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澤敏,陳瑞瑞
黃河文化當前面臨碎片化、地域化與表層化等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文化的整合,整體把握黃河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明確發展思路與開發策略,進而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在焦作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與時代價值,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保護弘揚黃河文化,重構文化符號,傳承歷史文化脈絡,展現獨特文化魅力,扮靚“黃河文化之鄉”這一新名片。同時,為焦作市經濟發展注入精神力量,進一步走融合式發展道路,助推焦作經濟新發展。
《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氣,如經脈之通流者也。”作為人類的生命之源,可以說水與人類文明發展史交相融合,她不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類,還創造了輝煌的“大河文明”。除了古希臘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中國這四大文明的發源地都與河流相關,這些“大河文明”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早期的中華文明主要是起源于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而黃河作為北方最重要的一條河流,孕育了華夏文明的主體,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不僅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更創造了仰韶、馬家窯、大汶口、龍山等豐富燦爛的中華古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黃河流域一直都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的重心和中心。
對于其理論內涵,學界雖各有見解,但整體而言,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在治黃、用黃等水事及其認識與改造黃河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及黃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訴求、價值取向、基本理論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價值觀、制度等文化現象。 整體而言,黃河文化可以從地域、人與黃河之間的實踐關系以及其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出發去界定、認知。根據格爾茨的觀點,與其說文化是某種固定的靜態的存在,不如將文化看成是“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從其定義出發,可以說黃河文化所蘊含的理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是一個多層次、多樣性、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它是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精神的體現,它表現在“民為邦本”“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的傳統思想中;表現在優秀的民族精神和“多元統一”的中華“大一統”觀念里。“黃河”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和文化符號,是中國文化的根基與精髓。
焦作市各縣(區)目前還沒有制定比較系統與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雖然各縣(區)都出臺了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意見,但這些大多是大致的意見與框架,開發利用思路比較模糊,缺乏科學性的論證與系統性的規劃。并且很多規劃與意見操作性不強,很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也很難適應當前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雖然現在焦作市各縣(區)逐步開始重視黃河文化的研究,但并沒有深入研究各縣(區)的文化市情,對其優勢與劣勢沒有進行系統分析,也沒有梳理好當前重要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與面臨的問題,缺乏理論性指導,這就使得在開發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無序開發,導致一些重要的黃河文化遺跡、遺產在保護開發利用過程中很難走向產業化、規范化、國際化。例如陳家溝太極拳文化以及武陟的嘉應觀、人民勝利渠等,因為對其核心價值認知不到位,導致不能準確對其定位與開發,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視覺中國 供圖 )

多年來,焦作沿黃區域在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式發展方面深度與力度比較小,沒有充分認識到焦作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多重價值,黃河文化的內涵與時代價值挖掘比較淺。并且在開發焦作沿黃區域過程中,往往追求物質建設成果,忽視了對黃河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例如一些地方特色建筑被破壞,特色小鎮千篇一律,建筑環境趨同,地方風格變得模糊,并且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人地關系出現緊張,景觀開發利用比較低,農耕文明與鄉村民俗文化被肢解與遺忘。同時因為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存在,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使得焦作沿黃區域發展定位比較模糊。根據調研,目前焦作市很多文化景點具有很大文化價值與利用空間,例如嘉應觀、妙樂寺、山陽故城、韓園、慈勝寺、月山寺等遺存、遺址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要想真正保護傳承好黃河文化,需要進一步把黃河文化所承載的內涵、歷史記憶與脈絡進一步整合與激活,在推進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黃河文化與當地區域發展融合起來,是人民真正感受到黃河文化資源在當代的價值,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人民的認同感與滿足感,讓傳承由被動轉為主動,并內化為自覺。當前,焦作市黃河文化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與當地的發展結合不緊密,產業技術小,經濟與社會價值比較低,并且核心競爭力不足。一方面,文化歷史價值比較高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比較粗放。例如嘉應觀、人民勝利渠首、妙樂寺等,大多還是停留在旅游觀光階段,沒有充分發揮其多重價值。而且焦作沿黃區域很多歷史文化資源依然處于沉寂狀態。焦作要想打好“黃河文化之鄉”這一品牌,需要整合好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并把它們融入到一二三產業當中去,提高文化產業基數,促進當地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文化建設與保護需要高素質的專家、學者與文化工作者。但由于各種原因,焦作市文化從業人員面臨整體總量偏少,人才結構與比例不協調等問題,缺乏優秀的專業人才,這使得對于黃河文化的研究與挖掘不夠深入、透徹,并且一些文化資源的價值沒有被發現。要想保護和開發好這些文化資源,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以及技術保障,但由于文化產業很難一時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使得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黃河文化資源在挖掘保護傳承過程中,主要是政府起主導作用,民間、社會力量投入不足,黃河文化帶的建設缺乏人民基礎,這就使得很多低級別或者無級別的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程度很低。
黃河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主體,在其所流經的區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焦作市作為黃河流經的中部地區,在治黃、用黃等實踐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與遺跡。例如嘉應觀、妙樂寺、山陽故城、韓園、慈勝寺、月山寺等遺存、遺址都蘊含豐富的文化與時代價值。要想扛穩保護黃河文化的大旗,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在政府的主導之下,對具有黃河文化特征的文物遺跡、遺產等建設遺產數字庫。既有利于加深人民對焦作市黃河文化的認知,助力文化的弘揚與保護;又對于進一步系統整理與研究焦作市黃河文化大有助益,這對于未來保護與合理開發黃河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數據與材料支撐,進一步明確了黃河文化資源的位置、數 量、級別等信息,為開發做好統籌安排。
進入新時代,為“搞活”黃河文化,焦作市需要加大對黃河文化的挖掘。要壯大黃河文化研究隊伍,構建多支人才結構與比例協調的研究隊伍,加大資金投入,鼓勵長期奮戰在黃河一線的工作者、從事黃河文化研究的專家和學者、高校教師等從多層次、多角度加強對黃河文化的宣傳、研究與發掘。并且在挖掘過程中,注重結合地域特色,理論聯系實際,拓寬其發展外延。這有利于深入挖掘挖掘黃河文化潛力與時代價值,為黃河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合理開發奠定理論基礎。隨著《焦作文化大典》《讓焦作告訴世界》的出版,以及焦作市黃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夠進一步加深人民對黃河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萬古流淌的黃河( 視覺中國 供圖 )
為更好地保護弘揚黃河文化,需要構建先進的、多樣化的傳播平臺。進入信息化時代,要想讓黃河文化落地生根,需要充分發揮報紙、書籍、宣傳手冊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數字新媒體等傳播平臺的作用,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弘揚黃河文化。同時借助黃河講壇、嘉應觀宣講團等加大對黃河文化的宣講,促進黃河文化的弘揚,并進一步拓寬黃河文化研究平臺,充分挖掘黃河文化的價值內涵,如嘉應觀、陳家溝、妙樂寺、韓園、山陽故城、百家巖、月山寺、凈影寺、慈勝寺、勝果寺等沿黃沿山遺存、遺址,可以借助互聯網,并且結合線下各種交流平臺,增強宣傳的實效性,讓焦作黃河文化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可以借助“文化+旅游”來拓展黃河文化的傳播,依托黃河文化打造具有品牌效益的文化產品。在節假日,可以通過免費的形式鼓勵當地居民參觀旅游,并進一步吸引外地游客,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與振興。借助文化旅游產業,既可以進一步弘揚黃河文化,加深人民對黃河文化的認知與了解,進而提升人民保護文化的自覺;也可以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在價值,結合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創新與開發文創產品,一手抓經濟效益,一手抓文化價值,拓展文化傳播方式,助力經濟發展。在黃河沿岸的旅游景點開發和建設中,焦作市應大力弘揚保護傳承黃河文化,不斷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型發展,構建黃河文化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