本價格加利潤。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不僅可以使得商品的利潤量小于剩余價值量,而且可以說明剩余價值不是勞動創造的產物而是由預付資本創造的產物,從而利潤的來源神秘化了。利潤形式徹底掩蓋了勞動和剩余勞動在商品價值中的作用,反而體現了資本的自我增值的合法性。
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剩余價值率是利潤率的本質,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表現。不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因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都是使得G—W—G成立的資本流通增值的必要因素。利潤率關心實際預付資本的值是多少。它是由剩余價值率轉化而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年剩余價值率是重要的一環。年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年利潤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區別消失了,好像利潤是由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而不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使得資本關系神秘化。現實生產過程中的顛倒將人對人的關系表現為人對物的關系,表現為關于現實生產過程中的歪曲的虛假的意識,把勞動創造剩余價值說成是超過成本價格的余額或利潤,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說成是成本價格,把剩余價值率說成是利潤率。由于這種顛倒的意識,使得資本關系神秘化,剩余價值的起源和本質被掩蓋。隨著利潤向平均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地租轉化,資本的增值過程和資本關系將會更加神秘化。
二、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是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的必要前提。由利潤的本質可知剩余價值和利潤是同一個東西,由于資本有機構成不同,資本周轉不同,即使剩余價值率相同,在出售商品價值時,投在不同生產部門的同量資本也會得出極不相同的利潤率。資本并不關心剩余價值率的量,只會關心利潤率的量,因而它們會在不同部門產生的不同利潤的基礎上盡量實現自身資本的利潤的量的最大化。由于現實的利潤率有低有高,資本就會自發地向利潤率高的地方轉移,由此進一步引發了資本競爭和商品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價格脫離價值的波動,使得有的商品價格高于自身價值,有的商品價格低于自身價值,最終導致不同的利潤率形成平均利潤率。價值理論是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的基礎。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的計算以所用的成本價格或預付資本為基礎,而價值理論是以所耗費的價值轉移的成本價格為基礎。導致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不是成本利潤率不同而是資本利潤率不同,即,由于價值理論引發資本競爭和資本轉移,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資本必須完成自身不斷增值的愿望,以追求更高的利潤率為目的,它并不關心已費資本的補償,只是關心額外還能得到多少利潤。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不僅取決于不同部門的不同利潤率,而且取決于不同部門占有社會總資本的相對量。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還受到商業、人口、信用、資本等因素的影響。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導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對于成本價格來說,不管資本構成多么不同,只要預付的資本一定,成本價格的耗費就是一定的,對于它們的所耗費的成本價格都是相同的。現實的經濟生產過程中,成本價格是極其不同的,不同生產部門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有機構成千差萬別,因而在成本價格上的資本支出也是極其不同的,這也為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提供了現實基礎。特別是,運動發展中的成本價格不同于單純的價值轉移的成本價格,現實的成本價格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支出總是買入先前已經發生或多次發生價值轉移的成本價格。本質上,剩余價值、利潤和平均利潤是一致的。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進一步掩蓋了剩余價值和價值的實質。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是關于社會總資本的不同生產部門的總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盡管體現在各個不同的生產部門中它們的量有大有小,但是社會總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是客觀存在的。抽掉平均利潤和剩余價值、生產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必然聯系,放棄勞動價值理論,都是不可取的,正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才能透過現象看到資本關系的內在實質。
三、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商業利潤、生產價格轉化為商業價格0675C28F-04CA-4DBA-AB50-A5B7B99172F6
商品資本轉化為商業資本分配平均利潤進而利潤的一部分形成商業利潤。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共同分配平均利潤,平均利潤進而分為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商業資本承擔了產業資本的一部分職能,也就必然引起商業利潤的形成。商業資本在實際分配平均利潤過程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一是與創造剩余價值的產業資本不同,商業資本不創造剩余價值而是轉移剩余價值或者說是實現商品價值的買和賣,因而也就沒有商業資本的特殊利潤率被社會利潤平均的可能。二是商業資本按照自身占有社會總資本的比例決定平均利潤率,并按一定比例參與分配平均利潤的量。三是一定條件下,平均利潤率的大小受到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所占社會總資本的比重束縛。四是與受資本周轉影響利潤大小的產業資本不同,商業資本只是轉移價值,并不能直接創造剩余價值和利潤,因而,它的利潤率是一定的。五是商業利潤來源于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而不是來源于商業工人。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商業利潤包含了補償資本流通中產生產業資本的生產價格、補償商業資本和占有商業勞動力可變資本剩余價值三個復雜的過程。對于產業資本的生產價格來說,它是產業資本的成本價格加上商業資本已經參與分配平均利潤后形成的總資本的平均利潤,受到商業資本所占總資本比例大小影響。對于補償商業資本來說,買賣商品的直接資本、流通費用中的不變資本和流通費用中的可變資本都要進行價值補償。在商業活動中,除了對可變資本部分進行補償,還會對勞動力可變資本進行剩余價值的占有。
生產價格轉化為商業價格。商業價格是生產價格經由商業資本流通加入其轉移價值、補償價值和占有商業勞動力剩余價值的價格或者說是生產價格加上商業資本分配的平均利潤率占有的價格,這個價格并不是商業資本隨意增加的,而是以總資本的平均利潤率為界限。由于商業利潤和商業價格的出現,產業生產價格也就變為了實際生產價格,即商品的實際生產價格等于商品的生產價格加上商業價格。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商業資本的周轉對商業價格產生重大的影響。這種商業資本周轉對商業利潤的影響不同于產業資本周轉對產業利潤的影響,產業資本周轉速度同產業利潤的大小成正比,商業資本周轉速度同商業利潤的大小成反比。在總資本的平均利潤率的影響下,商業資本利潤和產業資本利潤存在競爭關系。因此,商業資本的周轉進一步使得生產價格向商業價格轉化,商業利潤是由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的一部分轉化而來的。
商業利潤和商業價格的形成在競爭的假象中隱藏了它們的剩余價值來源的本質。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產業資本之間、商業資本之間、產業資本與商業資本之間都存在著分配平均利潤的競爭,這樣的競爭使得商業利潤和商業價格與剩余價值的關系越來越模糊。本質上,商業利潤來源于剩余價值,商業價格決定于商品價值。商業利潤按照自身在總資本中占有的量占有一定的剩余價值,這一定的量在流通過程中計入商業價格中,商業利潤的大小并不受商業資本周轉速度的影響而增加商業利潤,而是受到其所占平均利潤率的大小的限制。
四、平均利潤轉化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貨幣資本轉化為生息資本,貨幣資本的價格轉化為利息。借貸資本作為資本投入生產過程是前者實現轉化的必要條件,貨幣作為資本商品是后者實現轉化的關鍵。在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貨幣資本作為貨幣貸給職能資本家用于生產活動形成借貸資本,借貸資本體現生息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的借貸關系而形成生息資本。從生息資本的運動形式看,好像利息來源于資本自身的運動,其實它必須經過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才能實現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進而使其中的一部分利潤轉化為利息。因此,借貸資本作為資本投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貨幣資本轉化為生息資本的必要條件。貨幣資本一旦轉化為生息資本必然要求貨幣作為資本商品表現其價格,即利息。資本商品和普通的商品不同,“貨幣作為資本變成了商品”[1]382,它還作為資本的使用價值和作為資本的交換價值。在資本商品的運動中,它作為貨幣發揮一般等價物的職能,作為資本發揮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職能,作為借貸資本發揮生息資本的職能,在流通過程中,借貸資本和職能資本是借貸關系。可見,生息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由于借貸分離了,職能資本要作為G償還生息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利息。利息是職能資本獲得資本商品后投入生產和流通過程而取得平均利潤后的一部分。這樣,職能資本獲得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或者說企業主收入,另一部分交給生息資本,即利息。利息成為使用貨幣資本的商品價格,它決定于生息資本的使用價值。資本商品的價格是一種特殊的價格,是價格的一種不合理的形式,利息成為使用資本商品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形式的價格。
平均利潤轉化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是生息資本和職能資本分割剩余價值的過程。生息資本獲得利息,產業職能資本獲得產業利潤,商業職能資本獲得商業利潤,后二者稱為企業主收入。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分割平均利潤受到一定量的限制,一是平均利潤率,二是利息率,三是實際利潤量。在實際的資本借貸過程中,好像利息和企業主收入是完全性質不同的兩個事物。這種不自覺的意識和客觀事實使得任何資本運動取得的平均利潤都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本質上,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的分割都是剩余價值的分割。
生息資本轉化為虛擬資本。虛擬資本,作為非現實資本,是以生息資本為前提并由生息資本轉化而來的。一定的虛擬資本,如所有權證書,按一定的年利息率計算,固定收入一定的利息,這樣的利息是由非現實的“幻想的虛擬的資本”帶來的,只要一種收入是由資本帶來的,就是收入資本化。隨著資本主義信用的發展,資本表現為現實資本和虛擬資本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一種形式是所有權證書。當虛擬資本成為資本商品,就可以買賣并獲取資本收益,取得了現實資本的利息形式。同時,虛擬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像現實生息資本那樣,發生了分離,虛擬資本的使用者向所有者支付利息或者股息,除利息外的收益歸虛擬資本的使用者所有。此外,生息資本還會轉化為銀行資本,銀行資本通過存貸款利息差獲取銀行利潤,銀行利潤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0675C28F-04CA-4DBA-AB50-A5B7B99172F6
平均利潤轉化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進一步掩蓋了資本關系的本質。利息本質上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化而來的,展現的是資本和勞動的關系。企業主收入也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化而來的。可見,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的形式掩蓋了資本和勞動的關系。資本不是物,它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的形式顛倒了現實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其中,利息使得資本拜物教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這種顛倒的資本關系需要運用唯物辯證法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分析法來說明。
五、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是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農業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即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而不是像工業中的全部剩余價值轉化為地租。資本主義農業生產的農產品有自身特殊的性質,不能“把作為商品和價值的一切產品具有的性質,說成是農產品特有的性質”[1]720。在資本主義農業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中,資本主義地租體現了農業工人、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絕對占有決定了資本主義地租的形成和發展。土地所有權不僅僅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同土地的自然關系,更加反映了土地所有權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不創造超額利潤,但是可以將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超額利潤轉化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是“唯一正常的地租形式”[1]864。對于級差地租來說,存在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II。級差地租I是資本投入不同土地具有的生產率的結果,級差地租II是資本投入同一土地具有的生產率的結果。與工業生產不同,農業生產的社會價格由劣等土地條件下的產品決定,因而會產生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情況,從而通過流通和市場出賣就形成了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即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不同于工業生產中存在的暫時性的超額利潤,由于土地是一種自然的壟斷的力,它產生的超額利潤具有永久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因此,土地所有權和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是級差地租I形成的必要條件。在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II的實際生產轉化過程中,后者會比前者出現超額利潤并不全部轉化為級差地租II的情況,因為前者是不同土地的資本投入生產率的結果,后者是同一土地的資本投入生產率的結果,在同一土地投入資本過程中經營資本可能會由于連續投入資本而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這部分超額可能會大于事先與土地所有者簽訂的地租。絕對地租的有機構成低而其價值總是高于其生產價格,還由于土地所有權的壟斷阻礙其利潤平均化而被限制。此外,還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市場價格高于價值的壟斷地租。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是剩余價值轉化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平均利潤之外的超額利潤的轉化形式,反映了資本主義農業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的實質。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說明了絕對地租是價值高于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以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理論為基礎,說明了級差地租是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22-01-24
基金項目:河南理工大學博士基金項目“馬克思文化理論研究”(SKB2019-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田強強,講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和《資本論》研究。0675C28F-04CA-4DBA-AB50-A5B7B99172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