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娜

5月28日,在武漢市普愛醫院智能立體停車庫內,雄鷹抓取式停車機器人放下車輛(張延/ 攝)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2年3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為3.07億輛。2015到2021年,全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的城市從40個增加到79個,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總量和增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2022年初,高德地圖與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聯合發布的全國停車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已建設停車場超百萬個,但相較于龐大的汽車保有量,停車位仍有8000萬個需求缺口。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間中,如何找到空間建停車設施?怎樣才能在狹窄空間里建更多停車位?如何讓停車取車變得更快捷更方便?這已成為城市發展和公共管理的難點。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一種依靠測繪遙感技術的創新型立體停車庫給緩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智象智能立體停車庫將普愛醫院的停車位由15 個變為165 個, 硚口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停車位由14個變成234 個。
近年來,城市停車場緊缺問題突出,有限空間利用率更高的立體停車庫日益受到青睞。
國務院2021年5月發布的《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全國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系統,社會資本廣泛參與,信息技術與停車產業深度融合,停車資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車規范有序,依法治理、社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居住社區、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停車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給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車系統全面建成,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還提出,支持停車裝備制造企業強化自主創新,加強機械式停車裝備等研發,打造自主品牌。在國家布局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智能化停車技術的不斷創新,正在成為解決城市“停車難”“停車煩”的有效措施和建設智慧交通、發展智慧城市的題中之義。
《報告》顯示,全國立體停車場數量已達5600多個。但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讓傳統立體車庫出現近乎革命性的變化。科技創新不僅讓駕駛者有地方停,有更多停車位,更能實現傻瓜式隨心停,將停車難、停車煩變成停得快,停得炫。
目前,我國取得機械式立體停車設備制造許可資質的企業有600多家,技術來源幾乎都是借鑒國外或者從國外引進。在全球停車設備市場占有較大份額的外企,使用的都是傳統自動停車庫技術。
武漢市機動車停車場行業協會會長孫曉波表示,立體車庫在武漢已有十幾年歷史,但普及率使用率較低,關注度也不高,目前有近一半處于基本閑置或廢棄狀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戶體驗感較差。
在立體停車庫停車,如何對準車位?如何不刮蹭輪轂?如何順利上下車?這一系列操作都是對新老司機的考驗。
由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武漢工程大學等高校參與,在武漢智象機器人公司進行工程研發,全球首創的雄鷹抓取式智能停車機器人和獵豹抱運式停車搬運器突破了傳統思維,通過測繪遙感等技術的集成創新,有效解決了自動停車庫技術沒能解決的問題,在各項技術指標中具有明顯優勢,在行業內具有領先水平。
“測繪遙感技術應用到停車庫系統,相當于給車庫系統加裝了‘眼睛’和‘大腦’,使它有了智能,讓停車又快又準,大大提升立體停車庫的使用率。”武漢智象機器人公司首席科學家、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吳華意告訴記者,首次在停車庫里應用的測繪遙感技術這一創意,從提出到落地,經過了無數次失敗重來,歷時8年多。
在武漢市普愛醫院立體停車庫,記者看到車位周邊分布著四個激光掃描儀傳感器,車位上方還有高速工業相機、高清視頻傳感器。這些實時感知和測量設備能對車體進行實時立體掃描,計算出長、寬、高,還有輪胎的大小和位置,再由中控系統自動計算形成最佳操作方式。
“雨天、雪天,輪胎上可能就會有雨水,激光打到帶雨水的輪胎,就沒有信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多種傳感器數據的融合,用光學照相機,通過光學處理的方法,得到準確的位置和大小。”吳華意說,他們攻克的最大難題是多種傳感器對環境條件自動和自適應分析處理技術。為了突破這項技術難題,研發團隊前后研究了近一年半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試驗。
吳華意表示,傳統自動立體停車庫設置了滾輪、軌道、限位欄等,車子要精準筆直地停到窄小的架子上,每次都是讓人艱難地去適應機器,“我們的技術真正實現了高智能‘傻瓜式’停車,讓市民可以‘隨心停’。”吳華意教授介紹,此前,市面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嚴格地說,只能是自動化機械停車庫。
“簡單來講,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機械的最大差別在于是不是‘活的’。相當于我們設計了一個聰明的機器人大腦,車輛的幾何尺寸、空間位置、停放姿態等精確定位和測量信息實時傳輸給這個大腦,大腦通過快速計算形成最佳操作指令,指揮機器人完成抓取、提升、入庫、出庫等操作。”吳華意介紹。
這種采用測繪遙感技術的智能停車庫將在武漢市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武漢市硚口區是九省通衢大武漢的中心城區,是百年商埠漢口的主體部分。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有著500年歷史的老城區,人口密度高、城區道路窄、車流量大,是典型的停車“老大難”城區,武漢“堵王”同濟醫院和漢正街就在該區。
坐落于硚口漢正街商貿老街區的武漢市普愛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第八臨床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年門診量約60余萬人次。醫院周邊有大量居民樓和商鋪,行人眾多,路面狹窄,“停車難”“接送難”曾讓就醫患家屬和周邊居民十分苦惱。2019年,硚口區政府通過“吃螃蟹”,大膽引進智象智能停車技術,使周邊停車難現象得到極大緩解。

5月28日,在武漢市硚口區政務中心智能立體停車庫內,獵豹抱運式停車機器人在工作( 張延/ 攝)
據負責車庫投資及運營的武漢市硚口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雯介紹,停車庫所在位置原本是周邊道路建設過程中留下來的一個狹小地塊,這塊地長39米,寬14.8米,總面積僅為577平方米。如做成傳統地面車位,僅能停15輛車。后來,他們與武漢智象機器人有限公司接洽,在綜合考慮普愛醫院的停車需求、場地情況、交通流量等因素后,建成了目前這個擁有165個車位的智能立體車庫。不但車位數是地面停車場的11倍,建設成本也比一般立體車庫低,運營成本主要是電費,高峰使用率可達90%,使用效果大大超出各方的估計。
受此激勵,武漢市硚口區政務服務中心旁邊,一幢14層的停車庫正在緊張施工,即將投入運營。
“前一個智能車庫試運行效果好,我們才在這里再建一個智能停車庫。”姜雯說,硚口區政務服務中心旁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在長約22.5米、寬約19.5米、占地面積僅為438余平方米的場地上,提供了234個車位,設置有12個出入口,用了三組停車機器人。據她介紹,政務中心日均有六七百輛車出入,最高能到上千輛。車庫投入使用后,將有效解決政務中心停車問題。
武漢智象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遠明告訴記者,智象智能立體停車庫在停車場升級上有三個優點:首先,智象智能立體停車庫將普愛醫院的停車位由15個變為165個,硚口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停車位由14個變成234個。停車位從無變有,從少變多;其次,智象智能立體停車庫50秒就能停好或者取走一輛車,停車時間從慢變快;第三,智象智能立體停車庫讓司機停車便捷且車庫故障率低,不到萬分之二,遠低于傳統自動立體停車庫的千分之三,停車難度和運營成本都實現了銳減。
據了解,這種采用測繪遙感技術的智能停車庫將在武漢市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廈門、貴陽、青島、深圳等地也將利用此技術,盤活“碎片”地段,改造原有廢舊立體車庫。
吳華意表示:“通過將精密工業測量、遙感、室內外精準定位技術和機械、控制、信息技術相結合,實現各類設備裝備智能化,將滲透到民生領域的各個方面,比如智能倉儲、終端快遞、居家服務、移動充電樁、智能工程車等。未來將是人和自主/半自主機器人共存和協同交互的萬物互聯時代,測繪遙感定位技術還將發揮更重要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