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清
在我們的日常寫作尤其是實踐經驗類文章寫作中,講述案例是一個重要的寫作內容。好的案例能使文章的論述有理有據、內容生動飽滿,從而增強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對于中小學管理者來說,如何在寫作中通過對案例的合理選擇與使用,為文章增色添彩呢?筆者結合編輯工作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案例要與主題強相關。使用案例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論證文章的主題和觀點,因此在選擇案例時,務必要保證案例所呈現的核心思想與文章的主題和觀點高度契合,避免出現強拉硬拽甚至南轅北轍的現象。為此,我們在寫作中要對案例內容與主題和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反復推敲,確保論據與主題之間方向一致、相得益彰。為了避免出現“無米下鍋”的現象,我們要在日常工作中養成隨時積累案例素材的習慣,不斷豐富自己的素材庫,并用關鍵詞分類等方法對案例素材進行及時整理,以便在寫作中隨時調用。
二是案例要有獨特性。案例的性質與故事類似。有種觀點說,笨拙的人總在講道理,而聰明的人則擅長講故事。千篇一律的情節往往難以引起讀者關注,而獨特的故事內容則會讓人眼前一亮,甚至過目難忘。因此,在有諸多備選項的情況下,我們在寫作中要盡量選取那些具有獨特性的案例。例如:筆者在與一位校長溝通管理經驗的寫作時,在有關學生管理和教師管理的眾多案例中,建議校長選取了“五彩繽紛的小雨衣”和“我為老婆來頒獎”兩個故事。前者講的是學校為避免雨天學生打傘帶來安全隱患,倡議家長為學生準備一套小雨衣;后者是講學校在公開表彰優秀教師時,改變已往由校領導頒獎的方式,秘密邀請教師家人到現場為其頒獎并致頒獎詞。這兩個案例既彰顯了校長的管理智慧,又充滿了人性的溫度,再配上照片就會產生很強的沖擊性和感染力,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三是案例要體現正確的價值引領。一些學校管理者在講述案例時,往往會提到一些管理中的實招妙招。但有些“招數”在短期內可能管用,長遠來看未必奏效;或從管理角度考慮能產生一定效果,但從教育角度衡量則可能存在爭議。因此我們在選擇學校管理案例時務必進行反復斟酌,要考慮其所傳達的管理理念是否遵循科學和人道,能否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的關系,能否對讀者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例如:當前有些學校在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時,探索借助數據系統對師生進行積分制管理。在此過程中,如何保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之間的平衡,如何避免陷入工具主義的誤區,需要我們不斷深入反思和改進。而學校管理者在講述這類案例時,就務必慎之又慎。
四是案例要引發讀者共鳴。雖然每個人心靈的柔韌度有所不同,但對于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都會有所觸動。因此,好的案例往往能擊中讀者的共同情緒,引發讀者共鳴。如有位鄉村校長在講述學校在家?;臃矫娴某尚r,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我們學校,老師每天上下班都要穿過北莊村里一條不算寬敞的胡同,迎面開來的車輛每次見到老師都會遠遠地停下來,等老師們都過去,才繼續開走。這樣的禮遇,讓我們備感惶恐,也深感幸福!”短短幾句話,就把當地村民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生動展現出來,達到一語勝千言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觀察和捕捉這類細節,不斷提升案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五是案例要進行高度提煉。講述案例是為了佐證文章的主題和觀點,使文章內容更加飽滿,但這并不等于說案例的篇幅就可以不受限制。在一篇文章的整體布局當中,一定要合理安排說理和案例內容之間的比例,既要避免說理過多給人說教之感,又要避免案例過多產生瑣碎之嫌。具體到對某一案例的處理,也一定要做到繁簡適宜、詳略得當,要善于用精練的語言將案例的要點(通常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結果)進行提煉和呈現,避免絮絮叨叨讓人把握不住重點。這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寫作實踐來打磨自己的文字功夫,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提煉和概括能力。
(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