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校本課程的出發點不在于追隨教育流行風尚,也不在于滿足評比與推廣的需要,而是要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的發展方向,即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哪里,學校的發展方向去哪里,校本課程就要開發實施到哪里。同時,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要符合學校實際。學校可以選擇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進行重點突破使之成為精品課程,再慢慢擴大范圍實現所有校本課程的精品化。(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潘火街道東南小學)
推門聽課是很多學校管理者深入一線了解教情、學情的重要方式。但由于這種方式的隨機性,往往會在實施中讓授課教師產生被打攪或不被信任的感覺,從而使聽、授課雙方陷入尷尬。學校如果把尊重放在前面,改“推門聽課”為“候門聽課”,即聽課的人提前到教室門口恭候教師上課,就會讓授課教師產生心理準備,從而有效緩解推門聽課帶來的尷尬。(山東省泰安第十九中學)
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發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學觀的轉型能力,勇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跨時空學習;具備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實踐能力,能夠探索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創新,營造新技術環境下的學生學習生態;具備學習場景的重構能力,能夠在“云平臺+實踐場”的支持下,重構適合學生的靈活的、生活化的學習場景。(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電教館)
應對“雙減”的高要求、新挑戰,教師必須聚焦課堂質量、作業管理、課后服務等方面,自覺轉變角色行為。教師要從知識“轉譯者”轉變為“精準滴灌”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會、學得足、學得好;要不斷優化作業設計能力,從單純的作業布置者轉變為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發展學生能力的作業設計者;要抓住課后服務的契機,為學生提供健康成長、個性發展的舞臺。(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