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自“雙減”政策出臺后,尤其是對于現在大班的家長們而言,皆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既是緩解學習的壓力,同時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長的擔憂聚焦于:減少學科類校外培訓,上了小學會不會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小學的任務擺在那里,如果小朋友們跟不上,會不會造成“私教”盛行,家長們的教育成本會增加。“雙減”會不會造成孩子“放羊”?本來幼兒園就是實行課程游戲化,實行“雙減”后,小朋友們會不會分化,優秀的孩子更加優秀,而其他小朋友會不會被遠遠的甩在后面等幾個問題。
要想弄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大班組通過線上“沙龍”,展開研討。我們首先需要分析“雙減”政策的底層邏輯:針對學科教育,要把學科教育回歸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減輕家庭負擔。
由此可見,“雙減” 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歸各自的角色?!半p減”政策出臺前,幼兒園和學校對于小朋友們而言沒有太多的區別,皆是找個地方完成作業。 作為個大班幼兒教師,看著家長受市場宣傳的影響,家長們大都別無選擇又極其負責地將孩子送進培訓班或在家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而當校外輔導被政策性叫停,家長們失去了方向。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會嘗試著讓家長都停下來,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長可以嘗試的角度。幫助家長怎樣尋找在“雙減”背景下幼兒園開展的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的入學適應教育,有助于幫助孩子順利過渡。通過線上研討,得出以下幾點 。
一、幼小銜接之心理準備
幼兒園小朋友對小學生活的態度、看法、心理準備等與其入學后的適應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把幼小銜接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在游戲中豐富幼兒有關小學生的生活的經驗,為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心理和物質準備,是大班幼兒開展幼小銜接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態度、看法、情緒等與其入學后的適應能力關系很大,我們從整理小書包入手,引導幼兒知道怎樣做個合格的小學生。
二、提高能力,增強自信
我們充分利用周邊小學及小學教師家長資源,圍繞提高幼兒適應學習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為幼兒體驗性、探索性學習創造條件。
1.了解和體驗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減少差異
本學期因疫情原因,作為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有點不利,因為對于馬上要上小學的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由我們教師帶領大班幼兒到附近小學去實地了解和體驗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然后通過集體交流和討論,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但是因為新冠病毒的影響,如今只能通過線上給幼兒觀看照片及視頻完成,然后可以發給家長電子通過調查表,以繪畫的方式記錄校園環境差異、活動方式的差異等等。
2.逐步過渡,多加引導
首先,從時間安排、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逐步過渡。集體活動時間可適當延長,讓幼兒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有好的準備。一般來說,對于幼兒園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明顯要比小學的哥哥姐姐短,所以在幼兒園的教學時間也是逐步遞增的,如小班是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左右,中班是二十分鐘左右,大班是三十分鐘左右,小學的教學時間是四十分鐘左右,所以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對于教學時間集中注意力應該問題不大,也可以請小學的哥哥姐姐們通過視頻向馬上步入小學的小朋友介紹一些小學的學習、生活情況等,為弟弟妹妹們樹立榜樣。其次,在能力上重點培養,真正做到幼小銜接。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書寫、握筆姿勢及正確的坐姿,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等等。
3.提高積極性,激發主動性
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而言,幼兒參與活動往往從興趣出發,但是進入小學后,僅從興趣出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老師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讓幼兒主動制定小目標,圍繞目標讓孩子自我檢查,持續跟進。例如:我們班小朋友給自己的小目標是一周內學會連續跳繩2次,周末對照任務看是否完成,完成了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印章,并重新修訂下一周目標任務。老師帶領每個孩子回望自己的目標達成度,對認真完成任務目標的幼兒進行表揚、鼓勵,漸漸地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目標變成了自覺堅持。這既加強了幼兒的任務意識,又能夠培養幼兒目標意識,讓孩子的學習變為自發和主動,這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有利于孩子入小學后的自主學習。
三、家園共育,科學過過渡
其實我們過去在教學中一直堅決杜絕小學化傾向,但家長們比較焦慮,可能會去一些培訓班“搶跑”,其實,幼小銜接除了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奔赴”,還需要家長轉變理念。我們通過與家長的線上云家訪,幫助家長抵消一些小朋友們入學前的焦慮,通過微信、QQ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幼小銜接等問題,讓家長樹立科學入學觀,從理念上、行動上指導家長做好入學準備,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與老師保持溝通,主要是幼兒在家的表現,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反應給老師,老師也會積極配合家長,做到家園教育同頻共振的目的。
幼小銜接工作是教師與家長長期關注的一個話題,隨著幼小銜接工作的深入與細化,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幼兒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們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所適應的以游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改變為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是一個艱苦且漫長的過程,從心理上來說,家長們不要制造焦慮情緒,最為關鍵的是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建議家長“放平心態”,不要給自己和孩子過多壓力,學校老師也會加強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銜接,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銜接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張幼小銜接要多陪伴、多進行習慣養成、多培養閱讀、多給孩子增加信心。
讓我們一起關注“雙減”背景下的幼小銜接教育,讓學校和家庭共同支撐孩子成長。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看清孩子的特點,把準時代的脈搏,共同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路徑,助力孩子成長。從現在做起,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讓他們真正能夠帶著微笑離開幼兒園,唱著歌兒走進校園。讓我們共同負起責任,在幼兒入學之始,為他踏上漫漫人生長路,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