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也稱唯物主義理論或唯物史觀,它是價值取向與科學認識的統一。唯物史觀是著眼于人對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規律的歷史觀。從唯物史觀的觀點出發,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具體分析宋明理學在宋代出現的原因、研究理論建構和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把哲學問題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學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宋代;理學
中圖分類號:BO?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6-0042-03
歷史唯物主義發源于馬克思的青年黑格爾主義思想。黑格爾認為人類歷史的終極目的是實現人類意識的自我認知,并且花了很大的篇幅討論從波斯帝國到古希臘到基督教歐洲到宗教改革,每一次變革中人類意識是如何變化以接近這一目的的。黑格爾認為19世紀早期的普魯士國家就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化身。青年黑格爾主義者批判黑格爾的理論,認為黑格爾是在為當時的普魯士政權辯護,黑格爾所謂的“人類意識的自我認識”并沒有在普魯士國家中實現。青年黑格爾主義者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宗教(具體就是基督教),認為只有批判宗教,人類才能實現意識的自我認知。費爾巴哈則否認人類自我意識的演變是歷史的發展動力,認為意識只不過是物質世界的反映,以此為基礎批判基督教。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對馬克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同時也接受了黑格爾哲學中關于“歷史的終極目的”的理論,提出人類歷史的終極目的是人類實現自我解放,結束人類的異化。和青年黑格爾主義者不同,馬克思認為要實現人類的解放,不能只批判宗教,而必須從實踐上改變社會。唯物史觀第一次把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奠定在主體世界的真實的基礎之上,使關于社會的認識變為真正的科學,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歷史觀,為我們提供了科學可靠的分析歷史的方法。因此,我們對待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哲學問題,也可以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去分析它,這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問題放在一個歷史的角度去對待,還原歷史的真實。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中,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發現和闡明的唯物史觀”這個原理,不僅對于經濟學,而且對于一切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
宋明理學可以說是中國特定歷史階段的時代精神的精粹,同樣也是理論思維發展的一種趨勢。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是宋元明時期的哲學思潮,又可稱為道學,最初產生于北宋時期,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時期,明代末期之后逐漸式微,但其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宋明理學是北宋時期之后社會經濟政治高度發展的理論體現,也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晶,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學還是批判吸取了佛家或教、道教雙重哲學的產物,具有社會影響大、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因此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下面,將分別從三個方面論述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下的宋明理學。
一、宋明理學的內涵及其特征
雖然在北宋時期就有“理學三先生”的說法(石介、胡瑗、孫復),但實際上,宋明理學的創始人為“北宋五子”,周敦頤將道家的“無為”思想和儒家的“中庸”思想融合后加以改進,為理學最初的基本概念與思想體系做出了定義,可以說是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程顥、程頤兄弟是理學的重要代表,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張載則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思想:氣一元論思想,是古代中國辯證法“一,兩”學說的集大成者。邵雍是先天象數學的創始人,他將先天象數之學加入宋明理學的范疇之內,使之成為理學思想體系重要的補充。理學是融合了佛、儒、道三教,將三教理論融為一體的思想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明理學從其本質而言,是儒家哲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因為這些宋明理學的倡導者主要討論的內容是義理、性命之學,故此稱之為理學。宋明理學思想承認事物是存在變化的,但限于時代觀念,宋明理學認為事物的變化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未能得到“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是矛盾”這一觀點。南宋學者朱熹和陸九淵是“北宋五子”所提倡的理學的發展者。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學體系的界定完善與闡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他繼承并發揚了二程的思想,認為“理”是世間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礎,而物質性的“氣”為第二性的,“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陰陽相濟、相互交融的“太極”。但他同樣認為,“理”和“氣”二者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理”無“氣”則不存在,“氣”無“理”亦不能單獨存在。陸九淵以主觀唯心思想為核心,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命題,他的思想大多是與朱熹相互對立的,二人在史書記載中也曾經發生過激烈的辯論。陸九淵反對朱熹提倡的“讀書明理”“觀察萬物以窮理”的理學思想,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觀點,將朱熹所推崇的從外物中追求“理”的“格物致知”的命題變為易簡功夫,主張“發明本心”,更反對著書立說與博取群書。南宋時期理學唯有這兩派對后世影響較大。而王陽明為明代理學代表,他基本上繼承的是陸九淵一派的理學思想,即為后世所說的“陸王心學”,亦對后代影響巨大。這樣一來,我們便需要先厘清理學的概念。理學廣義來說,宋元明三代儒家思想學說都屬于理學,如二程的“洛學”、王陽明的“心學”、朱熹的“閩學”、張載的“關學”等,都是宋明理學中的一個學派。而狹義上的理學,一般指“程朱理學”。儒家在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各類學派層出不窮,大儒也出現了很多,如“明體達用”的胡瑗、“太極說”的周敦頤、《皇極經世書》的邵雍、“新學”的王安石等等。王安石執政后,“新學”一直到北宋滅亡,都是北宋的官學。到了南宋,“新學”地位開始慢慢下滑,“程朱理學”受到廣泛推崇,成為主流學派。元明清三代,“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二、宋明理學在唯物史觀視角下產生的必然性
在人類思想史上,歷史唯物主義首次科學而正確地解決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社會意識占據第一性,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在根本上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顛倒了,犯下了本質性錯誤,因此它對于社會歷史發展的看法只能是一種混亂和錯誤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那些“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失去獨立性的外觀,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從這個結論我們可以推斷出,馬克思是從客觀現實出發,沒有把結論依托給神秘力量或抽象觀念之類的東西,從而揭示了在社會生活中,物質資料對生產活動的決定性作用,得出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的科學觀點。由此可知,我們要具體研究宋明理學的產生問題,需要對中國當時的宋代社會面貌進行仔細全面的思考,即,正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社會面貌這個最大最重要的社會現實因素決定了宋明理學的產生。
首先,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北宋理學或者說道學的誕生,主要是為了回應五代以來“士風淡薄”的問題。什么叫“士風淡薄”呢?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文人士大夫連基本的禮義廉恥都不講了。比如,五代時期有一位知名的宰相馮道,歷侍四朝,始終屹立不倒。誰當皇帝,他都是宰相。當然那個時代是亂世,文人為求自保,也非常無奈,但從儒家的道德立場來看,這樣的人連最基本的道德原則都沒有,所以北宋士大夫特別愛拿馮道舉例子,批判的就是五代“士風淡薄”的現象,強調知識分子應該承擔更大的使命,在一些原則立場問題上要堅定,要有操守。程頤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針對知識分子、針對士大夫說的。理學興起于兩宋,恰恰就是因為經濟發達、民風開放,以至于部分統治階級、士大夫們窮奢極欲,過度地追求個人享樂,奢靡成風,看在有識之士眼里,認為需要道德的約束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理學的出現就是為了遏制這種“士風淡薄”的奢靡傾向,教人克制自身的欲望,知辱明恥。
其次,每一種哲學思想的產生都離不開時代,筆者認為,理學之所以在宋代誕生,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兩宋時期經濟發達,政治環境、學術環境也相對寬松,才能有那么多學派層出不窮,大儒不斷涌現,而理學在北宋也只是諸多學派之一而已,到了南宋才慢慢變成主流學說,而理學也遠沒有后來明清那么極端。
二是對社會開放風氣的擔憂。儒家十分看重封建倫理道德,對社會風氣表示不滿的不止二程、朱熹,張載當時也在推行恢復古禮,認為儒家禮制可以凈化民俗民風;周敦頤提倡“修圣德、重師道、推禮樂”等等。
三是三教合流的影響。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并立;到了隋唐,三教互相交流融合,“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說,學者利其簡便”;兩宋之時,三教合流更加深入,三教互相學習融合對方的文化,理學就是這一融合的產物。作為理學開山鼻祖的周敦頤,以儒家為核心,吸收釋、道兩家的理論,著有《太極圖說》,起點是“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本體論,其終點則是“主靜立人極”的封建倫理觀;二程師從周敦頤,理論中也多有釋、道的元素,程顥親筆所寫的《定性書》里就多有佛老之語,很多東西都可以在佛老中找到出處。不過這不妨礙他們攻擊佛老之學,朱熹甚至還上書認為佛老之學是異端學說。三教合流在明代還有很大的影響,比如王陽明就提倡“三教一家”,福建甚至出現了三一教,都是這種思潮下的產物。
四是儒家面對的巨大挑戰。有融合也有挑戰,唐代儒家一直受到佛、道兩家的挑戰,沖擊非常大。無論是韓愈的“古文運動”,還是“北宋五子”不同的思想體系,都是為了讓儒學獲得統治地位,而傳統的儒學是無法應對這種挑戰的,于是儒家百花齊放,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說,形成了諸多學派。
三、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維度下看宋明理學
現代對理學的批判一般主要是針對“程朱理學”,特別是程頤的名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名言“存天理,滅人欲”。這里有幾個問題。
首先,“程朱理學”的核心不是逼著人守寡殉葬。“程朱理學”有一套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先于天地存在,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其“理”,所以格物可以致知(即為格物致知)。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不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才能看清自己的真實面貌,才能體悟天地之理(即為存天理,滅人欲)。“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可見朱熹也不是認為人就該變成木頭,無情無欲,只是不能過度。那么,反映到社會上就變成了道德的諸多要求,而宋代社會的風氣還是比較開放的,也正是比較開放,所以“程朱理學”才會呼吁倫理道德秩序,朱熹還曾經寫信給宰相陳俊卿,勸其不要改嫁喪偶的女兒,“正以人倫風教為重,而欲全之閨門耳。伏惟相公深留意也。”但最后陳俊卿的女兒還是改嫁了。這件事一方面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比較開放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時理學跟后面理學的差距也很大。
其次,程頤本人是比較保守的。他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事實上他不僅反對女子再嫁,也反對男子再娶,“大夫以上無再娶禮。凡人為夫婦時,豈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約?只約終身夫婦也。但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蓋緣奉公姑,或主內事爾。如大夫以上,至諸侯天子,自有嬪妃可以供祀禮,所以不許再娶也。男女之配,終身不變者也,故無再配之禮。大夫而下,內無主則家道不立,故不得已而有再娶之禮。天子諸侯,內職具備,后夫人已可以攝治,無再娶之禮。”程頤的態度就是大家要對婚姻忠誠,地位越高越要起表率作用,但是對大夫以下的要求就不那么嚴格,不得已可以有再娶之禮,也算是他提倡倫理道德的一部分。另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程頤本人也沒有大做宣傳,是他的弟子收集起來的。北宋再嫁的例子也很多,比如王安石的兒媳在王死后,由王安石安排改嫁別家;范仲淹的兒媳喪偶后,由范仲淹安排改嫁給了自己的學生;程頤本人在外甥女喪偶后,“懼女兄之悲切,又取甥女以歸嫁之。”可見程頤這個人比較保守,一方面提出倡議,另一方面還是按照當時的習俗辦事。
那么,宋明理學為何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被逐漸淘汰呢?在科學實踐觀的堅實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真正解開了社會歷史的謎題,揭示了社會真正的本質,提出并論證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科學命題。眾所周知,實踐活動是無處不在的,實踐既是使社會從“自然”這一廣義的范疇內分化出來,形成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差別之一,是使人從“動物”這一范疇內分化出來,形成人的基礎,而且,勞動是無處不在的,生產勞動的實踐活動更是實現了創造人與人類社會這一偉大目標。實踐構成了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制約著整個人類的社會生活,是推動人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的決定力量。總之,“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明理學過于拘泥于道德理論,忽視社會實踐,最后必然被歷史所淘汰。
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是一種有機的統一。馬克思也曾明確指出:“任何個人如果不是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必定會產生需要,而人的需要與能夠實現、滿足需要的手段、可獲得的滿足需要的能力是同時發展的,也是與人的現實生活一起發展的。人的需要發展到什么程度,那么人的本性也就能夠達到什么程度,人的需要豐富到什么程度,他的本質力量也就豐富到什么程度。在這一方面,宋明理學割裂了人與自然的聯系,過分地追求“存天理、滅人欲”,忽視了社會實踐和物質利益,嚴重地壓抑了人的本性。宋明理學在被統治者利用作為統治思想之后,變成了規范人們社會行為的標準,人的合理需要在封建主義的禁錮下被壓制。人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社會的發展自然也無處可談。
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所以,我們重要的是把握事情的主要矛盾。宋明理學在產生初期,并不是主流文化,最多不過是一些士人自身奉行的一股逆世風而動的清流。也曾一度對當時宋代的社會發展起過相當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在古代中國哲學方面的發展,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但在它為封建專制的統治者作為官方思想去批判一切的時候,它最終便發展成為恃強凌弱而又扭曲的“存天理、滅人欲”。不過,理學的誕生、發展、曲折乃至復振,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我們應珍視和發掘這一歷史,讓它得到應有的尊重性評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M].成都:巴蜀書社,2009.
[3]錢穆.宋明理學概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陳剛.宋明理學產生的必然性及其流弊[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
收稿日期:2022-03-04
作者簡介:趙佳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宋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