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其
(福建省197地質大隊,福建泉州 362011)
礦區區域上位于永安—梅縣上古生代坳陷帶的東南側。處于仙游—漳平東西向斷裂帶、福安—南靖北北東向斷裂帶和晉江—永安北西向斷裂構造的復合部位。
區域出露的地層自西往東主要有:前震旦系大嶺組(AnZdl),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文筆山組(P1w)、童子巖組(P1t)、二疊系上統翠屏山組(P2cp)。
構造形態總體為走向北西—南東,傾向北東的單斜,并發育次一級的褶皺,東部甚至出現倒轉,褶皺軸的方向以東西向和北西向為主。
自上石炭世至早侏羅世,地殼運動主要以頻繁的區域性升降為主,屬淺?!j懡换ハ嗌介g盆地沉積。上石炭世至早二疊世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海侵,為區域石灰巖的沉積奠定了良好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具有工業價值的石灰巖礦床。自北到南已發現永春鉛坑、橫口;安溪劍斗、珍地、青洋、潘田等石灰巖礦,本區在區域上屬于安溪劍斗一帶(圖1)。
礦區出露地層由老至新:前震旦系大嶺組(An-Zdl),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文筆山組(P1w)、童子巖組(P1t),二疊系上統翠屏山組(P2cp)。
(1)前震旦系大嶺組(AnZdl):出露于礦區的南西外圍,與礦區直距138m,下部以灰色石英二云母片巖為主,夾條帶狀二云母石英片巖;中部為暗綠色石英斜長角閃片巖,頂部夾極少量薄層硅質巖、二云母石英片巖、石英斜長角閃片巖;上部巖性為灰白色二云母石英片巖。變余砂狀與細粒鱗片變晶結構,條帶狀與片狀構造。該層巖石普遍具有混合化,脈體為石英,局部并可形成條帶狀混合巖。與其上覆的棲霞組呈斷層(F1)接觸。
(2)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隱伏于礦區地下,為Ⅰ、Ⅱ號礦體賦存部位。走向120°~145°,傾向30°~55°,傾角5°~25°,平均厚度68m。巖性為淺灰—深灰色,微粒灰巖、硅質灰巖、硅質巖及石英巖,含少量燧石結核,與上覆童子巖組呈斷層(F1)接觸。本層為含礦層位,厚度約25~45m,分布于F1斷層北東側,埋藏于深部。
巖性主要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塊狀,中—細結構,局部為生物碎屑結構,具緩波狀層理。致密堅硬,質較純,但局部燧石含量較多或石英脈穿插,同時受緩傾角斷裂所影響?;規r主要礦物成份為方解石,含少量泥質物及生物碎屑。
(3)二疊系下統文筆山組(P1w):出露于礦區的西南及外圍,呈帶狀沿北西—南東展布于礦區的西南部,厚度大于60m,西南以F0隱伏斷層為界,其下盤為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東北以F2斷層為界,其上盤為二疊系下統童子巖組(P1t)。
(4)二疊系下統童子巖組(P1t):大面積出露于礦區,巖性以細粉砂巖、泥巖、細砂巖為主,夾數層煤層,含大羽羊齒和櫛羊齒、鴣毛羊齒和楔葉木等化石。巖性以細粉砂巖、砂質泥巖、粗粉砂巖、細砂巖為主,含煤及炭質泥巖。走向120°~145°,傾向30°~55°,傾角5°~25°,地層厚度大于173m,與下伏文筆山組呈F2斷層接觸。
(5)二疊系上統翠屏山組(P2cp):出露于礦區北東邊緣,厚度大于25m,其底部為中粗—中細粒砂巖;下部為粗粉砂巖、細粉砂巖與細砂巖互層;上部與粗粉砂巖為主。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與下伏童子巖組呈斷層(F4)接觸。
礦區位于后井—東陽單斜的北翼,構造較復雜,以斷裂為主,總體構造形態為往北東傾的單斜構造,傾角15°~40°。主要斷層有F1、F0、F2、F4等4條。
F1正斷層:根據《福建省區域地質志》的資料,晉江—永安北西向斷裂帶通過礦區,代表性的斷裂為F1正斷層,走向300°~320°,傾向北東,傾角78°,斷層在礦區出露的斷續長度大于1000m。由于遭受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的切割,走向上表現出不連續。斷層的下盤為上震旦統—下古生界地層,上盤為下二疊統棲霞組、文筆山組、童子巖組等地層,斷層破碎帶較發育,一般寬度10~20m,角礫呈棱角狀,成分復雜,被泥質及晚期石英脈膠結。該斷層為礦床的西南部自然邊界。
F0滑覆斷層:隱覆于礦區的西南部,發育于文筆山組與棲霞組地層,上盤為文筆山組,下盤為棲霞組石灰巖。F0滑覆斷層走向320°~335°,傾向北東,傾角5°~15°,與地層產狀基本相似。對石灰巖上部地層有一定的破壞作用。礦區1線、3線、4線、定都風井、聯輝井主運巷和ZK502、ZK8鉆孔均有控制。
F2斷層:出露于礦區的西南,發育于文筆山組與童子巖組地層。F2斷層走向315°~340°,傾向北東,傾角22°~50°。地表有地質點、槽探控制,深部有ZK8、ZK5、ZK2三個孔控制。
F4斷層:出露于礦區的北東邊緣,發育于童子巖組與翠屏山組地層。斷層走向315°~340°,傾向北東,傾角25°~40°。地表有3 個地質點控制,深部有ZK8、ZK5、ZK2三個孔控制。
區內地表未見侵入巖分布,但有后期的花崗斑巖(γπ)侵入于水泥用灰巖(Ⅱ號礦體)。花崗斑巖呈巖脈產出,淺肉紅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鉀長石、石英。
Ⅰ號礦體:礦體受下部F1斷層的切割破壞,標高204~244m。呈層狀、平緩單斜形態,走向120°~145°,傾向30°~55°,傾角5°~25°,平均厚度28m,沿走向長度600m,傾向延深21~123m。
Ⅱ號礦體:礦體受上部F0斷層的切割破壞,標高177~195m。呈層狀、平緩單斜形態,走向120°~145°,傾向30°~55°,傾角5°~25°,平均厚度40m,沿走向長度600m,傾向延深123~262m。
(1)礦物成分:以方解石為主,占82%~93%;其次為石英、炭質。
(2)結構構造:中—細晶結構,塊狀構造。
(3)主要化學成分。
Ⅰ號礦體:主要成分CaO48.07%~55.11%,平均52.72%;MgO0.20%~3.02%,平均%0.98;SiO20.26%~17.01%,平均3.24%(其中fSiO2以石英質為主,fSiO2≤4.03%)。
Ⅱ號礦體:主要成分CaO48.55%~54.68%,平均51.63%;MgO0.23%~3.06%,平均1.14%;SiO20.32%~15.30%,平均2.61%(其中fSiO2以石英質為主,fSiO2≤2.62%)。
其 他 有 害 組 分 如Al2O3、Fe2O3、K2O、Na2O、SO30.05%、Cl-等含量,根據組合分析成果,均符合礦石質量要求(表1)。

表1 組合分析結果表(單位:%)
(4)礦石類型、品級。
礦石自然類型:Ⅰ號礦體以細晶灰巖為主,其次為大理巖化灰巖;Ⅱ號礦體以中細晶灰巖為主,其次為白云質灰巖、大理巖化灰巖。
礦石品級:為水泥用灰巖礦Ⅰ級品為。
圍巖:Ⅰ號礦體頂板主要為白云質石灰巖、含燧石灰巖;底板為細晶灰巖夾薄層泥灰巖、透輝石,常見條帶狀石英質燧石。Ⅱ號礦體頂板為白云質石灰巖、含炭粒灰巖、大理巖;底板為角巖化灰巖、硅質巖。
夾石:Ⅰ號礦體夾石1~2層、厚度1.53~5.87m、透鏡狀,巖性為硅質灰巖、硅質巖、含白云質灰巖。Ⅱ號礦體夾石1 層、厚度2.06~4.31m,條帶狀分布,偶見巖脈侵入,巖性為花崗斑巖。
礦床成因:本區古生代初海西運動造成地殼凹陷,至晚石炭世海水浸淹,形成遼闊的相對穩定的淺海環境。適宜鈣殼生物群大量生息堆積的碳酸鹽類大量沉淀,地殼漸趨上升—下降的多次反復變動,形成穩定的淺海,沉積了底部厚層質佳的P1q1灰巖(Ⅱ號礦體)。由于地殼再度回返上升,海水變淺,河流攜帶的硅質物質增多,形成了上部P1q2部分含燧石質石灰巖(Ⅰ號礦體)。本礦床為淺海相沉積的碳酸鹽巖碎屑和生物碎屑的石灰巖礦床。
找礦標志:棲霞組(P1q)、船山組(C3c)層位出露地段;童子巖組(P1t)層位出露地段;前人石灰巖采場、老硐分布地段;前人煤礦老硐分布地段。
該區為隱伏型水泥用灰巖礦床,賦存2 個礦體,主礦體為Ⅰ、Ⅱ礦體。礦體厚度較穩定,連續性較好。平均品位CaO 大于51.63%,MgO 小于3.06%。其他有害組分的化學指標皆達到水泥用灰巖Ⅰ級品的要求。
礦體夾石一般1~2層,主要成分為硅質灰巖、硅質巖、含白云質灰巖。
圍巖總體較為堅硬,有利于地下的礦石開采。其頂板主要為大理巖化灰巖、硅質灰巖、硅質巖等;底板主要為石英巖、角巖化灰巖、硅質巖等。
礦石自然類型以中、細晶灰巖為主;礦石品級以水泥用灰巖礦Ⅰ級品為主。
因此,該區主要礦體連續性好、厚度變化不大、礦石質量較穩定,開采條件較好,資源儲量有一定遠景,能滿足水泥原料的生產需求。對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礦產資源提供了良好礦床地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