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進
(武漢地質勘察基礎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50)
隨著建筑地下空間的開發,城市深基坑支護工程日漸增長。受城市建設空間的限制,基坑周邊的環境也趨于復雜化,基坑緊鄰周邊建筑物和道路,加之地層的復雜性,從而使得基坑開挖的風險及危害性增大。雖然設計師給予了基坑安全性的充分考慮,但偶爾也會因實際地質情況與設計不符,致使基坑開挖過程中出現變形超出警戒值,實際監測的基坑變形數據發展趨勢反映了基坑的不穩定性;為確保基坑能安全順利開挖施工到底,就必須分析引起基坑變形加劇的實際原因而采取及時有效的應急處理方案,方案選擇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基坑變形穩定和周邊建筑物及道路的安全。本文通過工程實例來闡述基坑動態信息監測與加固應急處理方案實施。
擬建的武漢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基坑圍護工程位于武漢市硚口區額頭灣立交橋附近,設地下室兩層,本項目基坑周長1063m,面積3.93×104m2,規劃總用地面積77546m2,地面設計標高為23.50m,地下室埋深約9.8m(包括底板厚度)。底板墊層底設計標高為-10.15m,承臺墊層底設計標高為-9.40~-13.00m。西南角主樓部位筏板墊層底設計標高為-11.40m。集水井墊層底設計標高為-11.35 m,消防集水井墊層底設計標高為-12.65m,電梯井墊層底設計標高為-11.20~-12.65m。本基坑分級放坡結合掛網噴砼,并采用攪拌樁加固坡底及坑底淤泥軟塑土體的支護方式,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級:基坑北側1、1′、2剖面范圍為二級,其余南側為一級。
在勘探深度范圍內,本場區地層共分16大層,而本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影響基坑的主要土層為:第①-1層雜填土;第①-2 層素填土;第②層淤泥以及第⑨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基坑范圍內各巖土層層序、層名、巖土特征及空間分布等詳見表1[1]。
在實際施工中位于基坑東南角7 剖面處基坑深6以下實際揭露的地層為約9m厚的流塑狀淤泥,且質地相當軟弱,自穩性差,含水率大。
本基坑支護深度為7.8~9.15m,分8個剖面進行支護,其中1 和1′剖面采用放坡加錨桿結合掛網噴砼支護,2~6 剖面采用二級放坡結合掛網噴砼支護加坑底攪拌樁加固支護形式,7剖面采用一級放坡加雙排灌注樁懸臂支護;6、7剖面被動區采用密排攪拌樁加固坑底土體;電梯井坑中采用攪拌樁支護和加固。基坑水采用明排。
本基坑除東南角#7剖面為一級放坡加垂直開挖支護外,其它段面均為二級放坡支護。2012 年8 月開始施工放坡區域的攪拌樁,8月底開始施工7剖面鉆孔支護樁,支護樁為是直徑900mm、樁長20.2m的旋挖灌注樁,雙排樁內排樁間距1.2m,外排2.4m,因該區域揭露的地層主要為粉質粘土和淤泥質粘土,土質較軟,局部為流塑狀淤泥,造成實際施工中支護樁局部存在擴孔和縮徑現象。雙排樁之間采用攪拌樁加固,內排樁10m范圍內密排攪拌樁加固被動土區域。鉆孔支護樁和加固攪拌樁工作于10月中旬全部完成。該區域一級坡的支護形式為1∶1放坡掛網噴砼加三排注漿鋼管,雙排樁冠梁頂部標高為-5.2m,基坑底標高為-10.2m。
同年11 月中旬該區域土方開始進行垂直下行開挖,12 月5 日土方開挖到基坑底,并進行了墊層施工,土方開挖過程中每間隔3d監測一次,基坑變形變化幅度很小,累計位移只有10~15mm。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坑頂部與路牙交界處出現5~20mm的裂縫,逐漸趨于增大,基坑外10m 外的路面出現明顯沉降和較大的裂縫,冠梁頂位移最大達到了50mm(見圖1)[2]。監測信息及時反饋到基坑設計單位,設計、施工、監理和建設單位四方立即對現場進行了詳細察勘、分析和討論。考慮到該區域地層的復雜性,經分析研究擬定采取高壓旋噴錨索對雙排樁進行加固處理。
隨著基坑逐漸開挖到底,基坑范圍被動土逐步卸除完畢,加之深厚淤泥層的不穩定性,基坑側壁壓差增大,造成基坑變形逐漸加劇。依據基坑周邊位移監測數據分析,整個基坑只有東南角#7剖面冠梁頂設置的3個位移監測點(S3、S4、S5)的位移變化異常,且逐步超過位移警戒值。在12 月5 日以后,三個位移點監測的數據逐步加大,且變形幅度呈上升趨勢,位移平均日變化幅度達到了5~10mm,直至2012年12月9日開始S4點的位移就超過了警戒值,向基坑設計院反映后,立即停止了基坑后續施工,并增大基坑監測頻率和基坑周邊巡查的力度。緊接著由設計、施工、監理和業主共同對現場踏勘,擬定基坑加固方案,以確保基坑安全。四方共同對基坑該區段基坑變形異常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該區域在很早以前為一河流,淤泥淤積較深,后經回填而形成的地面形態。通過旋挖成樁在施工中揭露的地層為坑底約4~5m 的淤泥基本為流塑狀,穩定性極差。當基坑開挖后內外土壓力發生變化后坑外淤泥發生蠕變。
該區域基坑一級坡頂部為工地臨時主要道路,基坑開挖后仍然有很多進出工地的重型車輛通過,對基坑頂部產生一種動載,對主動區的深厚淤泥層產生一種擠壓作用,對基坑變形造成影響。
(1)基坑東南角原設計方案。基坑7剖面原設計方案是采取上部一級放坡加錨管注漿結合掛網噴砼支護,下部采取的是雙排樁懸臂垂直開挖支護;懸臂高度為5m,基坑土方開挖后該區域樁頂位移加劇并逐步超過警戒值,基坑趨于不穩定狀態。
(2)基坑東南角7 剖面加固剖面圖[3](見圖2、圖3)。7 剖面雙排樁原設計計算是根據原勘察報告所提供的c(13kPa)、φ(8°)值進行計算的,基坑施工過程中發現該區域淤泥土質較差,經現場取樣送相關實驗室檢測,發現其c(5kPa)、φ(1.5°)值比勘察報告中提供的值要小很多。加固設計是通過后來所取土樣檢測的c、φ值重新計算并考慮變形擾動后來確定增補錨索的拉力和長度。
基坑支護遇軟土層時使用常規錨索施工,往往存在錨索抗拔力達不到設計所需值,特別是在遇淤泥等松軟土質的基坑支護中抗拔力更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旋噴錨索是進行預成孔并將錨索送入設計要求的孔深,然后從孔底逐漸往孔口進行高壓噴漿,以將錨固體直徑擴大,增大錨索抗拔的摩擦接觸面積,從而提高錨索的抗拔力,確保能達到設計值。
(1)設備選型。因采用搭設工作平臺施工,不能承載重型設備,履帶式錨桿機不能采用,為確保操作安全,成孔選擇輕型設備,型號為XY-2 型鉆機;要進行高壓旋噴注漿作業,故要配備一臺90kW的高壓泵。
(2)成孔鉆頭的選型[4]。如何將制作好的錨索能順利并完好地送至孔底,達到旋噴錨索的有效施工,就必須有一個切實有效的施工方法,通常我們有的做法就是先進行鉆孔預成孔,用普通鉆孔將孔深鉆進至設計孔深,然后提鉆將制作好的錨索體用帶高噴頭的鉆桿送入孔底,再實施高噴作業,也有采取其他施工方法的,但這些方法在施工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問題,譬如預鉆孔發生了塌孔,錨索不能送達到設計部位,或錨索在送入途中發生了纏攪成一體,不能發揮其抗拔作用等等。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以讓旋噴錨索施工能更快更完善地完成施工,就必須要制作一個專用的旋噴錨索施工鉆頭,讓鉆孔與錨索體同步進行,順利將錨索體送達設計部位。本加固工程是選用一種專用的旋噴錨索施工鉆頭,其包括鉆頭體,錨索端頭固定體,鉆頭與錨索固定板單動裝置,鉆頭與鉆桿連接裝置,逐個連接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旋噴錨索施工鉆頭體[4],如圖4、圖5所示。其特征是鉆頭在旋轉的過程中錨索端頭固定板不旋轉,并借助鉆頭推進力將錨索體順利跟進帶入。

圖4 旋噴錨索鉆頭體示意圖[4]

圖5 旋噴錨索鉆頭體及與錨索連接實物圖
(3)成孔工藝。
①工作平臺鋪設:按增補錨索的標高,用鋼管腳手架搭設6m 寬的工作平臺,為確保安全,平臺上滿鋪模板,作業平臺邊緣增設防護欄桿,腳手架底部增設掃地桿,側壁安裝剪刀撐。
②鉆孔預成孔:成孔鉆機就位,調整好入射傾角,采用直徑150mm的三頭鉆進至設計深度,目的是減少錨索送入的阻力。
③錨索制作及安放:錨索端部采用擠壓套固定在錨拉鋼板上,錨拉鋼板焊接固定在一次性鉆頭上,然后將特制的鉆桿接頭插入鉆頭中部,同時將鉆頭錨索連體送入預成孔的鉆孔內,通過鉆機油壓將錨索逐步送入至設計孔深,若遇阻力時可邊旋轉鉆桿邊向孔內送入小壓力的清水,直至錨索端部到達設計孔深。
④清洗鉆孔:采用20MPa 左右的清水壓力向孔內壓入清水,將孔底的淤泥沖洗干凈,同時將鉆孔周邊土體進行一遍預切割,以便漿液能充分滲透到土體中。
⑤高壓注漿:按(1∶0.8)~(1∶1)的水灰比進行配制漿液,同時加入適量的早強劑,然后采用不少于25MPa的壓力進行送漿,漿液通過鉆桿體通道達到錨索鉆頭端部的噴嘴,噴出霧狀的漿液滲透到土體中,漿液先稀后濃,邊旋轉邊提拔鉆桿,拔桿速度控制在每分鐘25cm 左右。錨固段水泥用量控制在每米150kg,自由段噴漿拔桿速度可相對加快,噴漿量保證每米100kg即可。
⑥錨索腰梁施工:按照設計圖紙的配筋綁扎腰梁鋼筋,按圖紙尺寸進行支模,錨索位于腰梁部位采用?75mm的PVC套管與砼隔離。
⑦錨索張拉與鎖定:在錨索注漿體齡期達到15d以上,強度達到設計值的70%后就可進行張拉鎖定。張拉前必須將張拉設備送到有權威的檢驗機構進行標定,張拉按設計值分級進行,并間隔測量錨頭位移量;張拉達到設計值后卸載,同時安裝錨具夾片進行錨索鎖定,鎖定值按設計要求,但鎖定時張拉力應增加30%的預應力損耗。
該區域錨索加固實施并鎖定后通過每間隔1d、3d、7d、15d時間的位移監測,冠梁頂部的位移區域穩定,不再繼續延續擴大,路邊的裂縫經水泥封閉后再無新裂縫出現。通過加固確保了基坑安全,保證了整體工期。
通過以上工程實例說明深基坑施工的動態監測信息反饋與分析是基坑降低安全風險的前提,依據工程實際地質及周邊情況分析擬定特定的加固方案是基坑安全的有效保證,若選擇的加固方案不適宜,不但會加大基坑變形,同時也給基坑的安全帶來更大的風險。如何優化加固方案和有效實施,必須做到設計、施工密切聯系,跟蹤及時反饋。監測信息的準確反饋及施工情況的詳細描述是給設計提供有效加固措施的保障,而加固方案的詳細實施也是加固成功與否的關鍵。施工過程中發現地質條件及周邊環境發生變化時,應及時把信息反饋給設計部門進行復核調整,當基坑監測數據反映出異常或基坑變形加劇時,應及時把信息反饋給安監、設計、甲方和監理等部門,基坑應立即停止開挖,同時啟動基坑安全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會審得出結論后方可進行下步工作。只有認真做好深基坑動態設計與信息化施工管理工作,同時能及時對癥下藥擬定有效控制變形的加固方案,并搞好關聯工作,才能確保基坑施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