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妮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一種婦科良性腫瘤,但子宮肌瘤手術需謹慎。治療上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有無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數量全面考慮,采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如果隨訪無變化或無明顯增大,可以“與瘤共處”。
統計數據顯示,30歲以上的女性,每4~5人中就有1名子宮肌瘤患者。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癥狀。臨床上,有的女性即使子宮增大到像懷孕4~5個月大小,甚至更大也不肯手術;而有的女性肌瘤才2~3厘米,就迫不及待要求醫生手術切除。這兩種態度都是很極端的。
一般來說,如患者無明顯癥狀,且無惡變征象,可定期隨診觀察,亦可保守治療。但若出現癥狀或者肌瘤近期增大過快,則應考慮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前必須做好充分的術前檢查和評估,防止漏診和誤診。
肌瘤不超過5厘米,沒有明顯癥狀,可以定期隨訪,每3—6個月做彩超檢查。筆者提醒大家,子宮肌瘤在未手術前必須嚴密隨訪,除了看肌瘤有無增大及增大多少外,還要看肌瘤有無變性。常見的肌瘤變性有5種,其中4種是良性,1種是惡性。
1.玻璃樣變。主要是由于子宮肌瘤的血液供給不足所致,肌瘤組織發生水腫、液化,最終被均勻透明樣物質所替代。檢查子宮肌瘤的質地變軟。
2.囊性變。肌瘤玻璃樣變繼續發展,肌組織壞死液化,似囊液,檢查時很容易被誤診為卵巢囊腫。
3.紅色樣變。子宮肌瘤急性缺血,可引起疼痛。常發生在妊娠期或產褥期,圍絕經期和絕經后期亦可發生。以手術治療為宜。
4.脂肪性變和鈣化。子宮肌瘤中的肌細胞內脂肪細胞增多,發生脂肪變性。進一步發展使肌瘤鈣化。檢查肌瘤質地像石頭一樣,非常硬。腹部x光可見到鈣化影。
5.肉瘤樣變。雖然發病率低,據報道為0.4%~0.8%,但是預后差,復發率高,5年生存率僅為20%~30%。所以要高度重視。
子宮肉瘤占子宮惡性腫瘤的3%~5%,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很難與子宮肌瘤鑒別。子宮平滑肌肉瘤術前誤診率高達71.42%。治療原則以手術為主,是否常規行淋巴結清掃尚有爭議。
臨床上,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癥狀是出現月經改變,月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肌瘤較小時在腹部摸不到,肌瘤增大超過妊娠3個月子宮大小時,方可觸及下腹包塊。因肌瘤壓迫盆腔血管,可引起瘀血,或肌瘤壓迫神經,出現腰酸、下腹墜脹、下腹隱痛。如子宮肌瘤過大,會引起尿頻、排尿困難及便秘等。長期出血而未及時治療者可發生貧血,多為輕中度貧血。另外,因子宮肌瘤壓迫輸卵管可使其扭曲,壁間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可使宮腔變形,妨礙受精卵著床,導致不孕癥。
對于短時間內肌瘤生長迅速,以及絕經后子宮肌瘤不縮小,反而增大的女性,要特別警惕子宮肌瘤的惡變。要重視子宮肌瘤患者絕經前后出現異常的陰道流血。術前可做多普勒彩超檢查或者磁共振檢查,高度懷疑肉瘤變者術中仔細檢查切除的腫物標本,并及時送冰凍切片檢查,不使用粉碎器。雖然子宮肌瘤的惡變率不高,但是預后差,因此,對子宮肌瘤的治療都要考慮惡變的可能。
任何新技術都不宜“濫用”,沒有一種治療手段能夠“包治百瘤”。治療上,需“個體化”選擇治療方案,如肌瘤直徑<5厘米,較小、癥狀不明顯者,特別是近絕經期婦女,可定期隨訪,3~6個月隨訪一次。常規手術治療,包括子宮肌瘤剜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和全子宮切除術。對癥狀輕、瘤體不大的患者,可考慮介入治療、射頻消融、海扶刀等微創治療。除了中藥治療,還可選擇激素類藥物,如雄激素、抗雌激素、抗孕激素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