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術學院教授 / 喻建十
在日本畫革新的初潮中,有兩位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關鍵存在,那就是菱田春草(1874-1911)、今村紫紅(1880-1916),此二人不但生卒相近,開始習畫歲數相當,在日本全國美展第一次獲獎時的獎級相同、年齡相仿,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在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上的地位相似,后來日本畫之所以能得到長足發展,他們二人在其間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但是,天不假年,正當他們杰作迭出,鉚足了力氣要在畫壇大干一番之時,卻相繼在三十六七歲的絕好年齡撒手人寰。
雖然二人有如此相同的經歷,春草卻因為是岡倉天心的得意弟子,又是橫山大觀的鐵哥們,所以他能夠成為第一波藝術弄潮兒,而紫紅則屬于后來被拉進隊伍里的精英,他輩分稍低起點高,發力雖晚悟性強,很快就躋身于革新派前列。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在經歷了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向西方看齊后,得到崛起的同時,在藝術上也同樣有著濃烈的看齊意識,也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日本既有繪畫向何處去,就被一群銳意革新者提到議事日程。可以想見當時年輕氣盛的小將們是多么地具有激情和責任感。正是在這種意識的熏陶下,在春草的心目中徹底打破了日本畫與西畫的區別。這種思想也反映在他與橫山大觀等人成立的研究所的規約中:
藝術必須是自由的。模仿與傳習是藝術的墮落。故本研究所同人均崇尚個性藝術,為此,有前輩無教師,有研究無教授。藝術至上,不予干涉。……本研究所無既定之日本畫與西畫之區別,故不阻礙日本畫研究者、西畫研究者間畫室的相互交往。
我等藝術為我等自己之藝術,不屬于官僚藝術,不屬于權門勢家藝術,也不屬于師承模仿藝術。

今村紫紅 熱國(局部) 1914年

今村紫紅 近江八景之一 1912年

今村紫紅 近江八景之二 1912年
現在想來,當時提出這樣的口號是何等的振奮人心啊!也正因有此主張,春草開始了他創新之路的行腳。
春草的《武藏野圖》(1898年)雖然是傳統繪畫中經常見到的題材,但是,在前景用了嚴謹的勾勒線,又利用色彩的濃淡變化塑造了深度空間感覺,從中已經可以看出即將產生的“朦朧體”的端倪,在美術史上被認為是朦朧體運動的前奏。一經展出,就有評論慨嘆“24歲的年紀居然有如此成熟的作品”。確實,作品中全然不見春草的稚拙,其完成度之高著實令人嘆服。從此作可見他們所追求的已不完全是風景畫,而是具有濃郁自然主義的心象色彩。
春草認為:“時至今日,隨著人們對物象觀察的日漸精致,輪廓已是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殘礎(已經顯露有缺陷的基礎),甚至成為一種束縛。”甚至也認為過去那種認為線條為主、涂色為輔的看法不過是以有限去表現無限,尤其是為了彌補色彩平涂所造成的呆板感,又不得不強調線條力度的表現,這其實就是自繩自縛。
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他們開始了摒棄過去那種用線描來塑造形體基礎的畫法,而是將古人曾有的沒骨畫法加以改造,強化其中的色彩功能。春草與橫山大觀等人就開始了“朦朧體”畫風的探索。《秋》就是在20世紀初典型的“朦朧體”風格。
但是,隨著藝術實踐與思考的不斷深入完善,這些先行者們很快就認識到所謂新時代的繪畫,應該是建立在已有傳統基礎上,對自然的重新解釋,并充分發揮國民性的一種繪畫,這才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責任,也是日本畫應該發展的途徑。就這樣,朦朧體和沒骨畫的短暫登場之后,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再次左右了這幫已進入中年的精銳畫家的實踐探索方向。
春草實在是太聰明了,隨著認識的轉變,他很快就完成了華麗的轉身,1907年創作的《賢首菩薩》就已全然不見“朦朧體”痕跡。這件作品在色彩運用上十分具有創造性,尤其是服裝上的紋理采用了堆粉和點描的技法,使得肌理感覺得以強調,無疑此種技法在當時是一個創新,而當今中國的工筆畫中應用此等技法的更比比皆是。在人物造型上,菩薩和侍僧的形象塑造基本統一,揭示出了全然異于凡間人物的超然出塵狀,無喜無悲平靜如水,相似的面容增添了形象的威嚴感,不會誘使觀者陷于對不同人物相異性刻畫的仔細鑒賞而影響到對畫面氛圍的體味。在色彩的運用上,暖黃的色調將畫面物象統攝其中,心無旁騖目不斜視,于是一切就變得坦然淡然寂然當然。在造型上春草借鑒了大和繪固有的裝飾性特點,十分嫻熟地運用了直曲形式對比,一曲一直一方一圓的明顯差異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村紫紅 平親王 1907年

菱田春草 賢首菩薩 1907年
《賢首菩薩》獲得日本第一屆文化部美術展覽會二等獎時,春草33歲。而兩年后創作的《落葉》不僅再度獲獎,更是進一步夯實了他在日本畫革新歷程中的引領地位。該作品遠觀雖很具平面感,近看則刻畫非常細密,且有明顯的空間感,尤其是采用了超寬的構圖比例,顯得十分搶眼。1910年參展的《黑貓》雖然沒有再度奪獎,但同樣引起關注,其中以寫實性技法表現的黑貓和帶有濃郁裝飾色彩的樹干與柏葉預告了其后即將出現的兩個潮流,即寫實性與裝飾性并存。誰承想,就在他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最盛期,竟然在轉年撒手人寰。如果春草不是37歲去世,而是活到73歲,那他的繪畫又該是何等模樣,他在畫壇的歷史地位又該是何等尊崇。
1907年今村紫紅受岡倉天心之邀參觀了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等人在茨城縣五浦的創作基地,此次短暫的停留,不僅使年輕的紫紅完全認同了天心的藝術理念,觀看春草創作《賢首菩薩》更使他獲得創新的靈感,于是《平親王》這件同樣具有鮮明構成形式感的作品就這樣問世了。但是紫紅27歲的這件作品較之春草24歲的《武藏野圖》,在完成度上似乎還稍有缺憾。
但是,同樣聰明的紫紅一旦開悟,自然是一路高歌猛進。
紫紅起先畫作受大和繪影響較深,其后他在借鑒大和繪裝飾性意蘊的同時,自出新意,不僅在景物表現上強調了遠近透視關系,還在色彩運用上擺脫固有配置,使用了前所未有的色調控制與墨色搭配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江八景》中一改原來大和繪纖弱的筆線,采用了點描方式表現景物,取得了嶄新的視覺效果。即使現在看來,這件100多年前的畫作依然顯得十分新潮,
1912年的日本文化部美術展覽會上就是這件組畫作品給紫紅帶來了第一次二等獎,是年他32歲。

今村紫紅 箱根山/大井山 1912年

今村紫紅 箱根山/大井山 1912年

菱田春草 秋 1901年

菱田春草 黑貓 1910年
早在北宋時期中國就有了瀟湘八景作為山水詩和繪畫的主題,后來日本的室町時代(14—16世紀)文人也在和歌中仿照“瀟湘八景”,歌詠位于琵琶湖南側地域的八處名勝,到了江戶時期就開始有畫家以此為畫題。通常畫“八景”應該都是畫四季景致,且都是描寫薄暮、夕暮下的光景,但是紫紅卻只畫了夏天的景象,這一方面是源于他在夏天的寫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作者不被傳統形式所束縛的心態。紫紅的“八景”按照自己的創新意圖,選擇了明快的色彩和全然不同于過去的構圖,使得畫面感覺非常新穎生動。
紫紅對色彩的欲求在《熱國》中達到頂點。1915年,大病初愈的紫紅又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遠游,在東南亞、印度、中國、朝鮮的旅行感受集中反映在《熱國》的大作中。這是一個高45厘米,長達954厘米的長卷。紫紅是一個非常喜歡冒險、追求挑戰的人,他經常對伙伴們說“日本畫如此定型化是不行的,我先破壞了,然后你們重新構建”。這件作品就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一個實踐。他所破壞的不單單是技法,包括主題、構圖、色彩,都由于他的大膽創新而推進了日本畫的改革,可以說紫紅短暫的一生就是尋求創新的一生。如果說在此之前的畫家們所作出的探索,自然主義的傾向更為強烈,透露著濃郁的寫實氣息,到了紫紅的《熱國》,則展露出鮮明的裝飾傾向,并且這種傾向與大和繪固有的傳統裝飾風格的不同之處在于更加強調了空間、色彩、點線面的對比差異,從而顯得益發醒目敞亮,充滿時代感。
紫紅曾說:“自我感覺到的絕不遮掩,大膽表現本意,絕不為流派和定式所束縛,繪畫就應該無所顧慮地進行”。但是,正當他要“無所顧慮地”大展宏圖之時,生命被定格在了36歲的1916年。
早隕的雙星就這樣劃過了20世紀初的璀璨夜空,留下了短促而耀眼的光輝,更留下了日本繪畫史上的一段難以接續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