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泰斯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一種發生在未懷足月(胎齡小于37周)或低出生體重(低于2.5千克)早產兒的眼底纖維血管增殖性病變。
隨著我國圍產醫學和新生兒學突飛猛進的發展,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普遍建立,早產兒、低體重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由于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臟器發育不成熟,功能沒有那么健全,未血管化的視網膜會發生纖維血管增生、收縮,從而出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如未能及時發現治療,可能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甚至失明、眼球萎縮。
目前,在我國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有上升趨勢,且多為雙眼發病,部分未能及時進行篩查或急性型視網膜病變,進展形成視網膜脫離,嚴重損害兒童視功能。
早產、低出生體重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根本原因已被公認。研究顯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孕28~29 周為83%,孕30~31 周為65%,孕32~33 周為50%;出生體重1.0~1.25 千克為47%,出生體重0.75~0.99 千克為78%,出生體重低于0.75千克為90%。
為了盡早發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對于符合指征的寶寶均需要進行早產兒視網膜疾病的篩查。
美國篩查指南要求:出生時體重≤1.5 千克;胎齡≤30 周,伴不穩定臨床病程,包括醫師認為的高危患者及需要心肺支持的嬰兒。
中國篩查指南要求:出生時體重<2 千克,或胎齡<32周的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患有嚴重疾病或有明確較長時間吸氧史,兒科醫師認為比較高危的患者。
第一次檢查應在生后4~6 周或矯正胎齡31~32 周(出生時胎齡+出生后周數)開始。檢查時要適當散大瞳孔,可以使用間接檢眼鏡進行檢查,也可用廣角眼底照相機篩查。檢查可以聯合鞏膜壓迫法進行。
篩查時家長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在散瞳前1 小時盡量不喂奶。因為寶寶檢查時常會哭泣,哭泣時若寶寶吐奶,容易引發窒息,嚴重時需要搶救。
許多家長擔心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時寶寶會痛。其實不會。寶寶散瞳滿意后,會常規表面麻醉,然后開瞼器開大眼瞼檢查。因滴過表面麻醉,寶寶是不會有明顯疼痛感覺的,寶寶的哭鬧更多是因為恐懼所致。
目前,尚無有效的措施或藥物預防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篩查的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進展速度比較快,治療的窗口期較短,所以要盡早發現病變進展到治療標準的患兒。這樣就需要相對頻繁的眼底篩查,才能得到及時干預治療,這對于控制病情的進展加重尤為重要。
隨訪頻率根據眼底病變情況確定,無視網膜病變的2 周1 次,診斷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每周一次,閾值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隨訪間隔應少于1周。以視網膜完全血管化或病變靜止、瘢痕化,或已接受治療為篩查隨訪終止時間。
當然,隨著現代診療技術的提高,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患兒的視力預后也大大的改善了,目前,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措施有:①視網膜激光光凝,術后視野受損、遠期屈光不正的發生率相對增高。②抗VEGF 治療,術后感染可能,術后病變復發等。③玻璃體切除術,適用于4~5期嚴重的視網膜病變,預后較差。
至于選用哪種方法治療好,要由小兒眼科的醫師跟據病變的程度來決定。對于家長來說,重要的是早發現早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