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玲
200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為中國特別是廣西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搭建了一個平臺,但是懂得東盟語言文化、法律和經貿規則的人才奇缺,急需一大批一線經貿人才。創辦于2004年的廣西外國語學院堅持主動對接東盟、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迅速抓住了學校發展的機遇。
一是打造專業特色,把“小”做“大”。小語種是廣西外國語學院最熱門的專業。“小”指的是東盟國家語種,“把小做大”:一是把小語種做成大語種,像大語種一樣加大投入;二是把小語種做成大舞臺,做大小語種專業學生規模,做大東盟國家語種專業數量,做大東盟國家語種專業教師團隊規模;三是把小語種做成大事業、大市場,為國家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以培養小語種人才為特色的精準定位使學校進入高速發展期。
二是多平臺練“內功”,創新創業全覆蓋。產學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經濟社會建設作貢獻始終是個難點。對此,廣西外國語學院做出了有益嘗試,牽頭成立了中國—東盟本科專業產教融合創新聯盟,建立“東盟通”信息交互平臺和開放共享的科研創新平臺及專家智庫,打通校企、校政和校校深度合作通道,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創業鏈有機銜接,邁出人才“支點”服務中重要的一步。
三是開拓東盟市場,服務“一帶一路”。為支持海外學子就業創業,鼓勵學生“走出去、留得下、干得好”,廣西外國語學院建立健全了教學、科研、就業、創業等部門參加的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指導服務等工作,形成長效機制。同時,學校外派教師定期為海外學子提供就業創業指導,并專門派優秀教師常駐東南亞地區指導學子就業創業。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泰國尋找商機,“語言”成為他們需要跨過的第一道難關。2009年,廣西外國語學院第一批泰語專業學生謝仕明和幾位校友結束了“2+2”模式下在泰國的兩年學習。他們以獨具的慧眼,創辦了中泰通語言培訓學院。如今,他們在泰國已經有十幾家分校。
四是“雙軌育人”,把“外”做“強”。“雙軌育人”指的是“雙校園、雙教師、雙基地、雙就業市場”,構建特色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和模式。學校與東南亞國家、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大學進行深度合作,打破常規,在課程銜接體系、學分互通互認、教學團隊合作、教材編寫出版、實踐基地建設、科研立項等方面全面合作。讓學生第三年或第四年到目的語對象國學習實踐半年以上,學生畢業后可選擇回國就業或在國外就業,也可以留在國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形成了留學、就業、深造“無間斷”“立交橋”式的創新育人機制。從而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了外語應用能力,培養了跨文化交際能力,開拓了境外就業市場,提升了畢業生就業質量。
通過“雙軌育人”模式,學校把外語做大做強。目前,廣西外國語學院與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70多所大學簽訂交流合作協議,招收1 500多名國際生,派送近5 000名學生赴合作高校接收學分互認的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
泰國曼谷匯煌區拉沙傳比色路,在林林總總的泰文招牌中,夾雜著不少中文招牌,其中有許多都掛著一個同樣的Logo——廣西外國語學院校徽。這是廣西外國語學院學子創業的一條街。創業一條街是廣西外國語學院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結晶和縮影。
目前,學校擁有南寧五合和空港兩個校區,全日制在校生30 000多人。學校將更加堅定地走好國際聯合辦學這條道路,全面打造國際化辦學特色,實現“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理念,為外語人才的培養、漢語在世界的推廣、東盟各國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繼續貢獻力量。
(作者系廣西外國語學院創辦人)F83C8DF7-CF44-4D67-87A1-AEBB7A861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