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高娃
摘 要:游戲和一日生活是每個幼兒園開展教育最基本的兩種形式,如何將游戲精神與一日生活完美融合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一日生活是整個過程的基礎,而游戲的好處則是給幼兒帶來更多的自由以及創造空間,而游戲和一日生活完美的融合會使得幼兒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應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在生活內容等方面融入游戲精神,從而提升教育質量及幼兒的發展品質。本文通過分析當代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現狀,找出游戲精神與一日生活教育結合的重要性,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為當代幼兒教職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游戲精神;一日生活;幼兒園
引言
幼兒的一日生活指的是從早上進校園到放學期間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與保育相結合的活動,在整個期間,每個環節都極其重要,都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游戲又是幼兒必備的活動,使得幼兒在整個課堂上生活更加精彩與完整。法律明確規定幼兒教育要注重幼兒的身心發展,以游戲為主,培養幼兒個性的發展。因此如何將游戲精神完美的融合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促進幼兒個性以及全身心發展是每位教師的職責所在。
一、幼兒園一日生活現狀
幼兒在校園這段時間需要經歷種種環節,而每個環節都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當代社會,仍存在一些教師游戲精神的缺失,使得幼兒一日生活質量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去缺失對事物的主動性以及創造性。幼兒園里一天的生活內容都是固定的,時間也是不變的,每天重復著同樣的作息,很多教師為了讓幼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計劃,強行要求幼兒而并不顧及幼兒的意愿,在幼兒面前樹立權威,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長期下來幼兒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所接觸的新事物也不能主觀的判斷。同時,還存在一現象是幼兒犯錯誤后進行處罰,嚴格要求孩子注重紀律,這恰好與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違背,幼兒生活應當是一個充滿愉悅的過程,而這種行為恰恰相反,沒能注重孩子的全身心發展,不僅打消了幼兒的愉悅性、更阻礙了其創造性。此現狀嚴重阻礙了兒童幼兒時期的身心發展,學校必須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兒童在快樂中學習,由此,將游戲的形式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將可以改善此現狀。
二、游戲精神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教育策略
生活和游戲都是幼兒時期的主要組成部分,二者并非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而是相互融合,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幼兒園開展一日生活并不是單純的原生態生活,其次,組織開展的游戲活動內容也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情況制定的,都是在教職工的篩選練習下完成的,而目前的問題是游戲和一日生活不能夠做到完美融合,更像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其都可以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二者完美融合則能進一步優化幼兒的學習環境,將游戲精神有效融合在一日生活中。
首先,教師必須從自身出發,重構自己的教學模式,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環境,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于教室的構造,從色彩搭配等方面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能鍛煉幼兒主動思考并產生積極的活動意向,其次,教室的環境要確保互動及可操作性,方便幼兒在此環境中進行探索,同時在一日環境的建構與創設過程中,幼兒也要參與其中,這樣一來,才能確保適合每位幼兒,生活環境的構建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以及開放性,教師和幼兒都參與到其中,能讓幼兒在虛實之間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
其次,教師也要注重一日生活的內容優化,豐富生活內容,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1]。成年人和幼兒對于一日生活有著不同的定義,在成年人眼中,一日生活中的各種內容是滿足生理或者心理需求的一種手段,而幼兒的世界里又區別于此,幼兒的身心還未發展完整,因此,教師應當站在幼兒的角度制定一日生活內容,以發展為目的,遵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其量身打造生活內容,可設定多套不同的內容,變換著使用,因此幼兒可以每天享受不同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促進幼兒主動參與的基礎上拓展其思維,將游戲和生活完美融合,在游戲中成長與學習,整個過程將是輕松又高效的。
最后,教師要優化幼兒生活中的活動方式,使得一日生活富有實操性。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就要利用幼兒愛玩的這一特性,以游戲的形式開展一日生活,更好地調動幼兒的參與性與積極性[2]。在游戲過程中,滲透生活化教育內容。總之,想要將游戲精神融入一日生活中,可以通過生活環境、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來實現,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的質量,通過游戲化的一日生活促進幼兒的全身心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游戲是幼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學習的主要形式,是連接兒童向成熟階段發展的重要橋梁。在整個幼兒期間,幼兒追求自主、身心愉悅,也是展示自己創造能力的舞臺。游戲精神與一日生活的完美融合為幼兒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每所幼兒園應當重視游戲精神的重要性,做到有效結合,促進幼兒全身心發展,在愉悅的環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春燕.以游戲精神實現教學與游戲的融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42-45.
[2]程晨,聶洋溢.可持續發展幼兒教育的背景、進展與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