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中華民族是一個玉文化的國度,玉文化和華夏兒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支撐起中國玉文化的玉雕行業中,人物玉雕雕刻在玉雕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人物玉雕有體現時代情緒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作用。然而,人物玉雕作品仍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作為一名人物玉雕作者,我借助本文淺析人物玉雕創作的發展。
人物玉雕發展脈絡及演變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考古出土玉器數量巨大,但以人物玉雕出現的玉器卻相對稀少。在出土的玉器文物中,新石器時代的人物玉雕以平面雕刻的玉質人像居多,玉器多以透雕手法表現其輪廓,以陰刻技法表現其細部。從現有考古發現,我國史前文明出土的人物玉雕是以人體全身的形式出現,其中以安徽含山縣凌家灘出土的玉器最為典型。該地出土的玉人人體比例勻稱,造型優美,展現了原始先民的精神面貌和風采。
春秋戰國時期,受青銅紋飾的影響,該時期出土的玉器以紋飾卷曲、布局密為特點,其中以玉刀最為典型,整個玉器精細。出土的人物玉雕多以玉佩的制式出現,臉形近西周,發型大不同,身上的紋飾同樣精細,造型似蛇呈“S”形。
在西周晚期出現互相勾連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卷曲相連的紋飾,布局滿而密,不留空白。戰國玉器刀工精細,器物邊角垂直鋒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陰線槽內光澤強烈,孔洞內壁勻稱光滑。春秋戰國時期的玉人佩,臉形接近西周風格,但發型截然不同;身上的紋飾精美細致,似小蛇在相互盤繞,都呈“S”形。漢代時期的人物玉雕也以人形玉佩的制式出現,常見的有玉舞人和玉翁仲兩種制作,該時期的玉器做工多運用陰刻線,線條豪放,但精細度稍遜戰國。
經過了秦漢政權鞏固,文化融合,唐代人物玉雕多以飛天為代表;宋代玉器和同時期的石雕造像一樣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玉雕亦然,最典型的是玉雕童子;元朝時期,受蒙古文化的影響,該時期的人物玉雕主要特征是開臉像猴臉;明清時期,人物玉雕徹底世俗化,主要被用來表現吉祥文化和吉祥寓意,譬如明代盛行吉祥構圖和清代人物玉佩。明代的人物玉雕題材來源于戲劇、文學人物和名人畫稿,且喜題寫名人詩詞和福、壽等字樣;清代人物玉佩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老幼皆有,且題材內容豐富,為歷代所不及。
之后的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人物玉雕基本上延續了清朝的風格和特點,只是隨著玉雕工藝的進步,玉雕生產效率在不斷地提高。縱觀歷史,人物玉雕從起步到發展到高峰,人物造型越來越新穎獨特,在人物玉雕的制作要求上開始考究精雕細刻,力求反映所處時期的現實和時代情緒,人物玉雕開始追求其內在美、意蘊美的完美統一。
人物玉雕創作的思考路徑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取得了飛速的大發展,我國玉雕藝術也越來越受到現代藝術的影響,尤其是受到西方雕塑的影響,我國人物玉雕開始得到飛速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藝術交匯也給人物玉雕藝術創作帶來了影響,相較于之前,人物玉雕相對封閉,如今的創作方法和思考路徑發生了變化。 作為一名出生在中國玉雕之鄉鎮平的玉雕從業者,我自幼對玉雕藝術耳濡目染,上學期間學習了雕塑課程,從事玉雕藝術創作以來,玉雕創作方向上選擇了觀音和美女為題材的人物玉雕。我上學時期的雕塑老師王志戈給了我很大的學習幫助以及對人物玉雕創作的理解。
王志戈,畢業于南陽理工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是接受了系統教育的玉雕藝術家,之后在院校從事專業美術教學工作。根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潛心研究歷代玉雕技藝,攜文化賦予璞玉以生命和靈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玉文化審美特征。以《風——國銘·北朝紀》作品為例,作品采用一塊斑駁的阿拉善瑪瑙,嫁接創作了一件南北朝時期的造像,通過雕刻的方式和裝置的形式重溫古典審美風尚,重拾我們偉大的古典藝術,這是王老師創作這件作品的初衷,也是一個思考的路徑。
通過作品《風——國銘·北朝紀》,我們可以透視南北朝時期的思想高度以及它的藝術審美,也可以審視作者的創作思考和創作路徑。一件人物玉雕作品能透視出人物的氣質和人物所處時代的情緒。人物玉雕作為玉文化載體,重要的是給人以美的感受。這種感受涵蓋玉石、工藝、文化和意境等多個方面。作品如果能給人視覺沖擊力的享受,再由此帶動人去思考、懷疑、聯想,這就是一個不錯的人物玉雕作品。
我們從底層邏輯的角度去看待人物玉雕創作,需要抽絲剝繭去找到最底層、最本質的真理,而不是照顧無關的華而不實的各種說辭。玉雕藝術家最關鍵的是對于人物玉雕創作的意識和認識,我們要適當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何要消費人物玉雕的底層邏輯,唯有這樣,才能讓作品創作取得成功。人物玉雕作者本身對于人物玉雕創作的路徑思考,是設計了一種藝術思考方式,將傳統玉雕關注工藝和工藝配合的重心轉向抽象的人物玉雕氣質和審美。如果作品不能從精神內涵上去打動觀眾,不能給人以啟迪共鳴,那么它就不能算是好的成功作品。沒有好的人物玉雕產品,就難以擴大市場銷路,更別提在競爭激烈的玉文化市場中馳騁。
人物題材玉雕創作的建議
人物玉雕是一種以人物為創作題材,反映某種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玉石雕刻技藝。文學中有“畫龍畫虎難畫骨”的說法,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書畫、玉雕對人要求的均是傳神,由此可知,在所有玉石雕刻技藝中,人物玉雕可以說是玉雕技藝要求最高,最考驗玉石雕刻者技能水平的工種之一,也是最能體現玉雕作者水準的藝術形式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人物的審美要求,這類人物玉雕要求神韻和神態唯美,才能給人們帶去宗教般崇高的信仰和文化凝聚力。為此,根據我的學習經歷和認知,我認為做好人物題材玉雕創作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多參觀中國經典石窟造像,從經典中學習
梁思成曾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于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梁思成這句話的意思是,雕塑是藝術創作的開始,且歷史悠久。我國古代留存的石窟造像,是中華民族藝術史的經典瑰寶,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作為人物玉雕藝術從業者,我們從中國經典的佛像石窟造像中尋根文化源泉,通過對民族傳統藝術的再學習,可以為我們創作人物玉雕提供新的理念和啟示。從石窟中感悟歷代的藝術杰作,透視其石刻造像誕生背后的藝術魅力,刀觸下的形是靜態的,然而其意蘊卻是動態的,并提煉出來為我所用,進而能動態性地將其注入人物玉雕創作中去,不斷地雕刻不同時代的文化內涵。
2.多研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我本人研習的是觀音造像和美女玉雕,本質是一項創作美的工作。按照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主張的“文化自覺”的要求,要創作出“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人物玉雕,需要做到“文化自覺”,多去研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多從經典中尋找人物玉雕創作需要的靈感和智慧。除了“文化自覺”,還要做到自覺人文。玉文化也好,人物玉雕也罷,均隸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要想創作優秀,必須研讀經典。
縱觀歷史,每個時期的人物玉雕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每一種人物玉雕作品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充分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件人物題材的玉雕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絕不限于人物對象本身,還深刻地蘊藏著玉雕人物本身的精神特質和極強的審美價值。放眼當下的玉雕市場,人物玉雕產品千篇一律,以至于很多消費者都找不到自己真心滿意的玉雕產品。我認為,人物玉雕創作者都應該有責任去積極學習,努力做到“文化自覺”和自覺人文,努力創造新的人物玉雕形象,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風格的玉雕作品。要讓民眾真切地了解人物玉雕文化是悠久的,內涵是豐富的,人文精神是厚重的,人物玉雕在民眾間的文學形象是鮮活的,文化影響是深遠的。在當代人物玉雕創作過程中,人物玉雕創作者應該提高創作意識,既要順應時下人們的審美取向,更要積極學習提高素養,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人物題材的玉雕作品。確保把這些文化遺產保護下來,使之得到傳承、開發、弘揚。02D5B5E6-13AF-4277-9BAF-2BA9CCC5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