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乾 周慶幈 聶 芳 沈少華*
(1江西邱菇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九江330402;2九江農業科學院,江西九江332101;3德安縣農業農村局,江西九江330400)
香菇Lentinus edodes營養價值高,為我國廣泛栽培的食用菌,培養優質菌棒是香菇栽培成功的關鍵環節。香菇菌絲生長的溫度為5~24 ℃,最適宜溫度為24~27 ℃。贛北地區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該地春季3 月份開始回溫,夏季高溫時間長且極端溫度達40 ℃,是長江中游最熱地區之一;秋季時間短,氣溫10月份才開始下降;冬季多濕冷且常伴有北部寒潮入侵。贛北地區栽培香菇特點是越夏菌棒制備時間短,養菌需要經過夏季高溫考驗;冬季出菇香菇菌棒制備時間短,只有9 月、10 月,且菌棒后熟常因積溫不足易白棒出菇、易出畸形菇。香菇出菇最適時間為11月至來年的4月,出菇時間短。
筆者經多年來實踐并結合文獻分析,總結出贛北地區培養高質量香菇菌棒關鍵技術。
搭建大棚宜選用水方便,水源清潔,四周空曠,空氣流通性好,周圍無養殖場或垃圾堆放的場地。大棚為南北走向,主體結構為鍍鋅管(直徑32 mm,厚1.2 mm),棚寬8~12 m。大棚內層為透明膜,中層為10 cm 厚保溫棉,外層覆蓋黑白膜,配備風機水簾,確保夏季棚外40 ℃高溫下,棚內溫度不高于32 ℃。8 m×40 m 大棚能容納2 萬袋(棒)。采用風機水簾降溫,菌棒在越夏過程中會損失大量水分,18 cm×60 cm 規格的菌棒初始質量為3 kg 左右,待越夏結束出菇時只有2 kg 左右,因此需要補水才能出菇。若有條件配置水冷制冷機,既可以維持菌棒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在25 ℃左右,又可以減少菌棒水分的損失。
香菇袋料栽培的基礎配方:木屑78%,麩皮20%,石膏1%,紅糖1%,料含水量55%,pH 自然。目前,木屑價格高,為降低成本,各種減少木屑用量的配方不斷推出,朱旭華等[1]提出利用竹屑代替木屑栽培香菇取得良好效果。不管什么配方第一要義就是碳氮比適宜,第二就是盡量減少病菌基數,第三是持水透氣性好。
(1)木屑要求。木屑顆粒粗細會影響培養料持水力和透氣性,從而影響菌絲及子實體的生長。于海龍等[2]研究發現,以F2 菌株為例,木屑顆粒直徑1.5 mm 以下,1.5~3 mm,3~8 mm 配比為1∶1∶1 時香菇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第一潮菇生物轉化率為40.8%。可見木屑顆粒直徑不超過10 mm為宜。
(2)木屑預處理。生產量少可以邊粉碎邊配料,避免因木屑堆放時間長,雜菌基數高而增加滅菌工作量。贛北春夏多雨容易導致木屑霉變,生產量10萬袋左右木屑可以提前粉碎堆積發酵,以提高接種成活率;生產量10 萬袋以上,需要將一周生產所需木屑粉碎后,提前灑水攪拌讓其充分吸收水分之后再堆積發酵軟化,這樣既能提高拌料速度,又能減少因木屑硬造成菌袋出現微孔。

圖1 冷房培養菌絲

圖2 菌棒上架

圖3 冷房周年出菇

圖4 地栽香菇出菇
(3)麩皮要求。麩皮選用新鮮、大片,作為香菇生產輔助原料,其碳氮比為6.1∶1,主要用于補充培養料中的氮源、無機鹽和生長因子[3]。麩皮的添加量對香菇菌絲生長、現蕾時間、菇蕾的形態、生物轉化率都有影響。劉波等[4]試驗結果表明,麩皮添加量為13%栽培的香菇(0912)子實體性狀和生物轉化率表現好。劉江成[5]研究發現20%的麩皮添加量為廣香2044生長最適宜添加量,其產量高而且菌棒污染率低。通常沒有做出菇試驗的香菇品種培養料麩皮添加量一般為20%,越夏菌棒麩皮要加足,高溫季節麩皮添加量可適當調整為18%。贛北地區香菇808 越夏菌棒最適的麩皮添加量為18%,冬菇七河2號培養料最適麩皮添加量為15%。
香菇菌株是否適合當地氣候及栽培方式直接影響其產量和品質[3]。香菇屬中低溫菌類,菌絲耐低溫不耐高溫,菌絲生長溫度為5~32 ℃,超過34 ℃菌絲則受到嚴重傷害,子實體5~25 ℃均可生長。香菇菌株根據適宜出菇溫度分為中溫偏低、中溫、中溫偏高、高溫、廣溫型菌株;根據培養所需時間可以分為長菌齡(>150 d)、中長菌齡(90~120 d)、短齡(60~90 d)菌株。
依據上述劃分對目前香菇主流品種(菌株)進行分類(表1),可對照選用。根據贛北地區的氣候特點,需越夏選擇香菇808,越夏爛棒少,越夏后在10 月初就進入出菇管理;7—10 月培養菌棒選擇七河9 號和香菇0912,越往后選擇菌齡越短的品種(菌株)。

表1 當前幾種主栽香菇品種(菌株)特性及適用栽培模式

圖5 大棚水簾降溫出菇
具有控溫設施的大棚可以周年制備菌棒及出菇,沒有控溫設施的須按照香菇菌株特性安排菌棒生產。
越夏菌棒的生產一定要結合當地氣候,菌棒培養時間過長會導致菌棒失水過多,菌絲活力下降,導致頭潮菇爆出且菌棒容易霉爛。袋規格對越夏菌棒也有很大的影響,贛北地區越夏,袋規格以18 cm×60 cm 為宜。以香菇808為例,元宵節后安排生產,清明節左右結束生產,端午節左右完成刺孔上架,然后進入越夏管理。
此階段要注意高溫對菌棒的影響,高溫能夠導致菌棒料酸變,微孔感染上升,成品率降低[10]。應對的策略為培養料添加1%石灰,接種后套外袋,勤檢查等,提高菌棒成品率。
以香菇七河9 號為例,在7 月中旬備料,8 月初開始接種發菌,9 月中旬刺孔上架。香菇0912 安排在9月初制備料袋、接種及培養菌絲,10月中旬刺孔上架。
優質菌棒培養應具備以下特征:
(1)轉色完全;(2)菌棒質量達開始發菌時75%;(3)無霉變或蟲害;(4)手托菌棒有彈性。轉色形成的菌皮能夠有效降低水分散失速度和光照傷害,同時能夠抵御病蟲害的侵害。成熟菌棒可以直接脫袋出菇,有效避免頭潮菇爆出現象,子實體個頭和數量適中。如果菌棒菌皮堅硬,內部菌絲殘短無光澤,培養料遇水松散,第1 潮菇后,菌棒不能正常收縮,后期無產量[11]。

圖6 秋冬培養菌棒

圖7 越夏菌棒出菇
料袋接種后,一周內適量通風,保持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濕度過低會影響菌種定植,嚴重導致菌種死亡。菌絲培養7~14 d 檢查菌種定植情況,挑出雜菌污染袋并無害處理,當接種口菌絲相交時即可翻堆碼垛。菌絲培養14~30 d 接種口菌絲相連時進行第二次翻堆,當菌絲長滿袋且三分之一出現原基時刺孔。刺孔后菌棒可以上架管理(不上架需要在刺孔后3~5 d 內翻堆一次,防止菌絲粘連產熱燒袋,15~20 d翻堆一次促進菌棒周身轉色)。
刺孔需要注意刺孔數量及孔徑、菌棒狀態、刺孔數量。越夏菌棒規格為18 cm×60 cm 的刺孔針直徑3 mm 左右,孔深5 cm,刺孔數60~80個為宜;規格15 cm×55 cm 菌棒刺孔直徑1 mm 左右,孔深4 cm,刺孔數60 個左右為宜[12]。刺孔前需了解近3~5 d 溫度情況,若溫度超過28 ℃不建議刺孔,晝夜溫差超過10 ℃容易白袋出菇,夜間需采取保溫措施。
菌棒越夏過程中要加強溫度調控(通風、噴淋降溫,減少垛層),做到菌棒內部最高溫度不超過34 ℃,此外需每天巡視,發現爛袋要及時挑揀出大棚。同時避免陽光直射菌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