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 季瑩瑩

杭州市京都小學作為浙江省杭州市大運河沿岸最南端的學校之一,近年來一直致力于運河文化研究。具體而言,學校依托運河文化的基本主題,試圖構建充分體現運河水文化內涵與品質的“若水德育”理念體系,培養厚德、博識、健體、尚美、敏勞的運河五好少年。
一、“若水德育”的建構緣起
德育是小學教育改革發展的首要工作,也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載體。基于此,學校在遵循黨和國家德育政策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德育特色和本校德育實踐,探索形成了“若水德育”理念體系。
(一)基于新時代小學德育改革的政策需求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切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和國家自十八大以來出臺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多項德育文件,重點強調了要在基礎教育領域大力開展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實效。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因此要“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德育政策需求,學校不斷挖掘自身德育資源,在依托京杭大運河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提出并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若水德育”理念體系,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與發展,在區域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
(二)基于運河文化對學校德育實踐的深刻影響
學校地處京杭大運河邊,運河文化是天然的德育資源。以“若水德育”為主題建構特色德育理念體系具有強烈的耦合性。因此,學校與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杭州市運河綜合保護中心、“綠色浙江”公益組織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多次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育人效果顯著提升。具體而言,2016年學校利用地處古運河最南端的地理優勢,聯合大運河最北端的北京市通州區運河小學,發起成立“大運河沿岸城市學校教育聯盟”,最大程度地整合運河沿岸8個省市學校豐富而獨特的運河文化資源,優勢互補,互相學習,讓運河文化走出區域、走向全國,共同培育具有運河文化精神的“水德少年”。
(三)基于學校持續多年的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
“若水德育”本質上即是通過運河文化、運河精神涵養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讓學生能夠在運河精神的濡染中養成謙虛、尚善、競爭、包容等優良品格。事實上,“若水德育”理念體系是學校在持續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不斷凝練而成的。2016年,學校的課題“多元 融合 創新——基于水文化引領的學校課程體系建構研究”在浙江省教育規劃課題中立項,明確了“水之德”(德育課程)、“水之潤”(跨學科課程)、“水之色”(拓展性課程)三大研究主線。學校德育部門以此為契機,深度思考、討論整理了學校方方面面的德育工作項目,進而構建了科學、完善、有梯度、可操作性強的“若水德育”理念體系。
二、“若水德育”的實踐路徑
“若水德育”結合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和學校育人目標,從人文環境、特色活動、德育課程、家校社協同、主題實踐、德育管理等六個方面入手搭建德育框架,努力實現文化育人、活動育人、課程育人、協同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的具體目標,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五育并舉的運河五好少年。
(一)文化育人:空間育德創氛圍
學校整體規劃校園環境,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學校以環境育人為目標,以校園文化營造育人環境。通過電子屏幕、校園網站、微信平臺、校刊校報、名人墻等宣傳窗口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學校一樓的運河長廊設有校訓墻、師生風采展示墻、“五節四禮”特色德育活動展示墻等,無不體現出濃濃的運河文化。走廊各處還有帶著“水京靈”標識的各類文明用語或者安全提醒。學校還進一步打造戶外景觀文化,如運河墻雕塑、上善若水景觀石、運河文化中庭等主題場景,學校運河文化環境氛圍日益凸顯。班級文化方面對班級口號、每月主題板報、班級風采墻、爭章園地等進行設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歷史、了解運河文化,增強自豪感和榮譽感。
(二)活動育人:“五節四禮”伴成長
“五節”是指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英語節、體育節五個特色活動,旨在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體現積極進取、團結協作、勇于爭優的學校精神風貌。其中,讀書節和英語節引導學生養成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的好習慣,將中英文閱讀活動推向深入,豐富文學知識,積累文化底蘊,陶冶人文情操;科技節通過制作橋、船等與運河水相關的科技作品,參與相關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形成濃厚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體育節融入每月的集體競賽活動,為學生展示合作、競技水平搭建舞臺,培養學生合作、競爭的能力,達到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的目的;藝術節歷時4個月,舉辦各種群體和個人藝術類活動,為每一位學生展示個人才藝與風采搭建舞臺,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
“四禮”是指學生在小學讀書階段學習與運河緊密相聯的“四禮”特色活動。一年級剛入學時的“入學禮”,通過親子走運河的活動,帶領學生熟悉校園及周邊環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小學生角色,認識并初步了解京杭大運河;“六一”前后的“入隊禮”在運河邊舉行,增強作為少先隊員的榮譽感以及生長在運河邊的自豪感;三年級的十歲“成長禮”在運河博物館舉行,進行感恩教育,引領學生進一步了解身邊的運河,培養宣傳與保護運河的意識和能力;六年級的“畢業禮”主要是帶領學生回顧小學成長歷程,號召學生將運河精神、運河文化發揚光大。這些活動家長全程陪同參加,從了解、熱愛、保護身邊的運河開始,從小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
綜合而言,“五節四禮”特色德育活動具有全員性、趣味性等特征,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中,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擁有“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納百川”的胸懷、“流水不腐”的勤勞、“水滴石穿”的堅持,將是伴隨他們一生的道德財富。
(三)課程育人:我的家在運河邊
為了切實保障“若水德育”理念體系的落地生根,讓全體學生體悟運河精神,學校從“運河小公民”良好道德行為和心理品質的培養入手,編寫了特色德育課程叢書《我的家在運河邊》。叢書涵蓋愛國教育、雛鷹爭章、環保公益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融入了學校版畫、陶藝、昆曲、竹竿舞、科學等特色課程。其中,“大運河里的船”是《我的家在運河邊》中的重要實踐項目。以此項目為例,學生將圍繞“大運河船史”“大運河里的清潔船”“大運河里的‘水上巴士’”“大運河里的‘畫舫船’”“大運河里的貨船”等五個單元開展學習與實踐。各單元的學習與實踐活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在調查、走訪、體驗、創作等各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表達、探究的能力,發展其創造性思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學習技能應用于未來生活。
(四)協同育人:打造家校社合作育人網絡
1.聯合家校資源,打造育人聯盟
為保障“若水德育”工作能夠常態化開展,學校成立班級家委會、年級家委會、校級家委會三級家委會,實現家校社三方有效溝通,推動各家庭參與到運河五好少年的培育中來。線上結合家長熱點需求,班主任進行科學育兒指導;線下定期召開主題家長會,探討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同時,學校發揮引導作用,抓住家長開放日、第二課堂、假日小隊活動等契機,向家庭、社會傳達學校育人目標,通過有效的溝通與協作,將看似高高在上的目標和理念落實落細。學校與共建單位長期合作,陸續開展多項保護運河主題實踐活動。學校800多名學生被杭州市運河綜合保護中心授予“小小河長”榮譽稱號。在參與保護運河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鍛煉了實踐能力,更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2.挽手運河沿岸學校,協同開展育人工作
2016年,學校發起成立“大運河沿岸城市學校教育聯盟”,迄今為止,全國共有34家單位加入聯盟。2020年10月,在“古運河,新活力,齊運動,迎亞運”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召開之際,學校向“大運河沿岸城市學校教育聯盟”成員校發出倡議:運河娃攜起手來,用小腳丫丈量古運河,以小程序線上計步形式,點亮每個城市所在的運河圖,走出健康,助力亞運。活動得到聯盟內運河沿岸6省2市11所中小學幼兒園響應。這些校外德育力量的整合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大大提升了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三、“若水德育”的實踐成效
學校提出和實施“若水德育”以來,不僅培育了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優化了學校德育文化與德育氛圍,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以“若水精神”為主題的德育品牌,并且在區域內形成了較強的理論與實踐影響力。
(一)培育了具有運河精神的優秀學子
“若水德育”在實施層面,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運河資源,通過開發和研究運河實踐活動、研學旅行、志愿服務等,引導學生開展和參與學后實踐、假日實踐、跨學科實踐等多種形態的德育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運河五好少年。與此同時,學校還結合學校文化理念和學生德育培養愿景,研究制定并完善了養成優秀“運河小公民”的教育評價體系。根據“健康生活、學會學習、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這六大核心素養,形成與“運河小公民”相對應的六大好素養,并對應設計了水京靈健康章、水京靈學習章、水京靈實踐章、水京靈人文章、水京靈科學章、水京靈責任章六個校本興趣獎章,鼓勵學生在積極爭章的過程中,形成六大好素養,由此培育出一批批厚德之星、博識之星、健體之星、尚美之星、敏勞之星。
(二)創辦了具有若水特質的學校文化
實施“若水德育”以來,學校育人氛圍和育人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逐步形成了具有若水特質的學校德育文化。2014年,學校提煉出一套基于運河文化的較為完整、易于實施且被廣大師生所接受的學校發展理念,并以學校德育活動、德育文化等作為有效載體加以落實,由此使得學生逐漸養成了包容、謙遜、理解、互助等良好道德品行。從2017年起,學校運河文化德育特色連續三年被評為區域特色德育品牌項目。另外,學校先后獲得浙江省千校結好特色學校、杭州市文明校園、杭州市“紅旗大隊”等多項榮譽。總而言之,經由“若水德育”活動的全方位展開,學校德育課程、德育文化、德育活動、德育管理等諸多方面得到了整全性的設計和開發,具有運河精神的五好少年在若水文化的浸潤下,生命意義得以滋養,生命價值得以延展。
(三)打造了以若水為主題的德育品牌
多年來,學校結合運河文化辦學特色,搭建“若水德育”理念框架,進行頂層設計,開展“若水德育”實踐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且在區域內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2017年,學校德育論文《“水之德”校本德育體系的初探與實施》獲區中小幼德育論文評比一等獎。由于“若水德育”的實踐效果優良,洪俊校長被邀請在區德育工作會議上作主題為《聚焦核心素養? 培養若水品格》的發言。2018年,學校德育案例《基于運河文化? 培養“水德”少年——杭州市京都小學“水之德”校本德育實施情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評比中獲優秀獎并編印成冊。2021年,學校德育論文《挖掘運河文化? 實現協同育人》刊登于《浙江教育報》,被作為德育典型而廣泛宣傳。概言之,學校“若水德育”品牌已然在區域內產生了示范性、創新性、發展性等影響,它有效貫徹落實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洪俊,杭州市京都小學書記、校長,高級教師;季瑩瑩,杭州市京都小學德育處副主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