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很好地鼓勵企業減少碳排,只用處罰方式顯然是不夠的,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就是利用市場加以調整。所謂的碳市場,狹義的是指碳配額排放許可權的交易市場,廣義的還包括碳排污權、水權等環境產權,以及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大宗交易這些可交易品的市場。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開放,碳金融也應運而生。
碳金融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特別是把碳排放量當作一個有價格的商品,進行現貨、期貨等的交易。在碳金融和碳市場運行過程中,碳金融衍生品定價問題應運而生。在金融衍生產品定價過程中,對金融資產價格運行過程進行合理簡化,應用布萊克—斯科爾斯(Black-Scholes)模型,理論相對成熟。類似地,在碳市場中,適當假定碳排放權價格的變化過程,也可以將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基本理論框架應用于碳金融定價模型中。此外,碳金融有些特別的性質,如標的虛擬性、市場國際性、政策依賴性、較大波動性等。
從整個大宗商品市場的情況看,隨著節能降耗、產業結構升級,傳統過剩行業大宗商品也會隨著基礎需求的調整而相應出現萎縮。而隨著全球氣候治理行動的推進,碳配額以及排污權、水權等環境產權,以及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大宗交易的發展步伐卻勢必加快。世界銀行在其《2010年碳市場現狀和趨勢》報告中估計,碳市場在2030年將有望超過石油,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市場。
通過市場可以調節碳排放權,但如何應用已有的金融市場建立和管理這種新型市場,有很多新問題要探索要解決。主要有以下方面。
建設碳金融市場
b
在2011年《“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國務院首次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初步設想。同年10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為試點,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業務。經過幾年的發展,在市場調查、系統設計、企業培育、交易安排、限額抵消等7個試驗點進行交易系統、市場建設和產品創新的全流程測試。2013年6月18日,第一個試點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開放,這也是中國自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設想以來的第一個碳排放交易所,交易規模和品種均大幅提升。它標志著中國碳金融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5年,中國認證自愿減排(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正式納入交易績效體系。7個試驗點相繼發布了自己的碳抵消管理方法并全部啟動,共納入20多個行業2600多家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配額總量約12.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4653萬噸,累計成交金額達13.51億元,均價29.04元/噸。試點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量的18%,預計未來全國配額可達60億噸,其中首批配額30~40億噸。相信這些碳市場會越來越成熟。

定價碳資產
碳資產也稱為碳金融原生產品,也叫碳現貨,主要有碳排放配額和核證自愿減排量。其交易隨著碳排放配額或核證自愿減排量的交付和轉移并完成資金的結算而達成。交易形式主要包括配額型交易和項目型交易兩類。項目型交易主要包括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約機制下產生的減排量。由于在市場上交易碳排放權等標的物大多是虛擬資產,因此,如何定價、如何交易、如何轉賬等問題不僅需要系統設計,也需要數學計算,還需要計算機程序實現。
設計計算碳衍生品
已有的碳衍生品有:碳遠期、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碳基金、碳債券、碳質押/抵押、碳信托、碳產品的違約互換、碳保險、綠色信貸、綠色結構性存款、綠色信用卡等。在碳金融和碳市場運行過程中,碳金融衍生品定價問題應運而生。金融數學有相對成熟的理論。在金融衍生產品定價過程中,對金融資產價格運行過程進行合理簡化,可以應用布萊克—斯科爾斯、馬科維茨(H. M. Markowitz)等的理論進行定價和優化。類似地,在碳市場中,適當假定碳排放權價格的變化過程,也可以將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基本理論框架應用于碳金融定價模型中。在定價和優化過程中,還將用到數學已有的人口模型、GDP模型、環境模型、氣溫模型、污染擴散模型、人口經濟科技與環境污染模型等方法。例如,屬于人口經濟科技與環境污染的STIRPAT模型,解釋了人口和生活水平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其形式為I=aPbAcTde,其中a~d是參數,e是均值為1的正誤差項。容易看出這個模型允許非線性關系存在。對該方程兩邊取對數后即可用線性回歸方法估計各個變量對污染量的影響權重。
在碳金融中,會用到較深的數學理論和復雜的計算方法[1],如隨機分析、偏微分方程、數值計算、概率統計、數據處理等。對于實際的碳金融問題,需要建立數學模型,并應用相應的數學工具來處理。碳金融每天都以隨機的方式產生大量的數據,而數學正是要找到這些隨機性背后的規律,從而對碳金融產品進行定價。這里一般先用隨機分析方法建立碳排放和碳交易的隨機微分方程,然后通過實際數據對模型進行校驗,然后通過數學理論和工具求出解析或數值解,再用實際數據檢驗。通過檢驗的解可以應用,以此來解釋實際現象、做一定預測,甚至發現一些“肉眼”看不見的規律。在今天計算機的輔助下,數學就像插上了翅膀,使之具備了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金融衍生品自誕生以來,不斷發展壯大,并在現代市場體系中已扮演著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等重要角色,尤其在風險管理中具有難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碳衍生品屬于金融衍生品中的以碳資產為標的的產品,也具備同樣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反映碳價格預期、提高碳交易活躍度、增強碳市場流動性、提供碳風險管理工具等。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允許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以對沖風險為目的使用期貨衍生品工具,清理取消對企業運用風險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為金融機構參與碳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打開了大門。在碳交易中,除了直接的碳現貨外,其他交易品種的合同或多或少有附加條件,所以大多數碳合同都可以看成是衍生品。而衍生品定價正是金融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部分市場上的碳衍生品及其案例如下所列。
碳遠期
碳遠期指買賣雙方簽訂遠期合同,規定在未來某一時間進行碳排放權交割的一種交易方式。原始的CDM交易實際上屬于一種遠期交易,買賣雙方通過簽訂減排量購買協議(Emissions Reduction Purchase Agreement, ERPA),約定在未來的某段時間內,以某一特定的價格對項目產生的特定數量的減排量進行的交易。
碳期貨
碳期貨是以碳排放權現貨為標的資產的期貨合約。碳期貨與碳現貨相對,都是對標的物CO2排放量進行買賣。但碳期貨是在將來進行交收或交割的標的物。買賣碳期貨的合同或協議稱為碳期貨合約。與傳統期貨類似,碳期貨相對碳遠期而言,合約在標的數量、交收日期方面更加標準化,交收日期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個月之后、三個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買賣碳期貨的場所叫做碳期貨市場。
碳期權
碳期權是一種碳金融衍生品,指交易雙方在將來某特定時期或確定的時間,可以以特定的價格出售或者購買一定量溫室氣體排放權指標的權利。碳期權的持有者可以實施該權利,也可以放棄該權利。碳排放權期權也可分為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
2016年6月16日, 深圳招銀國金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環境交易所、北京某碳資產管理公司在第七屆地壇論壇上,簽署了國內首筆碳配額場外期權合約,交易量為2萬噸[1]。交易雙方以書面合同形式開展期權交易,并委托北京環境交易所負責監管權利金與合約執行工作。
碳掉期
碳掉期也稱碳互換,是交易雙方依據預先約定的協議,在未來確定期限內,相互交換配額和核證自愿減排量的交易。主要是因為配額和減排量在履約功能上同質,而核證自愿減排量的使用量有限,同時兩者之間的價格差較大,因此產生了互換的需求。
碳基金
碳基金是由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或個人投資設立的,通過在全球范圍購買核證自愿減排量,投資于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或投資于低碳發展相關活動,從而獲取回報的投資工具。碳基金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狹義碳基金、碳項目機構和政府采購計劃。其中狹義碳基金被理解為:在碳交易市場產生的初期,利用公共或私有資金在市場上購買京都議定書機制下的碳金融產品的投資契約。隨著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資金的投資范圍也拓展到其他低碳相關領域。
2000年,世界銀行發行了首支投資減排項目的原型碳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共募集1.8億美元。之后,類似基金以每年10只的數量在增長。
2014年10月11日,由深圳嘉碳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主辦、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和深圳南山區股權投資基金(PE/VC)集聚園協辦的嘉碳開元基金路演正式啟動。參與該次路演的產品包括“嘉碳開元投資基金”和“嘉碳開元平衡基金”。其中,嘉碳開元投資基金的基金規模為4000萬元,運行期限為3年,而嘉碳開元平衡基金的基金規模為1000萬元,運行期限為10個月,主要投資新能源領域、核證自愿減排項目、中國碳市場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等。根據嘉碳資本的預計,嘉碳開元投資基金的預期保守收益率為28%,若以掉期方式換取配額并出售,按照配額價格50元/噸計算,樂觀的收益率可達45%;嘉碳開元平衡基金的保守年化收益率為25.6%,樂觀估計則為47.3%。
2014年12月26日,華能集團與諾安基金在武漢共同發布全國首支經監管部門備案的“碳排放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基金,規模為3000萬。該基金由諾安基金子公司諾安資產管理公司對外發行,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作為該基金的投資顧問,將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投資。
碳債券
碳債券是由政府、企業為籌集低碳經濟項目資金而向投資者發行的、承諾在到期日償還債券面值和支付利息的信用憑證。其符合現行金融體系下的運作要求,可以滿足交易雙方的投融資需求、政府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導向性需求、項目投資者彌補低于傳統市場平均水平回報率的需求、債券購買者主動承擔應對全球環境變化責任的需求。其核心特點是將低碳項目的減排收入與債券利率水平掛鉤,通過碳資產與金融產品的嫁接,降低融資成本,實現融資工具的創新。
2014年5月12日,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據在銀行間交易商市場成功發行。該筆碳債券的發行金額10億元,發行期限為5年。
碳質押/抵押
無論是配額或者核證自愿減排量,碳資產都是一種可以在碳市場進行流通的無形碳資產,其最終轉讓的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權利。碳資產非常適合成為質押貸款的標的物。當債務人無法償還債權人貸款時,債權人對被質押的碳資產擁有自由處置的權利。
2015年11月2日,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受理了深圳市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碳排放配額質押登記的申請。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曾為其機構會員廣東南粵銀行和深圳市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介并撮合成功全國首單碳配額作為單一質押品的貸款業務。交易所受主管部門的授權為雙方提供了質押見證服務,出具《配額所有權證明》和《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價格預分析報告》。南粵銀行深圳分行對深圳市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批復了5000萬元人民幣的貸款額度。
2017年8月10日,國內首筆民營企業碳排放配額抵押融資業務在廣東完成,廣東肇慶四會市駿馬水泥用125萬噸碳配額抵押融資獲得廣東四會農村商業銀行600萬元貸款。
碳信托
管控單位將配額或核證自愿減排量等碳資產交給信托公司或者證券公司進行托管,約定一定的收益率,信托公司或證券公司將碳資產作為抵押物進行融資,融得的資金進行金融市場再投資,獲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來支付與企業約定的收益率,一部分用來償還銀行利息,信托公司或證券公司獲得剩下的收益,從而可以充分發揮碳資產在金融市場的融通性。
2015年4月初,中建投信托推出名為“中建投信托·涌泉1號”的國內首支碳排放信托,產品總規模為5000萬元。據介紹,這支產品通過在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進行配額和國家核證資源減排量之間的價差交易盈利。這是首支信托公司與私募合作,投資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的金融產品,也是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首個碳信托產品。
綠色信貸
綠色信貸是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而在2007年7月30日聯合提出的一項全新的信貸政策。在信貸活動中,把符合環境檢測標準、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態保護作為信貸審批的重要前提,提高了企業貸款的準入標準,將環保調控手段通過金融杠桿來具體實現。綠色信貸的本質在于正確處理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綠色結構性存款
在獲得常規存款收益的同時,綠色結構性存款在其到期日還將獲得一定碳排放權配額。對于存款人來說,在實現經濟收益的同時還將獲得穩定預期的配額指標,解決了企業因履約需求而影響配額流動性的問題。通過購買綠色存款產品,還推進了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與成熟,更大程度發揮了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作用,踐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銀行而言,既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回報和專業化碳資產管理的增值服務,也為增加碳市場流動性提供了金融工具。
2014年11月,深圳落地國內首筆綠色結構性存款,惠科電子(深圳)有限公司通過認購興業銀行深圳分行發行的綠色結構性存款,除了獲得常規存款收益外,在到期日還將獲得不低于1000噸的深圳市碳排放權配額。
綠色信用卡
向擁有綠色信用卡的用戶在他們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時,提供折扣及較低的借款利率,信用卡利潤的50%用于世界范圍內的碳減排項目。
[1]梁進,楊曉麗,郭華英. 碳減排數學模型與應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
關鍵詞:雙碳行動 碳金融 碳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