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姬
摘 要:在新時代素質教育下,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學習傳統工藝是學生勞動教育的主要的組成內容。在勞動教育中,教師結合傳統工藝,積極使用多方位途徑引導學生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的提高。
關鍵詞:勞動教育;傳統工藝;實踐途徑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1]?!洞笾行W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的提出:在充分發揮傳統勞動、傳統工藝項目育人功能,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2]。高中階段對勞動教育一直是短板,關于傳承優秀傳統工藝文化更是薄弱點。對傳統工藝課程硬件要求、學校重視程度和師資水平的限制,社會能提供學生傳統工藝的學習機會也是甚少的,縱使學生對優秀傳統工藝文化觀念和勞動價值觀淡薄。要實現這一點,高中教師需要圍繞著傳統工藝在勞動教育中實踐途徑的核心問題,運用勞育的理論和傳統工藝歷史文化,優化學校工藝課程,尋找當地非遺工藝、社會與家庭等方面的資源多方位的途徑,強化學生勞動素養。
一、借助傳統工藝歷史文化,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手工藝勞動在起源意義上就是創造人類的勞動,它是祖輩們的勞動生活結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中華人民具有崇尚勞動的美德,以杰出的智慧與辛勤勞動創造了創造財富、創造了美好生活。因此要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正確勞動觀念。
教師在教育中可結合歷史文化挖掘勞動教育素材,把勞動的成果,勞動者的風采靈活運用情境教學展示勞動的偉大和美好,詮釋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對勞動產生敬意和熱愛。感受匠人們的用汗水辛勤的勞作精神;在學習“秦兵馬俑”、“唐三彩”、“元青花瓷”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歷代人民的勞動創造智慧成果,值得我們后人欽佩和自豪。學習到勞動創造價值和美好生活,樹立正確的勞動思想觀念。
二、優化本校工藝課程,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的開展需要巧用校內特色資源。因此可借助工藝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勞動能力。本學校的陶藝課以“項目式學習”“職業角色體驗”等形式的學習活動。通過傳統工藝技法著手,從原料尋找、成型的制作、釉料的分析、燒制過程的探秘、義賣作品等項目式學習,進行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究,把傳統工藝陶藝制作流程和勞動教育進行有機的融合,從而形成高效、共贏的教育共同體。
“陶瓷文物講解員角色體驗為例”,珠海博物館中所展示的本土遺址:珠海平沙大虎山水井口遺址陶瓷文物,讓學生學習宋元時期青瓷的歷史文化,模仿古人的傳統工藝,利用拉坯成型傳統技法制作出器皿,課后同學利用學習到青瓷的成型工藝、釉色呈現、形體特征等知識到博物館參加講解員公益活動,體驗講解員職業勞動素養?!扒嗷ㄓ韵虏省币徽n,同學們利用青花瓷含有氧化鈷的釉料,在素坯上進行彩繪裝飾,感受古人的勾勒、分水等傳統工藝技法。如“美化校園環境”一例中,由學生擔任設計師的角色,設計精美陶瓷作品解決學校圖書角陳設的難題時發揮各自的團隊精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利用當地非遺工藝,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
積極開發當地手工藝資源,充分挖掘新時代勞動工匠事跡,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領悟勞動精神。今后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懷。珠海三灶草竹編織、珠海三灶陳氏剪紙被列為本土非遺手工藝項目之一。通過非遺進校園,講座,授課,工作室參觀,拜訪傳承人,技藝培訓,驛站義賣作品活動,做公益獻愛心等形式中讓學生傳承傳統技藝,弘揚傳統非遺特色文化,培育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勞動素養。如非遺引入教學,陶藝課程的建設中融入竹草編織元素形成“瓷胎竹編”,也可以學習工匠的事例及活動中可讓學生領悟敬業奉獻勞動精神和弘揚開拓創新時代精神。
四、聯合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錘煉學生的勞動品質
通過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協調配合,為學生構建更加綜合、完善的勞動課程體系,讓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實踐參與空間,自覺自愿、堅持參與、形成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在社會體驗和參觀、考察活動,開展各種力所能活動的時候,能做到雙贏效果,為社會服務,奉獻社會、回饋社會。如參與公益活動,社區活動、工匠室愿者活動、博物館美術館志愿服務等。能把傳統工藝文化傳承發揚,如陶藝課題有關的展板、傳統工藝作品義賣、傳統工藝文化宣傳。同時還可以在傳統節日時把自己制作的作品送長輩溫暖等活動??傊鐣议L合力下,學生的鍛煉、才華施展、精神的鼓勵,從而錘煉學生的優秀勞動品質。
五、以完善學習評價為契機,激勵學生持續動力
為了學生更好的可持續性和激勵性。評價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對課程、活動等評價,包含形式、內容、方式、方法、時長等。評價主體如學生的評價、和教師的評價、對課程設計本身、實施效果的評價。在評價中要重視結果的同時,更要重視過程性的評價。如學生勞動素養是否因此而有所發展,教師素質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課程是否可以繼續循環滾動,自己的經驗是否可供他人學習和借鑒等。
六、結束語
總之,教師可利用學校課程資源,當地傳統工藝非遺文化、家庭、社區、社會等資源開展勞動教育,豐富勞動教育的實踐途徑,使學生勞動素養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03-20)[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EB/OL](2020-07-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本文是珠海市教育科研2021年度專項微課題:傳統工藝融入勞動教育實踐的研究(編號2021ZHWKTG34)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