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史

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易緊張,膽小怕事;總坐不住或是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兩歲半還咬字不清;課堂發言積極,完成作業卻非常困難,怎么都不愿寫字……很多父母對于寶寶的這些癥狀,往往簡單的認為孩子年紀小、頑皮不乖、心理叛逆。
其實,這些“問題孩子”可能另有原因,那就是“感覺統合失調”(簡稱“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一種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感統失調就是因大腦不能有效地整合感覺信息,導致兒童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問題,如學習能力、專注力、姿勢控制、小肌肉協調、情緒、生活功能等功能障礙。所有感覺系統病變都可以引起感覺統合失調。
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癥。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 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
后天養育不當,寶寶缺乏應有的刺激,是感統失調增多的重要原因。
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為30%,近年來包括廣州、深圳在內的大城市中兒童患該病的人數不斷攀升。甚至某些學校的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小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
導致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有先天性的,有后天性的;有生理性的,也可能跟后天的養育不當有關。
目前,已知早產、宮內發育遲緩、出生窒息、產程延長、臍帶繞頸、胎盤老化、出生前胎心降低等,都可能導致寶寶感統失調;此外,妊娠期間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或長期臥床、濫用藥物、保胎、感染病毒等,也可能影響寶寶的感覺統合。
一個容易被許多家長忽視的感統失調因素是后天的養育方式不當。如果寶寶的生長環境過于單調,或在發育過程中受到過多的保護和活動限制,出生后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得不到相應的環境刺激,同樣可能發生感覺統合失調。
從孕期到幼兒期,根據寶寶的年齡發育特點進行預防干預。
孕期要講究優生優育。如進行音樂胎教,應選擇胎兒喜歡的柔和、寧靜的音樂。
嬰兒期是感覺統合形成的關鍵期。這時期,特別要注意不要過于寵愛孩子。抱得過多,會讓寶寶失去在地上爬行、翻滾的機會。該爬的時候沒爬,該跳的時候沒跳,日后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
寶寶該哭的時候不讓哭,使心肺功能缺乏鍛煉,但也不能哭得太久,讓寶寶缺乏安全感;對入睡困難的寶寶,要以搖晃等方式幫它入睡,并可采用多種睡姿;在清醒時鼓勵寶寶進行俯臥位活動。
不要將寶寶過多托付給老人或保姆,平時媽媽要多跟寶寶說話,多讓寶寶看色彩對比的大圖案,鼓勵寶寶探索環境,讓寶寶嘗試多種食物。
允許寶寶吸手指、咬玩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自主活動,可與寶寶玩拋高高等游戲;鼓勵寶寶參與家庭生活,多進行些戶外活動。如果讓孩子過多地待在家中,不能與同齡人追逐嬉戲,日后可能害怕與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