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古城古縣與環境變遷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2-06-15 23:15:34劉向陽侯方晨
鄱陽湖學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環境研究

劉向陽 侯方晨

2022年3月19—20日,“古城古縣與環境變遷研究”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的方式成功舉辦。此次研討會是河北師范大學120周年校慶暨歷史文化學院70周年院慶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由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河北師范大學中國環境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來自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6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與會者從全球史的視野出發,探究古城古縣的自然環境與區域民眾生計模式之間的互動共生,從歷史中探尋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協同演化的復雜反饋機制。

會議開幕式由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賈麗英教授主持。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康振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執行主編、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史研究中心主任郭家宏教授,河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戴建兵教授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辭。

康振海指出,周恩來總理曾要求治理官廳水庫的污染,李先念曾關注白洋淀的水污染治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河北地區水污染治理的關心,助推了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的召開,開啟了新中國環境治理的先河。河北省是全國少有的同時擁有平原、山地、草原、海洋、湖泊等自然資源的省份,這片土地孕育著豐富的人與自然的故事,值得環境史研究者大書特書。

郭家宏教授介紹了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與環境史研究的深厚淵源,闡釋了科學技術、流行病、環境污染等問題與古城古縣興衰演進的內在關系,期待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與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能夠進一步合作交流、互惠互利,共同推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

戴建兵教授對參加本次研討會的領導、專家和青年學者表示誠摯的歡迎。他指出,2022年正值河北師范大學建校120周年,舉辦校慶系列學術活動的目的是追先哲、啟后賢,彰顯“懷天下、求真知”的校訓。目前學校正在向著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進。戴建兵教授還介紹了河北師范大學中國環境史研究中心及其已取得的成果,希望通過會議加強學術交流,既推動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科建設,更為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出謀劃策,真正實現以史經世。

會議主旨發言由《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與《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編輯部主任舒建軍研究員主持。南開大學王利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侯甬堅教授、廈門大學鈔曉鴻教授、南開大學付成雙教授基于各自的研究領域,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就當今環境史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價值評判發表了各自的高論。

王利華教授在主旨發言中論述了中國環境史研究細化與深化的問題,為未來環境史研究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指明了方向。他認為,現實中的環境問題需要從歷史之中找根源,歷史上的環境問題需要在生活之中體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生態環境危機,為了使城市能夠健康持續發展、減少生態風險,有必要重新思考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需要在生活中理解環境,聚焦真實的生活情態。為此,他從馬克思的經典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尋找理論來源。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一樣依賴無機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①人的身體的延伸即是自然界,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把自然界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并不斷利用工具,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過程中實現了自然與人之間的相互交融。王利華教授認為,以往的研究往往將人與自然看作對象性的存在,時而和諧,時而沖突,但真實的人類需要生存,需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反過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著生活的狀況。如此“生活”變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樞紐,啟發著當今的環境史研究者要從生活出發、從現實出發,打破既有研究的窠臼,進一步深化環境史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研究。

侯甬堅教授闡釋了唐末國都遷離與環境變遷之間的關系。他在追溯學界關于這一議題的相關成果的基礎上,將“國都遷移與環境變遷”的研究范式分為三種,即歷史學范式研究、自然地理學范式研究和歷史地理學范式研究。歷史學范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臺灣學者宋肅懿的《唐代長安之研究》,自然地理學范式研究成果有仇立慧的《古代黃河中游都市發展遷移與環境變化研究》、馬蓓蓓的《歷史時期關中地區都城遷移的資源環境驅動力分析》等。這兩類研究有其價值,但也有明顯的缺點:歷史學范式研究主要基于社會、民族、人口等因素,不考慮自然因素,而自然地理學范式研究則完全相反,只考慮自然因素,不考慮歷史的因素。侯甬堅教授基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認為,國都的興衰具有雙重性,既要依賴條件盡量好的自然環境,又要依賴社會集團的選址和建造。環境史倡導的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對應關系,以及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對應關系,應該成為審視此問題的新的思路與視野。侯甬堅教授最后總結:關中地區衰落的原因是復雜多元的,需要從關中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化、頻繁的改朝換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等多方面去反思。對國都的研究應該擴大視野,不能就關中談關中,應該從區域史的考察躍升到全國范圍的考察,思考其他地區新都城興起的地理因素、經濟區位及其相關的政治軍事功能。

鈔曉鴻教授在主旨發言中分析了近代河套地區的水利開發與當地民眾的生計模式、經貿往來變化的關系,探討了人與自然的持續性互動。人與自然的互動是環境史研究的核心要義,鈔教授認為這一互動是不斷變化、反復的,應將生態環境中的“生態”與“環境”區分開來,因為“生態”是一個客觀性的指標,甚至在絕對意義上而言沒有好壞,而“環境”有屬性之分。他分析了清代道光年間河套地區的環境變化與近代水利開發引發的物資生產與流通、交通方式和景觀的變化,據此認為近代對河套地區的開發雖然帶來了森林減少、土地鹽堿化等危害,但也應該看到這一開發在當時的情境下解決了大量的經濟和民生問題,尤其在抗戰后期成為大后方的重要基地。因此,開發并不完全是有害的、不利的,應結合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外,近代河套地區的水利研究也為學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即如何看待黃河上游的開發與黃河下游的治理之間的關系。在鈔曉鴻教授看來,蓄洪區的洪水調節與黃河下游的泥沙不一定是相生相成的因果關系,如大量的水利開發使黃河上游形成了蓄洪區,但也為黃河下游的洪水泛濫起到了遏制作用。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付成雙教授從美國歷史上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悖論入手,對侯深教授的專著《無墻之城:美國歷史上的城市與自然》進行了評述,認為該著把美國城市環境史的書寫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既有馬丁·麥樂西(Martin Melosi)等學者城市環境史個案研究的風采,同時又將威廉·克羅農(William Cronon)的城市腹地假說推廣到了整個美國,是對《自然的大都會》的延伸和升華。付成雙教授指出,《無墻之城:美國歷史上的城市與自然》闡述了美國城市擴張中存在的三重生態悖論,即追求自由與奴役自然的悖論、無限豐富的城市與單一化的自然的悖論、不斷膨脹的城市與日益萎縮的地球的悖論。他一方面認為這三重生態悖論深刻地體現了侯深教授對未來美國城市發展的前景、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憂思和強烈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對這種憂思和衰敗論敘事產生了疑問:難道只有地震和颶風才能遏制美國城市的擴張沖動,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到底孰是孰非?他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從環境治理運動興起的歷史出發肯定了人類在環保運動方面作出的貢獻,并認為真正的生態悖論存在于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價值取向與整個地球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日益枯竭之間,要解決城市日益多元的文化與持續單一化的自然之間的矛盾,需要全人類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用環境正義規避生態悖論。

會議的小組討論以“古城古縣與環境變遷”為主題,專家學者們圍繞“古城古縣與文化遺產保護”“古城古縣的環境變遷與社會互動”“歷史時期的環境史”“水利、城市與環境”“世界史視野下的環境史”“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學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

(一)古城古縣與文化遺產保護

在“古城古縣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議題下,浙江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李溫棋、河北醫科大學曹曉菲助理研究員別發言。

李溫棋主要梳理了蘇州城從建立到破敗再到復興的悠久歷史,闡述了蘇州市政府和人民為保護蘇州古城,將大運河文化、江南水鄉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融入到蘇州古城水系之中,實施古城保護示范、老舊區域環境改善提升等工程。基于上述研究,李溫棋為蘇州古城保護性發展提出如下建議:在政府層面頒布法律,制定合理的規劃,將法治化引入古城發展之中,進一步推動古城的地方性治理,等等。

曹曉菲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以正定開元寺街區為個案,討論古建筑類紀錄片在古城古縣保護與宣傳中發揮的作用。曹曉菲認為,中國古建筑蘊含著人與環境相合的精神理念,中國古建筑紀錄片應該挖掘和詮釋這一核心思想。《記住鄉愁·正定開元寺街區》實現了古建筑生命力的延伸和跨文化、跨時代的傳播,彰顯了人、自然與建筑融合的魅力。

(二)古城古縣的環境變遷與社會互動

古城古縣的興衰嬗變離不開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互動。在“古城古縣的環境變遷與社會互動”的議題下,河北工業大學張慧芝教授、云南省紅河州民族研究所錢紅副研究員、遼寧大學博士研究生馬業杰、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理民分別發言。

張慧芝考察了兩千年來井陘縣治遷徙易址的歷史,對井陘縣治遷徙的水原因進行了分析。張慧芝指出,井陘地區漢代始置縣,漢至唐縣治位于天護鎮;晚唐及五代井陘縣治疑在威州鎮,宋代有威州鎮、天長鎮兩說,金元之際遷至天長鎮;1958年至今縣治遷徙到今微水鎮。井陘縣址屢次遷徙的原因,一是與國家政治中心由黃河中游遷至海河下游過程中的軍事需要有關,二是與歷史時期太行山區開發、冶河水環境變遷及其治理密不可分。1958年井陘縣址定于微水鎮,標志著選址從傳統軍事功能考量轉向了現代城鎮在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綜合考量。

錢紅闡述了旅游背景下云南省元陽縣哈尼梯田核心區內哈尼族古村落的發展與環境變遷。錢紅指出,哈尼梯田獨特的文化景觀由梯田-村寨-森林-水系構成,但部分村落出現了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修舊如舊”便成為古村落保護與修繕的基本原則,這對人地和諧、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馬業杰考察了高句麗的新舊都城變遷與環境變化的密切關系。馬業杰認為,國內城、丸都山在經高句麗人4個世紀的大規模開發和公孫氏、毌丘儉以及慕容鮮卑等外部入侵后,都城出現生物多樣性失衡以及森林植被遭破壞的現象,已不能滿足政權的需要,長壽王遂選擇氣候條件適宜、基礎設施較完善、距海洋較近的平壤城作為新都,開啟了高句麗新的發展階段。

王理民利用檔案、《清實錄》及地方志等資料,對1811年阿克蘇洪澇災害的成因、過程及影響進行了細致考察,進而認為清朝各級政府針對災害的應急響應機制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王理民認為,1811年阿克蘇地區的洪澇災害對地方確實造成了巨大損失,但隨著阿克蘇護城大堤的建成,伴隨而生的城市修復過程也對阿克蘇的城市文化和民族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歷史時期的環境史(先秦-唐)

在“歷史時期的環境史(先秦-唐)”的議題下,保定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院崔玉謙副教授、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胡方副教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黎鏡明講師、邯鄲市高級教師段春達分別發言。

崔玉謙借鑒人文遺存的相關概念,對督亢圖文獻記載和最初的督亢遺存——督亢亭作出了分析。督亢最初是以“督亢圖”的形式出現,“督亢圖”今已難以考證,但督亢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不同的文獻對其有不同的記載。通過厘清歷代文獻對督亢的記載,結合《水經注》等相關典籍,可以判斷“督亢圖”所依托的古督亢地域范圍在今河北涿州、高碑店、定興一帶。督亢亭出現在漢代并成為地方建制,在東漢時期發揮了基層治安與館驛的雙重職能,明清之際成為遺存。

胡方結合城市地理學關于城市群的定義和特征,對唐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交界帶,各府縣中心城市與其下轄的城市之間的距離和方位進行了比較分析。胡方認為,在河南黃河中游地區優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基礎上,唐代出現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以陜州、鄭州、懷州、虢州為次中心、以都城-州城-縣城為一體的梯度城市群,影響了后世城市格局的發展。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黎鏡明以“北池南韻”為出發點,在史念海、馬馳、耿占軍、郭聲波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翔實的傳世文獻,指出唐代“江河-南北”的對應關系已基本明晰,并以此為框架,分析了坐落于北方城市長安的“曲江”的“名”“地”背離的原因:既與帝王的江南情結有關,也與曲江在隋唐長安景觀群落和文化生活中的獨特地位相關。

段春達以4萬字的篇幅,考察了不同歷史時期魏地的建置及治所變遷: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到618年隋朝滅亡,魏州、魏郡的名稱多有更替,治所多有變動,而魏縣很少廢置,治所也多穩定,大都治所在大名縣大名鎮西南,而今為魏縣雙井鎮。這一古老城鎮始稱棘蒲,周初曰邶,為武庚的封地。從唐朝的魏博藩鎮到五代十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再經宋、遼、金、元、明、清時期,魏縣治所幾經遷徙,至1913年議復魏縣舊治。不過縣治的確定演變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尚有待進一步挖掘。

(四)歷史時期的環境史研究(唐-明清)

在“歷史時期的環境史(唐-明清)”的議題下,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張春蘭教授、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孫斌、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朱國兵、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龐鴻志分別發言討論。

張春蘭指出,上海圖書館藏明末毛氏汲古閣刻公文紙印本《樂府詩集》是極為罕見的傳世文獻,但在印刷時順序被打亂,其中“明正德七年(1512年)揚州府泰州寧海鄉二十五都第一里賦役黃冊”因保存相對完好,具有復原的可能性。通過對其復原,輔之地方方志的相關記載,可知明代寧海鄉的都里建置及其變化,進而為研究明代寧海鄉的建置沿革、明代以降寧海鄉的范圍等問題提供佐證。

孫斌利用歷史文獻、數字地圖制作和數據庫手段構建了直觀的歷史政區地圖,并發揮其交叉學科的研究優勢,對宋代前期(太祖至英宗)、中期(神宗至哲宗)、后期(徽宗至欽宗)三個時段的河東路所轄的州縣沿革與變化作出了階段性分析。

朱國兵探討了南宋高宗駐蹕越州給當地城市景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紹興元年(1131年)九月宋高宗駐蹕越州期間恰逢郊祀,為彰顯大宋政權,高宗將郊祀改成明堂祭祀,隨之越州城市的空間出現了短暫的、類似都城的政治性景觀,天慶觀、報恩光孝觀和報恩光孝禪寺也被賦予了新的政治功能。此外,在宋金戰爭和政治局勢的影響下,供奉唐琦的旌忠廟也具有了傳遞忠義的價值。

龐鴻志經過系統性梳理,認為既往對北宋河北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多為宏大的歷史敘述,缺乏對其內在機理的深入探討。他從北宋河北平原土地開發的地理分布、生態環境因子以及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機制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北宋時期人們在河北平原較為惡劣的土地環境下積極地因時因勢利導,人與自然呈現出良性互動的關系,最終取得了矚目的農業生產成就。

(五)水利、城市與環境

水是生命之源,環境與水利的互動在城市的發展進程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水利、城市與環境”這一議題下,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文濤教授和徐建平教授、浙大城市學院歷史研究中心林建講師、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王琳珂先后發言。

王文濤利用地方縣志考察了河北大名縣境內漳河、御河的河道變遷,梳理了王莽新朝至1933年的大名水災和大名人民抗御境內水災的措施。據他統計,大名縣境內有25處河堤,先后建于漢、宋、明代,在明、清兩代部分曾得以復修,為抗御洪水發揮過重大作用。

徐建平認為,河北省大名縣位于衛河平原的中下游,地勢低洼,常年積水,產生了大量的鹽堿地,不利于農業耕作和農業經濟的進一步開展。民國時期漳河、衛河出現了頻繁的洪澇災害。為避免泛濫的河水進一步危害京杭大運河,民國華北水利委員會為治理漳河、衛河制訂了較為科學的規劃,另成立河北省治堿委員會,制定了詳細治堿計劃,對冀南大名地區的土地展開治理。

林建以北宋時期黃河下游流域的瀕河城邑為研究對象,探討北宋朝廷為應對黃河河道變遷和水澇災害采取的措施。北宋時期是黃河歷史中水文狀況最為紊亂的時期之一,水澇災害反復加劇,對流域內瀕河城邑的建筑形態和興衰產生了重要影響,城市治理的重心亦發生相應改變。

王琳珂梳理了學界既有的對北宋時期政府如何應對黃泛區城市的河患問題的研究,從城市遷移的角度出發,考察了北宋政府對城市與黃河關系的認識與應對。北宋對州城與縣城河患有著不同的應對策略,在鎮一級以簡單的遷移或者省并為主,但對州一級則更為謹慎。王琳珂以棣州城、鄆州城、澶州與滑州城的河患治理為實例,認為宋人將治河與黃泛區城市河患治理視為一體,治河是黃泛區城市河患得以治理的首要前提與根本方法。

(六)世界史視野下的環境史

20世紀60年代環境史學在美國發端,隨著學科發展,環境史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入、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在“世界史視野下的環境史”議題下,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張瑾副教授、南開大學任鈴副教授、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浩、分別發言。

張瑾指出,卡里巴大壩是20世紀50年代英國為了鞏固其在南部非洲的經濟控制而修建的世界上庫容第一大的水庫和電站,具有重要的政治意味和經濟效益,但壩區的建成給原本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是水庫淹沒了5580平方公里的土地,殖民者未遵守承諾,導致原住民通加人失去家園,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深刻地影響了非洲的政治環境;二是水庫沉積及反硝化等影響對周邊生態環境帶來了危害,催生了人地矛盾。

任鈴梳理了現代西方環境運動的發展進程和內在脈絡。她認為,伴隨著西歐、北美等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運動歷經了興起、擴展、定型和轉型的歷史嬗變,由此可知現代西方環境運動是基于社會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復雜性和資本對自然的掠奪性而產生的,這也引導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

張浩梳理了20世紀70—90年代美國政府化工污染治理的立法歷程,分析了不同管制模式的路徑變化,并探尋了變化的誘因,歸納出了環境-政策-行業協同演變的內在機制。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七)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學科

在“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學科”議題下,遼寧大學滕海鍵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王艷婷、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李志英教授、河北師范大學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張同樂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王華教授、福建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萬武講師對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

滕海鍵和王艷婷就城市環境史的概念、研究對象和內容、研究意義、研究路徑和范式分別展開論述。他們認為,城市作為文明的高級形態,城市化進程加速衍生的一系列問題彰顯了城市環境史研究的重要性。城市環境史中的自然概念包括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二者皆屬于城市環境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基于此,在城市環境史研究中,應引入生態學視野,與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研究進行有機融合,推進跨學科研究,拓展相關研究的主題和時空范圍。

李志英認為,市政學最初誕生于19世紀的西方,是西方工業化、城市化和城市病惡性發展的產物。由于近代接觸西方城市的中國人日趨增多,并且被完全迥異的城市景觀所震撼,加之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導致城市病不斷增加,市政學由此進入中國學者研究的視野,并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適應中國的現實情況,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市政學。

張同樂從環境史的視角,思考綠色發展、“兩山”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新時代艱苦創業的理念,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并指出了深入研究環境思想史的重要性。

王華指出,生物文化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一次社會文化轉向,有機融合了生物學、生態學等自然科學和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由于受環境保護導向的研究傳統和二元思維的影響,生物文化多樣性陷入“原生”和“地方”的困境。基于對生物文化多樣性的學術邏輯和發展軌跡的分析,王華認為環境史研究與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有一定的學科親緣關系,在學科理論、問題意識、跨學科思維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若二者結合,即可在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等方面推陳出新,解決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的困境,實現共贏。

趙萬武考察了美國政治家、外交家和學者喬治·帕金斯·馬什(George Perkins Marsh)“自然報復”思想的內涵、影響及應對策略。他認為,“自然報復”理念的產生源于歷史和現實,反映了馬什致力于解決水土流失、洪水泛濫和氣候異常等生態環境問題的理想與目標,頗具前瞻性和開創性,對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深受“發展進步觀”的影響,其思想蘊含著人類中心主義的色彩。

(八)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既對立沖突,又辯證統一。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議題下,寧夏社會科學院李文慶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任國征研究員、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孫建國教授、山東師范大學王保寧副教授分別發言。

李文慶考察了黃河流域寧夏段環境變遷的歷程,將該河段的變遷分為封閉孕育期、貫通形成期、古代變遷期、現代變遷與河道固定期加以討論。此外,他對寧夏地區的古城古縣,如銀川市、固原市、靈武市、西吉縣、鹽池縣、隆德縣的現狀展開分析,基于寧夏古城古縣保護與綠色發展的理論,提出了加強古城古縣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

任國征指出,清潔生產是人類對工業污染的補救行動。目前中國的清潔生產與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和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認識不到位、政策不健全、相關人才不足等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清潔生產投資政策、健全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完善清潔生產體系和統計監測制度。

孫建國認為河道變遷和濱河城鎮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甚至可以影響一座古城的興衰。他基于地方縣志與傳世文獻,厘清了大名縣商貿的歷史演變,考察了大名府周邊的河流改道與漕運和商貿發展的關系,認為黃河在大名府商貿發展中起了關鍵性作用,促進了當地農業和絲織業的發展;大運河推動了大名府漕運和商貿的興盛;漳河曾發揮過一定積極的作用,但由于頻繁改道,不易治理,制約了大名府的發展。

王保寧結合既有資料和新發現史料,系統地展現了玉米的“污名化”過程。他突破了既往學界關于玉米引發山區水土流失的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作為外來作物的玉米如何引發土客矛盾,以及官府在玉米“污名化”過程中的作用,最終指出玉米僅僅是以杉木林間的新“花利”作物的身份植入東南山區的,杉木產業與玉米種植相生相成,中央政府通過禁種玉米平息土客矛盾的愿望不會實現,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

大會閉幕式由《河北師范大學學報》主編谷更有教授主持,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同樂教授作總結致辭。張同樂教授在高度評價本次會議的學術價值和會務組織的基礎上,緊扣當下環境史的理論動態,從理論方法、價值評價、資料搜集和學科建設四個方面闡述了未來環境史研究要注意的問題:第一,此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大多以國別、斷代和區域為主,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傳統史學的研究范疇。環境史的創新應突破這一局限,從物質、資源和能量流動的視角,積極開展跨地區、跨國別和全球環境史的研究,以彰顯環境史的整體性和互動性。要在方法層面真正實現跨學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在自身的知識儲備方面多下功夫。第二,要正確看待環境問題的發生與人的作用,不能籠統而言,不能簡單將人視為環境危機的制造者,應綜合考慮環境、經濟與社會因素,合理評價,既要規避衰敗論敘事,又要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第三,當下中國環境史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古代部分,且以農業生態環境為主。近現代以來工業化城市化引發的環境變遷問題及其政策應對的研究較少,亟待強化。這需要研究者進一步開闊視野,擴大文獻資料搜集的來源與范圍,真正做出讓學界認可的學術成果。第四,在學者們積極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還應該積極推進環境史的學科建設,從課程建設、教材編寫、學生培養、研究平臺、學術組織和期刊雜志等方面多措并舉,為青年環境史研究者更好更快地成長提供機會。

責任編輯:孫飛行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猜你喜歡
環境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在线网址| 免费欧美一级|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网视频在线|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91丝袜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久久动漫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狠狠综合久久|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国产丝袜91|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色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毛片视频网址| 久久中文电影| 毛片视频网|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婷婷六月天激情|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www亚洲精品|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五月婷婷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性色综合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