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珂


2002年7月的科普活動中,趙爾宓院士(左三)正在給隊員們講解峨眉髭蟾蝌蚪,后排兩位交流者左起為吳貫夫先生、吳耘珂博士
我從小就喜歡兩棲爬行動物,幼年時總愛養些小蛇、小龜和青蛙等,也愛看一些與動物相關的圖書和雜志。2002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一次為期3天的科普活動,由著名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趙爾宓院士和吳貫夫先生帶領24名青少年到峨眉山尋找兩棲爬行動物。
那時,趙先生已過古稀之年,依然和我們一起跋山涉水,非常有親和力。在野外找到蛙類和蛇類時,趙先生深入淺出地向隊員們講解這些動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嚴謹而不乏幽默。
通過這次活動,我領略到科學大家的風范,也認識到兩棲爬行動物學是一門學科,由此萌生出學習這門學科并從事相關研究的想法。如今,我遵從幼年時的夢想,如愿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相關研究工作。

科普活動結束后,我一直和趙先生保持聯系,寫信或打電話向他請教問題。現在看來,當時我所提的很多問題很幼稚,但趙先生都會認真回答。有一次他還就我提的問題發來一段英文答復,讓我自己試著翻譯。而吳貫夫先生平時也教給我兩棲爬行動物學的基礎知識,并且在暑假時,帶我到野外考察,教會我如何采集、制備和鑒定標本。趙先生和吳先生對我以及其他年輕人的關愛,是一種科學家精神的體現,愿意給予后輩盡可能多的幫助。對于熱愛科學的青少年來說,不妨把握一些機會,多向科學家們請教。
高中畢業的暑假,趙先生允許我跟隨兩位研究者去寧夏六盤山采集六盤山蝮標本,那是我第一次親身參與科研工作。上大學后,我也逐漸開始參與部分實驗和科研。趙先生講述他早年的野外考察故事時,曾說過西藏墨脫考察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講到他在墨脫被螞蟥攻擊,在西工湖邊看到成群的橫紋樹蛙從樹上躍入湖中……我不禁對墨脫產生極大興趣,2010年參加工作后的第一次野外考察就是去墨脫,也去了西工湖邊尋找橫紋樹蛙。2010至2018年,我的野外重點研究區域也都是墨脫。
2016年12月24日,趙先生因病在成都逝世,但他的學術成果依然在惠及我們,他的科學精神依然在引導我們前行,我也會永遠懷念他。
在成為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人員之前,首先要學好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例如動物學、生態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等,此外可以試著閱讀一些文獻,培養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更是要不斷閱讀最新文獻,才能跟上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另外,積極與同行交流,也是學習新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一直相信,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在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大量的、枯燥的室內工作,以及艱辛甚至具有危險性的野外工作,還可能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難題。對動物、對大自然的熱愛,往往能成為自己克服困難的強大動力,勇于應對各種挑戰,同時也能讓自己保持好奇心,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
(責任編輯/王佳穎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