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沁

位于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索倫霍芬,以出產優質的石灰巖聞名于世。采礦業一直是索倫霍芬重要的經濟支柱,歐洲石板印刷術就需要用到此地光滑平整的石板 。礦工們靠手動開采石片,他們逐一鑿開巖石,按照成色區分批次。19世紀中葉,礦工們無意中在一道石板里解開了關于始祖鳥的史前“封印”。
1860年,礦工們在一處采石場中發現一枚精致完整的羽毛化石。這枚羽毛長6.8厘米、寬1.1厘米,乍一看大小、形狀和現代鳥類的羽毛并沒有什么區別。但這一礦區屬于侏羅紀地層,意味著這根羽毛來自億萬年前 。在此之前,人們從未在這么久遠的地層發現過鳥類化石 。這枚化石的發現,證明早在侏羅紀地球上就已經有鳥類的蹤影了。1861年,法蘭克福肯堡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將這枚羽毛化石正式命名為“Archaeopteryx”,意思是“古老的翅膀”,即始祖鳥。

很多始祖鳥化石是以頭部后仰、肢體扭曲的猙獰姿態現身,看起來死時極為痛苦。事實上,這樣怪異的姿勢是由于始祖鳥死后頸部肌肉強度下降,頸椎間富有彈性的韌帶自動牽引著脖子向后拉造成的,其實是鳥類最放松的姿態
在始祖鳥命名后的1個月,這一礦區又有喜訊傳來。礦工們在30米深的礦洞內發現了一具僅缺失頭骨的完整始祖鳥化石。這具化石既保存有鳥類的羽毛和翅膀,又保留有爬行類的尾巴和爪子,看起來十分怪異。
彼時恰逢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一周年,書中觀點——“物種是由較原始的種類演化而來的”觀點在神創論大行其道的歐洲被斥為異端。而橫空出世的始祖鳥化石正中達爾文學說的下懷。
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在對比始祖鳥和美頜龍(侏羅紀的一種小恐龍)的共同點后,提出了“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假說。始祖鳥也因此被達爾文譽為“爬行動物與鳥類間缺失的一環”。然而達爾文和赫胥黎的學說提出之后,遭到了學界各種質疑和嘲諷。如今,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已經證實,這一猜想是正確日合平邏輯的。

查爾斯·達爾文于1859年出版了著名的《物種起源》,構想鳥類是由爬行類演化而來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提出“鳥類由恐龍演化而來”
據研究,始祖鳥生活在1.5億~1.48億年前的侏羅 紀晚期,當時的歐洲更靠近赤道,被溫暖的淺海包圍,始祖鳥就棲息在歐洲 南部的島嶼上。始祖鳥的體長約為50厘米,體重不超過1千克,和現代喜鵲差 不多大。前肢長有一對寬而圓的翅膀,翅膀上還長著3個指頭,指頭末端有 著長而尖的爪子。后肢細長,3個腳趾上也長著利爪。雖然結構仍原始,但始 祖鳥已擁有基本的飛行能力。始祖鳥的身后挺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可以幫助它 們在奔跑時保持平衡。
始祖鳥的腦袋不小,吻部細長,后部膨大。現代鳥 類口中無牙,而始祖鳥的嘴里長有許多鋒利的小牙齒。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始祖 鳥頭骨進行X射線和CT掃描,發現它們的大腦結構與現代鳥類非常相似,其 腦部比例比絕大多數恐龍都要大,可謂是侏羅紀的“最強大腦”!其中視覺 區域占了腦部的1/3,這說明它們擁有發達的視力。始祖鳥還有著類似于現代 鳥類的內耳結構,這表明它們已經擁有飛行所需要的平衡感、空間感與身體協 調能力。

始祖鳥看起來仿佛長了5只翅膀,前肢、后肢各一對,長長的尾巴構成了第5只。從身上的羽毛類型和分布來看,它們已經能夠完成簡單的飛行運動

飛羽,是鳥類特化(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 )來飛行的結構,主要由羽根、羽軸和羽枝構成。鳥類一旦 被剪去飛羽,就無法飛行。始祖鳥的雙臂具有發育完全的飛 羽結構,腿部和尾巴上也有一小部分。
從始祖鳥的身體結構來看,其攀爬能力有限,平時 還是習慣棲息在森林底部的地面上。但始祖鳥的翅膀并不能 進行高強度、長時間的振翅飛翔,其大長腿也表明它們能在 森林里快速奔跑追逐獵物,是個迅猛的小型掠食者。
那么,始祖鳥是什么顏色的呢?其羽毛上的黑素體 可以告訴我們答案。黑素體是一種廣泛存在于鳥類和哺乳動 物毛發上的結構,不同形狀和種類的黑素體代表著不同顏色 。2012年,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始祖烏黑素體進行 分析對比,發現其部分羽毛是黑色的,羽毛邊緣和尖端可能 顏色更深。
由于身兼恐龍和鳥類的特征,始祖鳥穩坐“鳥類祖 先”的寶座長達一個多世紀。那它究竟是不是鳥類的祖先呢?
赫胥黎提出的鳥類“恐龍起源論”,由于一直缺乏 過硬的證據,使人們對這個假說始終將信將疑。直到1996年,中國遼寧出土第一具帶羽 毛恐龍——中華龍鳥化石,讓科學家看到鳥類起源的曙光。近30年來,古生物學家已經 在中國東北地區挖掘出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它們形態各異,種類繁多,但都屬于恐 龍家族。這不禁讓科學家們犯了難:這些恐龍也長著羽毛,有的也長有翅膀,小部分甚至還 會飛,那它們到底算不算是鳥類呢?
經過中外各國專家的細致研究,目前學界公認鳥類 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包括今天所有鳥類在內,都是獸腳類恐龍家族的一員。 而始祖鳥只是鳥類演化過程中的分支,并不是鳥類的直系祖先。
如今,許多兼具恐龍和鳥特征的獸腳類恐龍被發現 ,就連科學家都難以說清它們究竟是恐龍還是鳥,想要厘清鳥類演化的脈絡,還需要更 多研究。
始祖鳥生活的地區是位于海上的島嶼,有時海水灌 入淺灘會形成淺水潟(xì)湖(即海邊的鹽堿湖)。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這片潟湖脫離了與沙洲和海岸的聯系, 湖底沉積了細膩的泥沙,湖水的鹽分也日益增高,終于成 為一片生命無法駐足的水域。一旦動物的尸體被暴風雨或 洪水沖入潟湖,湖底的泥沙就會將尸體完全包裹,而湖中 極低的含氧量可以防止尸體進一步腐壞,因此一些不易保 存的細節都能被封存。在始祖鳥化石周圍,古生物學家已 發現了包括昆蟲、魚類、翼龍和恐龍在內超過400種動物 的化石,堪稱“古生物化石寶庫”。

始祖鳥生活在被淺海包圍的小島,海中有大量海洋生物,保存了無數精美的化石。其中就包括鱗齒魚
可愛的形象、悠久的歷史,加上學界中的特殊地位,讓始祖鳥成為繼霸王龍、猛犸象之后,古生物界又一家喻戶曉的明星。從1860年發現到現在,已有十多具始祖鳥的化石,我們期待著古生物學家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責任編輯/王佳穎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