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峰
一
虎年春節前夕,收到著名學者、散文大家梁衡的《天邊物語》,開本大氣,裝幀精美,圖文并茂,得之甚喜。
在菊花的栽培管理中,需要根據菊花生長情況定期進行追肥。在菊花的營養生長期主要以施氮肥為主,可以更好的促使菊花枝干粗壯,增加菊花的抗性,為菊花后期的生長奠定基礎。在菊花的生長中后期主要以磷、鉀肥為主,從而更好的對花朵質量進行提高。
《天邊物語》開本小,32K,便于攜帶,方便閱讀。《天邊物語》字數少,全書只有6萬字,但收文41篇、插圖69幅,“公余飯后,挑燈烹茶”,讀文賞圖,片刻盡入腦際眼簾,然后慢慢體悟,回味無窮。正如梁衡自己所言:“我也常心存美的追求,想寫一本筆記體散文,做一次美的實驗,各美并存,兼收并蓄。一卷在手翻閱、把玩,百看不厭。”這本書就是梁衡的《天邊物語》。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淘洗,今日梁衡的《天邊物語》又何嘗不可能與李漁的《閑情偶記》、張岱的《陶庵夢憶》、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沈復的《浮生六記》等古代優秀筆記散文名集同載中國文學史冊呢!
因此,通過梳理影響綠色建筑發展的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選取4個指標納入中觀政策評價因子:城市重點發展區、開發類型(新建與舊改)、能源策略分區、用地性質(公共建筑、住宅建筑)。2.1.3微觀因子
梁衡是以“宏大敘事”驚動文壇、擅長寫“大事、大情、大理”的大家。我讀過他的《大有大無周恩來》《覓渡,覓渡,渡何處?》這樣黃鐘大呂般的經典篇章,也讀過他的《晉祠》《壺口瀑布》這樣情景交融的傳世美文,今讀梁衡的《天邊物語》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天邊物語》,作家要向讀者訴說什么?從美術評論家賈方舟的的代序《審美之旅》和梁衡自己的序中,我們可以得知這是一本引導讀者從大自然和人世間尋找美感的書,在“山川、器物、建筑、石刻、人事”中尋找“稀、奇、美、趣”的書。
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言“四美俱而二難并”,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蘇東坡“竹外一枝斜更好”,李清照“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都是作家心中所有、唾手可得的名句。

1.4.1 PDCA管理循環 戴明環(Deming Cycle)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于1954年提出的,是全面質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包括計劃(plan,P)、實施(do,D)、檢查(check,C)和處理(action,A)4 個步驟組成,構成了護理質量呈螺旋上升趨勢。PDCA是解決復雜和多方面臨床護理質量問題的一種系統的、邏輯的和準確的管理方法[7]。20世紀90年代中期,PDCA管理循環首次引入到護理領域,在不同的護理管理層面或切入點都取得了較好的管理成效。
實際應用中表面溫源通常采用導熱性能良好的金屬來做溫源的熱板,具有良好的等溫特性,鑒于兩種方法的不同,對于帶有校準孔的表面溫源考慮到縫隙及熱量損失,以溫度巡檢儀測量,其不一致性按經驗估計分別為:當被測對象分辨力為1℃時誤差為0.5℃,分辨力為0.1℃時誤差為0.4℃,按照正態分布處理,則:
二
情境之美在《天邊物語》中也是屢見不鮮。《秋色醉,旅人不須歸》,“秋天之好看,是因為大自然整整沉淀了一年的色彩和情感”。
形境之美在《天邊物語》中比比皆是。“聊借畫圖怡倦眼”,那是《路邊的釘頭果》。
梁衡的意境之美有三層:形境之美、情境之美、理境之美。梁衡的趣味之美有兩層:情趣之美、理趣之美。形境之美娛人耳目,情境之美動人心懷,理境之美助人思辨。理解梁衡的意境三美、情趣兩美,是理解《天邊物語》一書宗旨的關鍵和密鑰。
稀、奇、美、趣是作家梁衡為這個集子選文定的四字標準。梁衡說:“稀、奇、美、趣,內容要稀缺、新奇,能產生美感和趣味。”“稀而不奇不驚人,奇而不美反成怪,美而無趣無人愛。”
本組20例肺膿腫患者經有效治療后,治愈者12例(60.00%),好轉者7例(35.00%),無效者1例(5.00%),故治療有效率為95.00%。
審美需求是人類需求的最高境界,成為一個審美的人是人類的最高理想。馬克思說過:“未來的人類都是審美的人。”賈方舟說:“《天邊物語》以散文隨筆的方式闡釋作者的審美情懷和藝術見解。”梁衡說:“借物言情說事,閑話人生。”從大自然和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然后向讀者傳遞美,就是這本《天邊物語》的主旨和靈魂。梁衡說:“我曾經說過‘文章為思想而寫,為美而寫’,而這本書專門是為美而寫的”,“人間的日子除了溫飽,還需要更美麗”。
情趣之美首推梁衡的《遇見一只石老虎》。作家與這個萌呆可愛的石老虎合影,回到兒時的天真。
理境之美在《天邊物語》中更為動人,它可以引起讀者的感悟和思考。《一條大河消失了,一棵樹卻還在》,“樹比河流更久長,因為它是一個活著的生命,在不停地采日月之精華,吐故納新,暗記流年”,言簡意賅,說明生命在于運動。
理趣之美集中表現在《一樹成橋》,“有的樹倒下了,卻還活著。它寧愿俯下身子,為人民做一座橋。當春風吹過的時候,橋畔是青青的野草。”作家贊頌的是忘我的奉獻精神。
三
作家梁衡在大自然和人世間發現美,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梁衡在文中引經據典、探賾索隱,詩詞曲、文史哲應時應地脫口而出。每一文之后,作家先有開篇詩,似詩,似詞,似曲,信手拈來,隨心所欲,概括全篇旨意。作家寫《誰家窗前玉蘭花》信手拈來的是宋詞人張先的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詩人卞之琳的朦朧詩“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從大宋一下子跳到了當代,真虧了作家的腦筋急轉彎。
由表2中的柴油凝點檢測數據可知,在激勵信號頻率為32kHz的條件下的差值相比于激勵信號頻率為16kHz的條件下的差值要大,說明在頻率32kHz的條件下檢測誤差更小。分析原因,可能是高頻率激勵下的油樣電容信號更加穩定,波動較小,從而導致柴油油樣的凝點大小更加接近于標準值。
作家梁衡在大自然和人世間發現美,因為作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邊物語》書不厚,字不多,但是它是作家天南地北、走了多少路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結晶。他到云南賓川縣雞足山,尋訪經三十年撰成六十萬字的《徐霞客游記》的徐霞客,在這里寫下了游記的最后一篇。他到貴州赫章縣烏蒙山區,寫下“忽然眼前十萬畝,紫花如海天外秋”的美文《高山韭菜坪》。他在江西橫峰采訪時,發現了“立為一棵樹,倒是一座橋”的奇景,寫了《一樹成橋》的佳作。他在江西婺源看到“紅葉鋪滿路”,寫出《秋色醉,游人不須歸》的唯美華章。
作家梁衡在大自然和人世間發現美,因為作家眼光敏銳、視野開闊,常懷報國之志、赤子之心。
梁衡曾到江蘇淮安見到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手植臘梅一株,“現已逾百年,枝葉滿園,高比屋肩”。今臘梅猶存,而哲人其萎,作家感慨:“雖開國總理,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之國土竟無一碑之立、一石之安,魂之所系不知何方,祭之所向一片空茫。”“唯此手植臘梅,玉樹臨風,山高水長!”“噫,大道無形,大德無聲。其大智、大勇、大德、大才、大貌,齊化作這株一品古梅遺愛在人間。”“嗚呼,人去梅開,總理歸來。葉落歸根,香飄江淮。民族之魂,國之一脈。大無大有,周公恩來。”字字淚,聲聲血,作家梁衡向總理表達了多么真摯、深厚的感情!
《覓渡,覓渡,渡何處?》是梁衡被廣為轉載,并入選中學課本的一篇名作。2005年6月在瞿秋白就義七十周年時,文章又被刻石為碑立于紀念館院中。“‘覓渡’二字成瞿秋白悲劇人生的文學意象,又是一種誠實人格與探索精神的象征”。
為了尋找與瞿秋白革命生涯有關的早在清嘉慶年間常州就有的覓渡橋,梁衡來到常州,找到瞿秋白的母校———覓渡橋小學,找到橋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瞿秋白的故居。瞿秋白當年就是踏過這座橋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時代之變遷”,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始終是作家梁衡心中割舍不下的念想。
作家梁衡來到晉、陜、蒙交界處的一座山名高寒嶺的地方,發現嶺上有一棵柏樹,樹冠的剪影極像一幅中國版圖。“我信萬事有緣,凡自然之物形有所異者,必是上天情有所寄、理有所寓。果然這棵柏樹見證了千年來中國版圖的演化。”
基于在短時間內“云動雪不變”的假設,即云層在不斷運動,觀測值隨時間變化,而積雪相對固定,一段時間內不會變化.選取一定時間段內同一區域的多幅高分四號全色圖像,采用以上方式提取具有高反射值的云雪覆蓋區.按照短時間內“云動雪不變”的思想,同一處位置的像元在每個時相影像中均被檢測出是云雪,則會被進一步確認為是不變的積雪像元,否則就認為是由于運動云層造成的亮像元而予以去除.通過對多時相高分四號衛星云雪監測范圍進行累計合成運算,能盡可能消除移動云層的影響,將各個時相上均被識別為雪的區域作為積雪覆蓋范圍.
梁衡挖掘史料了解到,“宋王朝建立后這里是對夏、遼作戰的前線,而后方供應基地卻在河東,即現在的太原。朝野爭論要不要撤掉這幾個孤懸前沿的據點,皇上便派范仲淹、歐陽修前來調查。范、歐力主不撤,從此鞏固了邊防。”康熙年間,當時長城外有準格爾蒙古,時常南下侵城掠地,為此康熙親率大軍出征,“這一戰徹底消滅了其首領葛爾丹,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
梁衡說:“我將這些挖掘出來的史料寫成《中華版圖柏》一文發表在《人民日報》,當地立即抓住時機,建了一個‘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以‘中華版圖柏’為主題,建了‘范歐亭’,立了康熙大銅像,山上又遍植牡丹,現已向游人開放。這棵翠柏矗立在山巔,不但形似中華版圖,更又一遍一遍地向人們講述著中國版圖形成的故事。”
《天邊物語》一書有插圖六十九幅,其中有兩幅為梁衡手繪圖,一幅是《一棵改變了歷史的老樟樹》,一幅就是《中華版圖柏》。梁衡認為手繪圖比照片更能反映作者的主觀感受,表現景象的精髓,體現作家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