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綺 陳寶琳



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湖北紅安非遺發展為切入點,在對紅安非遺保護與發展現狀的審視中,認為高校可以在發掘非遺精神內核、培養非遺技術人才、建設非遺傳播平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解決地方非遺在傳承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筆者嘗試以湖北紅安為例,探討高校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地方非遺”)創新發展方面的可行性貢獻,為有效發揮地方非遺在中國文化傳承方面的積極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鑒。
紅安非遺保護現狀
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是地方優秀文化的代表,突出表現區域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道德風尚。紅安作為湖北省黃岡市的一個小縣城,它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目前,紅安擁有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6項、市級23項、縣級42項。這些非遺既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與歷史文化血脈相連,是珍貴的文化記憶,紅安精神內核的集中體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紅安特有的文化風俗鑄就了非遺的獨特個性。以“紅安繡活”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一針一線,在方寸布面上繡出紅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當地繡女的巧思與熱情。紅安繡活中的絲繡與我國四大名繡的針法相似,其不同在于針法和色彩搭配具有靈巧多變和構圖色彩大膽夸張的特點,向世人展現了紅安獨特的民間藝術。享譽全球的紅安大布質地輕柔、膚感舒適,花色明快,是紅安人贈禮的三大土特產之一。清末時,水野幸吉在《漢口》中寫道:“黃安景莊布細密、光潔、亦復耐久。”說的就是紅安大布,它紡織工序繁瑣,有搓棉條、紡紗、染紗、倒筒、梳布、穿扣等72道工序。作為世代相傳的珍貴技藝,大布技藝彰顯了紅安人民的創造精神和質樸美德。
對于紅安如此豐富的非遺文化,當地政府采用多種方式加以保護與傳承。一方面,以傳承人為引領,穩定非遺的傳承脈絡。如培養蕩腔鑼鼓的傳承人張紹國和王凡林,皮影戲的傳承人王恒發,十八老子故事傳承人盧叔武等人,使其在紅安非遺傳承中發揮重要的代際橋梁作用。另一方面,以產業鏈為突破,帶動非遺的傳承創新。如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紅安大布傳承人黃珍蘭于2011年創辦紅安珍蘭大布紡織坊,席和玉在長勝街創辦紅安繡活傳習所,葉伯奎成立根雕藝術工作室等,以產業發展為契機,賦予非遺新時代發展動力。
紅安非遺發展需求
紅安非遺在種類、內蘊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在保護、發展方面具有后天的便利。然而,在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紅安非遺發展也存在亟待解決的需求。
特色旅游景區銷售的非遺產品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缺乏鮮明的創新特色。如長勝街多處售賣傳統故事連環畫,但雜而不精,沒有反映紅安“黃麻起義”“十八老子”等非遺故事的連環畫。黃麻起義歷史紀念館雖銷售以革命為主題的杯子、帽子、背包等,但結構單一,作品粗糙,且與景點非遺文化結合度不夠。對比紅安的幾個特色景區,不難發現,在售非遺產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品種單一,以工業化生產為主,缺少紅安非遺特色。正如熊彥普所說:“很多地區依舊采用傳統的營銷模式推廣非遺旅游文創產品,大多數研究和產品開發機構在品牌結構、品牌設計和營銷意識方面都比較薄弱”。所以,重視地方非遺產品的體驗價值,對紅安而言,就是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個性化非遺產品,使之成為旅游發展的名片。
非遺手藝傳承人多為老人及家族留守年輕人,缺少普及性傳習人。非遺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它多集中于一個區域,與外界文化交流較少,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同時,非遺產品多為手工制作,往往工序繁瑣。而非遺傳承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家庭作坊式傳衍;二是行業式推廣。紅安的非遺傳承對學徒要求很高,既要具有一定的天賦,又要從小學習。當下紅安非遺傳承多為家庭作坊式傳衍,缺乏行業式推廣。
紅安非遺缺少現代化創新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數字化手段在非遺傳習、非遺產品營銷方面的作用日漸凸顯。紅安作為革命老區,非遺傳承、非遺產品推廣運營等都少有利用數字化手段。如非遺產品圖案設計多以傳統的花、鳥為主,產品設計多以鞋墊、床單、襯衫為主,很難激發年輕人的學習與購買欲望。再如,非遺產品銷售依然以政府、企業宣傳模式為主,景區銷售為輔,即便有互聯網模式的推廣嘗試,也未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這影響了非遺技術的傳承、產品的開發與銷售的推廣。
紅安非遺在傳承發展之路上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短板。短期來看,不利于當地非遺的推廣,產業經濟效益的轉化實現。長遠來看,不利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這些問題并非單純依靠政府支持、資金引入就能解決。因此,對包括紅安在內的地方非遺而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尋求有力的產學研融合發展模式。在此過程中,高校的特殊價值使之成為地方非遺創新發展的優選合作對象。
高校服務地方非遺發展的路徑
地方非遺多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特殊的地域背景,在不斷變化的新時代經濟、人文環境中,其創新發展需要更新傳承理念、優化發展路徑、擴大傳播影響,以真正發揮非遺的特殊價值。高校是高素質人才的集中地,學科領域廣泛,產學研能力突出,如能真正發揮作用,將會有效發掘地方非遺的發展潛力,拓寬其發展空間。
在研討中發掘非遺精神內核,尋求時代傳承基因。地方非遺要擴大傳承影響力,離不開相關的理論探究。高校多學科、廣領域的研究優勢能彌補非遺文化精神發掘的不足。高校可以依托課題研究,將口口相傳的非遺技藝、手把手的教學過程進行理論性歸納與展示,為非遺技藝傳承奠定基礎。還可以發掘非遺文化精神與時代發展傳承的特色切合點,為非遺產品研發奠定基礎。當下,國家重視對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第一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上,紅色文創“初心鎖”以其巧妙的構思與民族情懷榮獲一等獎。紅安被譽為“將軍縣”,也具有鮮明的人文特色與深厚的民族情懷,高校可以在研討中深挖紅安非遺的“紅色基因”,借助非遺產品講好紅色故事,這未嘗不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發展。筆者深信,以非遺文化為依托的產業可以成為紅安經濟的新增長點。
在學習中培養非遺技術人才,打造優秀傳承團隊。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如無人傳承就會消失直至絕跡,筆者認為,在保護與傳承地方非遺方面,高校可以成立名師工作室,匯集各類傳承人,合理整合人才資源,有效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術。高校還應大力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非遺傳承意識,選拔有興趣、有能力的年輕人學習非遺技術,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加入到非遺技術的保護與傳承行列中來。以湖北工業大學為例,外國語學院已建的中華才藝館就是非遺發展與傳承的重要基地,師生在結繩、剪紙、漢秀等方面均有傳承性教學,在創新創業方面也有產品研發與銷售。工業設計學院借助繪畫、視覺傳達等技術也有相關的文創項目研發。在此基礎上,如果進一步將紅安非遺技藝進行融合性創新研發,一定能夠形成強有力的傳承團隊,推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實現從內到外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在研究中建設非遺傳播渠道,拓寬發展影響范圍。地方高校作為文化聚集地和文化傳播方,具有優良的人文發展環境和文化傳播氛圍。在地方非遺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可以在研究中帶動非遺的傳承發展。可以建立非遺體驗中心,開設非遺課堂、舉辦非遺文化周等活動,營造良好的非遺文化傳承氛圍。如湖北工業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有中華才藝課,學生通過學習剪紙、紙花、結繩等技術,可以真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利用多元傳播媒介實現非遺技術、產品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擴大傳播手段。如可以利用短視頻、“VR”、在線互動等技術手段,靈活呈現非遺文化,打造新型非遺文化傳承平臺,實現線上參觀、營銷、傳播一體化,線上線下合理打造地方非遺名片,讓非遺文化真正能走進大眾、走向世界。
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的體現。在保護與發展地方非遺的過程中,高校作為文化、技術研究與傳承的排頭兵,能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積極推進高校融入地方非遺的保護、研發過程中,可以使地方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這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中華文化走出地方、走向世界的重要環節。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3FAA73BE-D317-40C1-A203-F806241D93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