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李友然,龔堅,聞庭,謝林英
軍事訓練由于強度大、難度高,對戰士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要求較高。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很容易因為高強度的訓練內容導致訓練傷發生,而且受到生理創傷性刺激,會導致傷員出現心理應激反應,使其戰斗力下降并最終影響到整個團隊的戰斗能力[1]。為了保證軍隊的戰斗水平,對嚴重的軍事訓練傷員采取認知行為干預十分必要。認知行為干預是近年來臨床上引入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通過采取心理學方法以改善或改正個體錯誤認知,從而糾正其不良行為,使其恢復正常且健康的生活狀態[2]。筆者對80 例軍事訓練傷員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探討認知行為干預的應用價值,為更好地調整部隊官兵的訓練心理,改善認知理念,提升訓練水平,減少軍事訓練傷,盡早恢復體能提供參考。
對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0 例某部隊軍事訓練傷員展開分組護理,80 例軍事訓練傷員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
納入標準:因參加軍事訓練后感不適,表現為四肢或關節損傷、耳鳴耳聾、胃痛胃脹等,經臨床診斷后確診;住院時間≥3 周。排除標準:排除四肢或關節慢性損傷傷員、原有胃病、精神病史傷員。
根據護理方法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認知行為干預,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8~32 歲[(21.3±1.2)歲];其中下肢骨折傷員5 例,上肢骨折10 例,關節損傷5 例,爆破性耳鳴耳聾12 例,應激性胃潰瘍胃出血8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18~30 歲[(21.4±1.5)歲];下肢骨折傷員7 例,上肢骨折11 例,關節損傷6 例,爆破性耳鳴耳聾8 例,應激性胃潰瘍胃出血8 例。2 組傷員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傷員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內容主要為:(1)入院宣教。向傷員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與治療具體流程,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采用積極、鼓勵性語言,幫助傷員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常規心理護理。向傷員列舉治療成功的病例,并安排戰友或家屬定期隨訪陪伴,給予傷員精神支持,以逐漸恢復傷員的心理健康。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傷員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1)成立認知行為干預小組。由主治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心理醫師組成,小組成員定期會談,每次會談時間控制在約0.5 h,第1 次會談以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為目標,第2 次則強化良好合作關系,了解傷員具體病情、評估傷員的心理狀態,對其致傷原因進行分析,了解傷員的精神狀態、行為特點、情緒狀態、思維活動等。所有小組成員均需要學習并了解認知行為干預知識,展開系統性培訓,合格后對傷員展開護理干預。采取多方會談的方式展開心理護理,給予每位傷員熱情的服務,并高度關注每位傷員心理狀態,結合其致傷原因、錯誤認知以及心理應激表現,為其制定合適的康復計劃。在會談后分析傷員下一階段的治療、護理目標,并加強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傷員的不良認知,形成良性循環,使其正確面對傷病,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大部分傷員在傷病以后會對自身健康狀態產生悲觀情緒,認為自己以后會留下后遺癥或殘疾等情況,或者因為戰斗能力降低,對后續的訓練內容產生懷疑、緊張、擔心、恐懼等不良情緒,進而對個體及團體榮譽均產生影響。因此,需要針對上述情況對其開展個性化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播放視頻、講座等方式,使其了解到自身疾病并不可怕,加強疾病知識宣傳,提升其康復信心。對傷員每周的康復情況進行記錄,并與傷員共同商量調整計劃內容,使其切實感受到康復效果,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做好針對傷員的戰友、親友的宣教工作,提高傷員的社會支持度,積極改善其不良情緒。(2)采取“知信行”教育模式。舉辦關于軍事訓練傷防護知識的講座,聘請高級職稱專家,通過PPT 結合口頭宣講的方式,介紹軍事訓練傷的概念、發生原因、好發部位、癥狀、防護要點等,每周2 個課時,每課時50 min,共15 d。由體療科的運動專家,為官兵傳授各種軍事訓練中身體每個部位應該如何用力,糾正錯誤動作,采取分組教授的形式進行一對一指導,每周2 個課時,每課時50 min,共15 d,同時進行心理學的輔導,通過實際案例幫助官兵建立健康信念,加強其自我保護意識,并教會其在訓練前后如何調節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
對比2 組傷員護理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早期心理他評量表(EPRS)的評分。SAS、SDS 評分標準:SAS 低于50 分視為心理健康,隨著分值增加,焦慮情緒不斷升高。SDS 以53 分為界,分值升高代表抑郁程度增加。EPRS 為60~70 分視為輕度異常,大于70 分視為中重度異常。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2 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傷員護理前的SAS、SDS、EPRS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傷員的各項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傷員護理前后的SAS、SDS、EPRS評分比較(分,±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傷員護理前后的SAS、SDS、EPRS評分比較(分,±s)
注:SAS 為焦慮自評量表,SDS 為抑郁自評量表,EPRS 為早期心理他評量表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40 40 SAS護理前56.31±2.54 56.32±2.66 0.017 0.986護理后52.40±3.10 48.79±2.42 5.806<0.001 SDS護理前57.53±2.58 57.50±2.53 0.053 0.958護理后53.20±2.18 50.12±2.04 6.524<0.001 EPRS護理前65.30±2.47 65.12±2.49 0.325 0.746護理后60.03±2.64 57.42±2.36 4.662<0.001
軍事訓練是為了能夠培養高素質、高體魄的戰士,往往訓練強度大,人體機能經常處于極限狀態,受傷也是在所難免[3]。因為軍事訓練受傷的人員需要長時間休養,加之康復速率緩慢,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心理,對自身的戰斗能力、能否恢復正常生活等方面產生擔憂。這些錯誤的認知影響了傷員的心理健康,使其身心俱疲,不利于盡快康復[4]。
認知行為干預模式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為目的,通過對其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以積極改善傷員的不良認知,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并減輕傷員的心理壓力[5]。認知行為干預通過多方會談全面了解患者疾病信息,并準確反映傷員的心理狀態,通過對其開展有針對性、個性化護理手段,有效消除傷員的不良情緒。另外,該護理模式的應用有助于調動傷員的主觀能動性,為其樹立康復信心,并消除其心理應激反應,能夠正確面對自身傷病,并在后續的戰斗中發揮積極作用。采取“知信行”的教育模式,使官兵可以更好地掌握訓練傷的自我防護,并建立良好健康信念,在安全的行為條件下,進行規范化的訓練。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傷員實施認知行為干預以后心理不良情緒明顯改善,與對照組傷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觀察組傷員護理后退縮行為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認知行為干預有助于改善軍事訓練傷員的不良心理狀態,提升其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保證戰斗力持續,保護其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在軍事訓練傷員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有助于改善其心理應激反應,能調動傷員主觀能動性,減輕其不良心理,促進疾病的早日治愈,對恢復其戰斗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現實意義,建議在日常訓練中多加關注傷員的身心狀況,循序漸進,定期組織安排相關課堂式或者講座式的培訓,有針對性地設置運動項目,科學訓練,調整運動理念,改善訓練認知,提升訓練水平,提高綜合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