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斗勇,江虹銳,宋雪萍
(廣西大學 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要途徑[1-2]。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中提出,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通過產學研結合,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3]。早在2013年,《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聯合培養基地是“產學研”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主要依托之一,通過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著力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4]。截至目前,各高校積極聯合相關行(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基地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圍繞培養目標,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框架和教學內容,突出課程實踐性和綜合性,著重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5]。因此,以職業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提升培養質量是新時代“雙一流”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推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與獲得相應職業資格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
與其他研究生學位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側重于工程應用,主要是為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只有通過實際工程項目或具體科研活動,才能有效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論知識運用,強化專業碩士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然而,現行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無論是教學大綱、實踐內容、組織實施、評價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建立與新時代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匹配的聯合培養基地新模式已成為“雙一流”大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之一?為達成培養目標,基地課程如何設置?如何組織實施?如何評價教學效果?本文將對以上問題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近二十年來,以聯合培養基地為依托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行(企)業輸送了大量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也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只有與科技迅猛發展的勢頭相適應,才能不斷滿足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技術含量高和專業化程度高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需求[6]。雖然聯合培養基地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仍然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體系不完善、主體責任不清晰、導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只有建立起新時代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新模式才能持續為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高層次專業人力資源。
1.培養目標不明確。至今,仍有不少高校以簡化版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未真正體現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和特色,學術成果(主要是論文和學分)仍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考核或學位申請的主要指標,導致工程實踐能力及專業素質未能在培養目標中得以明確。
2.培養體系不完善。現行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脫胎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重理論學習而輕工程實踐。雖然培養計劃中增加了工程實踐類課程,但是工程實踐課程仍然很少,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仍不具備實踐操作經驗與能力,既無法進入聯合培養基地完成實訓,也無法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性課題。
3.主體責任不清晰。聯合培養基地應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戰場,企業導師也應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責任人。由于責任主體不清晰,目前高校仍然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責任,導致企業參與度不足、積極性不高。
4.導師遴選標準與隊伍結構不合理。研究生校內導師遴選已有比較完善的制度與體系,而企業導師遴選無具體遴選規則、缺乏明確遴選標準,也無系統評價退出機制,導致企業導師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此外,校內導師更注重實驗室的科研項目和成果、對實踐性環節積極性不高,而企業導師則因人才培養經驗不足無法單獨承擔實踐環節的專業性指導。導師隊伍質量不強,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達不到培養大綱的要求。傳統的“雙導師”已無法滿足“雙一流”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
5.工程實踐不落實。雖然培養方案對研究生的工程實踐環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已有的聯合培養基地與培養方案不匹配,或聯合培養基地無法滿足企業對專業碩士的個性化培養要求,或出于人身安全考慮不敢讓學生投入到真實的工程實踐中,或出于保護企業核心技術不讓學生全程參與企業重大技術改造或創新。
現存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產業需求和“雙一流”大學的建設要求。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頂層設計不清晰,工程實踐專業配套硬件條件不完整,專業碩士研究生校內導師工程背景不深厚,這“三不”是目前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7]。因此,要在頂層設計上打破理論教學為主、工程實踐為輔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建立工程實踐能力和基礎理論知識并重的新模式。打破高校是工程碩士培養的單一化格局,打通產學研聯合培養的最后一堵墻,形成行(企)業、學校優勢互補的合力,以聯合培養基地為依托,構建聯合培養新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專業性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也為新時代我國經濟從規模化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輸送合格人才[8-9]。工程碩士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不能拘泥于形式,重點抓住“雙軌制”核心,積極創造條件由學校與行(企)業聯合在具備資質的企業設立培養基地,形成工程實踐與理論教學并重的培養新模式。作為提高工程碩士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依托平臺,聯合培養基地建設應追蹤企業(市場)需求,通過長期可持續的合作機制,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實踐設施,成為創新實踐人才的訓練場。通過構建“訂單式”培養構架,針對行(企)業的具體需求進行專業碩士聯合培養基地建設,最終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培養。
1.基地培養主體的轉變。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參與主體必須完成由“一元主導”到“多元合作”的轉換。將傳統的學校支持、行(企)業贊助的“雇傭關系”,轉變成新型的校企雙贏的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學校教育、人才培養與行(企)業發展的高度融合。為了更好地發揮校企的各自優勢,相關高校可在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內設立研究生分院,主要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將企業生產實踐中遇到的痛點或技術開發的難點等凝練成具體技術問題作為專業碩士的研究課題,從而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企業技術攻關的統一。
2.基地導師隊伍的構建。專業碩士聯合培養基地的導師隊伍必須從“雙導師”過渡到“雙導師+”。讓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參與專業碩士培養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教學大綱、培養計劃、課程設置、課題選擇、開題報告、中期考核、論文答辯等。一方面發揮學校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夯實專業碩士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依托聯合培養基地的工程生產設備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強化專業碩士的創新實踐能力。
3.基地課程體系的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的課程體系必須完成由理論學習主導到理論實踐并重的轉變。通過調查、研究和分析,以行(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服務行(企)業為中心,根據市場和行(企)業需求對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及時調整與完善,制訂出更加合理、有效、適應行(企)業需求的專業碩士培養方案。根據培養方案制訂“理論實踐”深度融合的專業碩士聯合培養新課程體系(雙軌制),解決專業碩士培養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矛盾,提升專業碩士發現、分析并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培養與行(企)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4.基地培養模式的創新。專業碩士培養基地的培養模式必須由“全面化”向“職業化”轉型。前期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追求大而全,只能滿足學生工程實踐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實現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培養。由于行(企)業參與度不足,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幾乎無針對性的設計與思考。專業碩士聯合培養基地建設模式趨同、培養模式相似,導致基地主體功能不明確、定位不清晰、建設水平普遍較低。對“大而全”的盲目追求反而導致聯合培養基地的指導思想不統一、目標不明確、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必須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科實際,引導行(企)業積極參與,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通暢溝通渠道,形成穩定人才供需關系,最終實現專業碩士“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培養,為行(企)業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專業化高級人才。
總之,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是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在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新形勢下,以“需求——供給”為導向,快速實現專業碩士聯合培養基地新模式的建立,充分發揮聯合培養基地人才培養的“專業化”與“職業化”,使其成為社會、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專門型人才的孵化器。
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主要根據行(企)業的實際生產需求,為行(企)業培養急需的高層次專業人才。不同于學校傳統課堂教學,聯合培養基地內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組織和安全管理、教學環境和人員、考核和考察方式、實踐成果和展示載體等均具有其自身的特色與特點。因此,以學分和論文為主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體系已無法適用[10]。由于工程實踐是專業碩士培養的最重要環節,因此必須突出工程實踐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分量,評價體系中必須體現工程實踐的特點,包含工程實踐關鍵要素。為保證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還必須建立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并重的評價新體系。因為企業在專業碩士聯合基地培養過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企業必須全程參與評價新體系的制定與完善,確保評價新體系突出工程實踐的特色與特點,建立與聯合培養基地新模式相匹配的評估新體系。
1.與聯合培養基地新模式相匹配的評價要素。評價新體系必須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實踐內容、成果展示等,每一個評價環節都需要突出工程實踐的重要性。因此,評價新體系以工程實踐成果作為評價考核的重點,擬定出理論知識(30分)、實踐技能(40分)和職業素養(30分)等三項一級評價指標,突出工程實踐和職業素養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要素。理論知識一級指標則包括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學分要求等三個二級指標。教學大綱必須體現專業碩士培養的工程實踐特點,同時具有專業性和可操作性。教學內容必須與教學大綱緊密結合,體現企業的生產與技術特點。學分要求必須體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突出職業技能。實踐技能一級指標則包括實踐計劃、實踐方式、實踐內容及任務、實踐效果與標志性成果等五個二級指標。其中實踐計劃必須與專業碩士培養計劃一致,實踐方式主要采取現場實訓,實踐內容任務要求與企業實際生產相統一,實踐效果與標志性成果要突出新產品、新工藝、專利等經濟效益顯著的生產成果。職業素養一級指標則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職業態度與作風等四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的考核內容明確、可操作性強,具體評價指標及內容見表1。此外,二級指標隨著專業碩士聯合培養的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動態調整,確保考核指標與高層次專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表1 工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評價新體系
2.與聯合培養基地新模式相匹配的評價小組。工程實踐培養環節完成后,必須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的聯合考核小組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評價新體系的具體考核內容組織實施,主要對專業碩士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職業素養等進行測評。嚴格執行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評價新體系,促進專業碩士實踐的實效性和專業性,確保專業碩士聯合培養質量。
從新時代“雙一流”大學的視角出發,積極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新模式。根據新模式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改革考核評價標準。通過聯合培養基地管理體制的創新,提升聯合培養基地內研究生管理和制度的執行力,提高“雙一流”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完善“雙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新時代產業發展培養具備實踐創新性能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