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體云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〇四地質大隊,貴州都勻 558000)
礦區位于黔中高原向廣西盆地傾斜的斜坡地帶,地處苗嶺以南,為低中山侵蝕溶蝕地貌,地勢總體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切割中等,地形坡度為10°~20°,最高海拔974m,最低海拔726m,相對高差60~200m。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地形有自然排水條件。
受區域構造的影響,在不同的區域呈不同的構造形態。采選工程北西部即F501斷層北西盤總體呈單斜構造,內褶皺不發育,巖層傾向250°~340°,傾角13°~35°,主要發育斷裂構造。F501斷層與F2斷層之間地段,由于受到F2逆沖推覆構造的影響,巖層陡,傾角一般在45°~70°之間。F2南東盤,受到F2、F5逆沖推覆構造,呈現多個背向斜褶皺構造組合。巖層傾角一般在13°~45°。
區域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主要為沉積巖,礦區內出露地層由新到老為第四系,寒武系婁山關組、石冷水組、高臺組、清虛洞組、烏訓組、杷榔組、九門沖組,震旦系—寒武系老堡組,震旦系陡山陀組。見圖1。
區域內地層主要為碳酸鹽巖和碎屑巖兩大類。碳酸鹽巖含水層為寒武系婁山關組(∈3-4l)、石冷水組(∈3sh)、清虛洞組(∈2q)、九門沖組(∈2jm)灰巖;碳酸鹽巖夾碎屑巖類含水層為高臺組(∈2g);碎屑巖類含水層為烏訓組(∈2w)、杷榔組(∈2p)、老堡組(Pt33b∈1l)、陡山陀組(Pt33d)地層巖性為頁巖、粉砂質頁巖、泥質粉砂巖、硅質巖。松散巖類含水巖組為第四系(Q)主要為粘土巖、根植土。
3.1.1 碳酸鹽巖含水巖組
(1)婁山關組(∈3-4l):灰色薄至中厚層顆粒白云巖、藻層紋白云巖、結晶白云巖。含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常見泉流量0.01~3.5L/s,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3.22~5.79L/s·km2,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溶孔溶隙中,含水較均勻,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巖組。
(2)石冷水組(∈3sh):下部為中厚層瘤狀白云巖,上部為中厚層顆粒白云巖及藻紋層白云巖,間夾5~6層砂質層,顆粒為鮞粒、豆粒。大面積地表出露,厚320~370m。含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常見泉流量0.1~14.5L/s,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3.14~4.1L/(s·km2),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溶孔溶隙中,含水較均勻,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巖組。
(3)清虛洞組(∈2q):淺灰、灰色厚層“豆狀”粉—細晶白云巖,局部夾砂質紋層及炭泥質白云巖,偶見殘余鮞粒白云巖,該層是區內含礦層位。厚度196~379m。含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常見泉流量2.5~20L/s,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3.30~5.60L/(s·km2),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溶孔溶隙中,含水較均勻,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巖組。
(4)九門沖組(∈2jm):上部為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厚層泥晶灰巖,巖石富含有機質,具水平層理;中下部為黑色炭質頁巖、黃綠色含粉砂質頁巖,厚140~160m,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小于5.66 L/(s·km2),富水性中等。
3.1.2 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互層含水巖組
高臺組(∈2g):灰、青灰色薄層層紋狀泥質白云巖夾泥質粉砂巖,巖石風化后頗似頁巖,習稱“高臺頁巖”。含碳酸鹽巖夾碎屑巖類溶隙水,富水性弱的含水巖組,相對隔水。
3.1.3 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
(1)烏訓組(∈2w):灰綠色頁巖、粉砂質頁巖、泥質粉砂巖和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厚340~400m。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小于3L/(s·km2),富水性弱。
(2)杷榔組(∈2p):灰綠色頁巖、粉砂質頁巖、泥質粉砂巖和含炭質頁巖,偶夾灰巖透鏡體,厚260~297m,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小于1L/(s·km2),富水性貧乏。
老堡組(Pt∈l):灰黑色薄層硅質巖,含磷質巖和磷塊巖結核。3~5m,區內無泉點出露,富水性貧乏。
(3)陡山陀組(Pt33d):巖性為灰色中至厚層狀細晶白云巖,底部為中厚層及薄層微晶含硅質白云巖。厚25~80m。區內無泉點出露,富水性弱。
3.1.4 松散巖類孔隙水
第四系(Q):覆蓋于溝谷兩岸及溝谷低洼處。主要為腐植土,黃色粘土,含礫砂土,含水貧乏。
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以大氣降水為主,地表水補給為輔。大氣降水通過地表裂隙、巖溶裂隙等途徑直接補給地下水。其次是相鄰含水層通過越流補給、斷層補給等方式進行補給。
區內地下水徑流通道主要以巖石溶隙和斷裂構造帶為主。礦區所在區域內富水中等的含水巖組巖性以白云巖為主。白云巖中的地下水通常以溶隙為徑流通道,多為分散流。在不純碳酸鹽巖及碎屑巖中,地下水多以巖石層間裂隙、斷裂破碎帶等為徑流通道,以網狀徑流為主。區域內地下水排泄方式有集中排泄和分散排泄,集中排泄以泉的形式排泄,泉的類型主要是下降泉,成因主要是接觸泉以及溢流泉,泉水流量隨季節性動態變化大,有少數為季節性泉,豐水期出露,枯水期消失。大部分地區地下水多沿層面裂隙、構造裂隙、溶隙分散排泄于低洼處,地形低洼處地下水也以季節性溪溝的形式出露地表。
礦區及附近出露地層為寒武系第二統烏訓組(∈2w),谷地及斜坡地帶有第四系分布。其主要水文地質特征敘述如下。
(1)寒武系烏訓組(∈2w):巖性為灰綠色、灰黃色粉砂質頁巖和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厚度340~400m。巖溶不發育,地下水位于構造裂隙、風化裂隙和層間裂隙構中。其粒間孔隙較小,含水性差,透水性弱,具有相對隔水性能,通常被視為隔水層。
(2)第四系(Q):分布于堆場底部及斜坡一帶。根據現場鉆探資料,尾礦堆場土層主要為耕表土層和角礫土層,巖性為褐黑色、黑黃色粘土,褐黃色、灰黃色角礫巖,厚0~6.0m。含孔隙水,由于厚度小,分布零星、不聯系,所含的孔隙水較少,受季節大氣降水影響變化較大,該組富水性弱。
礦區基巖層呈單斜產出,傾向305°左右,傾角25°左右。構造上場地內無活動斷裂通過。由于地應力作用造成巖石擠壓使得構造裂隙發育,地下水相對集中賦存于裂隙中,形成一單斜蓄水構造。
礦區區內大部分區域內有第四系分布,以黃黑色松散的粘土及黃色稍密角礫巖為主,為孔隙水,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向下伏基巖或者向外滲出;下伏基巖為寒武系第二統烏訓組(∈2w)和地層,灰綠色、灰黃色粉砂質頁巖和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富水性、透水性差,地下水以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為主,賦藏于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中,水量較小,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以及上覆第四系中的孔隙水補給;尾礦堆場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均由南向北排泄地表溪溝。
(1)尾礦堆場地下水類型為烏訓組(∈2w)基巖裂隙水,灰綠色頁巖、粉砂質頁巖、泥質粉砂巖和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厚340~400m。根據物探及鉆探資料,該層未發現溶洞。
(2)選礦場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石冷水組(∈3sh)碳酸巖類巖溶水,下部為中厚層瘤狀白云巖,上部為中厚層顆粒白云巖及藻紋層白云巖。大面積地表出露,厚320~370m。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溶孔溶隙中,含水較均勻,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巖組。
(3)采礦場、廢石場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清虛洞組(∈2q)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和烏訓組(∈2w)基巖裂隙水。清虛洞組(∈2q)僅出露于采礦場北部,巖性為淺灰、灰色厚層細晶白云巖,局部夾砂質紋層及炭泥質白云巖,偶見殘余鮞粒白云巖。含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常見泉流量2.5~20L/s,地下水枯季徑流模數3.30~5.60L/(s·km2),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溶孔溶隙中,含水較均勻,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巖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