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路徑,即統一思想,找準定位,明確第二課堂建設思路;有效組織,規范運行,建立第二課堂運管機制;系統設計,科學分類,制訂第二課堂課程標準;信息融合,過程管理,建設第二課堂教管平臺;科學評價,有效適用,實現第二課堂價值應用;整體協同,循環改進,融入內部質量診改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2-0079-04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服務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創新舉措,是從體制機制上改進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和規范第二課堂組織實施的規范體系。其有效建立和組織實施是對學校現有教育教學工作的一次結構性調整和系統性重構,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改革工程,復雜且艱巨,需要學校各方在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體系構建和有效融入過程中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理解,尤其是在統一思想認識、規范組織運行、制訂課程標準、建設信息平臺、實現價值應用、融合診改機制六個方面形成合力,方能確保此項工作有效落地落實。筆者經過調研分析和組織實踐,提出如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路徑,希望能為相關研究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統一思想,找準定位,明確第二課堂建設思路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建立是一種體制機制的構建,其首要解決的是頂層設計問題。要求校方、管理者等各方主體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目的宗旨、意義影響、界定標準、適用范圍、作用機理等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并能在統一思想認識的前提下做好宏觀統籌和系統設計,從而為第二課堂生態建設提供科學指引和創造必要條件。
第一,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為適應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需要,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其目的是促進“五育并舉、知行合一”新型人才觀的建立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第二,正確看待第二課堂在立德樹人任務落實中的積極意義和重要影響,尤其是管理者要打破固有思維限制,消除對第二課堂的認知偏見,著眼新時代綜合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擺正第二課堂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位置。
第三,明確第二課堂界定范圍和認定標準。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前提是解決好“什么是第二課堂”的認識問題,特別是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區分上應該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在實踐當中,可以第一課堂教學計劃為界,凡是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的是第一課堂,之外的是第二課堂。從當前的實踐來看,這個分類和界定標準有利于實現科學管理。
第四,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適用范圍和對象并不單純是學生,而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生態系統,涉及學校、職能部門、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等,應在制度體系建設當中實現多元主體的有效聯動。
第五,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育人方式和作用機理,主要是借鑒第一課堂教育教學模式,將分散無序的第二課堂課程化,其重點是對整個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管理、運維實施、課程建設、評價應用等方面的體系構建。
二、有效組織,規范運行,建立第二課堂運管機制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不是一項狹義、孤立的制度,而是廣義、多維、系統的規范體系,其有效運行至少需要管理和運維兩個方面的機制保障,方能實現多元主體在職能權責上的縱向貫通和橫向匹配,達到主體有效協同、工作有機聯動的目的。
(一)管理機制的構建
這是學校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框架,是從管理層面推進工作有效組織和規范運行的工作體系,體現的是學校方面的頂層設計,明確的是職能部門的權責分工,落實的是工作過程的協調聯動。
在領導機制上,發揮頂層設計、宏觀統籌的作用。成立學校層面的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工作領導機構,由學校主要領導擔任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管理者為主要成員。該機構負責統籌全局,包括制訂第二課堂建設發展規劃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案,建立第二課堂制度規范和標準體系等。
在管理機制上,達到權責匹配、分工協作的效果。設立專門機構代表學校履行管理職能,主要負責協調各方,履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業務指導、課程管理、成績認定、監督考核和平臺運維等職能。
在執行機制上,形成分層協作、三級聯動的機制。包括在學校、二級學院和班級層面成立三級執行機構,落實相關責任人員和崗位職責,具體負責每一層級的課程發布、監督審核、認證評價等工作。
以上機制的形成需要配套的制度規范:一是發布關于成立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領導機構、工作機制和職能分工的文件;二是出臺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辦法,明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依據和標準、內容和范圍、機構和程序等可操作的規范;三是配套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應用規范,如教師業績評定、育人成效考核以及學生評優評先、升學就業推薦等價值應用;四是建立保障機制,如崗位設置、人員待遇、辦公條件、經費保障等相關規范。
(二)運維機制的構建
運維機制是從執行層面上有效實現第二課堂過程管理的工作體系,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具體實施和動態運行的體現,主要解決的是執行機構、組成人員和程序規范等方面的問題。
一是機構設置和職能分工。學校層面的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機構應至少匹配四個方面的職能。比如綜合管理部門負責行政綜合事務等日常管理工作;平臺運維部門負責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平臺的使用維護,主要依托線上平臺開展課程發布、活動審批、信息錄入、成績補正、數據維護等工作;審查監督部門負責課程實施的監督檢查和學員誠信管理,具體包括第二課堂課程活動簽到考勤和失信人員懲戒處罰等工作;教育宣傳部門負責第二課堂課程活動的組織策劃、宣傳推廣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及其管理平臺的培訓答疑等工作。
二是人員遴選和業務培訓。學校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主要由專職教師和兼職學生組成,其中兼職學生流動性強且占多數。為了穩定隊伍、規范工作和提升效率,可建立業務培訓和成員培養機制,采取集中培訓和掛職鍛煉的培養模式,實現校、院、班三級機構工作的有效銜接,同時參照學生干部招募選拔方式遴選團隊成員,涉及技術性崗位的可通過勤工助學崗位招聘方式實現。
三是過程管理和工作聯動。第二課堂組織形式靈活、內容豐富、涉及人員廣泛,且課程活動范圍廣、級別與標準多元,只有依靠各個層級的工作聯動并輔以信息化的手段方能實現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組織和過程管理。具體可通過三級權限劃分和平臺功能設定來實現,比如不同級別和范圍的課程由不同層級的執行機構發布與審核,學時、學分由相應層級予以評價認定等。
三、系統設計,科學分類,制訂第二課堂課程標準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課程體系,包括對第二課堂課程分類、劃分標準、實施目標、考核指標等內容的設計,是目前學校開展第二課堂面臨的復雜問題,同時也是校際差異的體現。故此,筆者從第二課堂一般共性著手,對第二課堂課程分類標準進行如下設計,以期有效解決課程標準與教學實施的匹配運行問題。
一是按內容分類。這是第二課堂目標導向和育人理念的直接體現,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分類,其他所有分類都要與其對應。在實踐中,每所學校的做法不盡相同,可根據學校的個體差異和工作實際進行調整。以共青團中央主推的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平臺“到夢空間”為例,其將第二課堂課程活動按照內容劃分為思想成長、創新創業、實踐實習、志愿公益、文體活動、技能特長、工作履歷等七類。而有的學校則根據“五育并舉”的思路,將第二課堂劃分為德、智、體、美、勞等五類。
二是按形式分類。根據第二課堂組織形式分為學習類、競賽類、展示類、實踐類等,這種分類主要考慮了不同形式的課程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評價方法、考核標準。如學習類課程主要以講座、報告、沙龍、論壇等方式開展,學生以聽課的方式開展學習,只要無曠課、逃課等行為,即可獲得成績。而競賽類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對觀摩比賽的學生可比照學習類課程進行管理;對比賽選手則要求較高,須以比賽名次或成績等結果為評價標準,而其獲得的評價和成績相應更高。
三是按開展范圍和級別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類。這種分類標準不是單純的地域范圍,而是和級別對應的概念,主要是為了明確第二課堂課程范圍和等級,以此區分審批權限和獎勵等級。一方面學生參加校內、校外比賽獲獎,其組織單位級別不同,學生獲獎的難易程度不同,獲得的成績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學校對組織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有著嚴格的審批要求。如二級學院學生組織發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校內開展,其審批單位一般是所在二級學院,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后可獲得學院一級課程對應的實踐成績,由于該課程和成績是學院層面的,其分值相應較低。如果同一學生組織想到校外以學校的名義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就要向學校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部門(比如校團委)提出申請,獲批后該項活動的范圍是校外,級別為校級,學生獲得實踐成績則按校級分值計算,相對較高。這種做法雖能解決不同層級課程難易程度和分值差異的問題,但不一定符合每一所學校的管理實際,實為學校的個性化做法。
四是按照是否列入部門計劃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兩類。這種分類標準是為解決經費預算和管理主體的問題而設計的。因為現階段很多高校內部管理機制上對第二課堂實行的是分類管理,也就是不同類型的第二課堂課程活動由不同歸口部門主導和管理,比如創新創業由招生就業部門主導,社會實踐、志愿公益等由團委主導,思想成長、心理健康等由學生工作部門主導等,不同類型的第二課堂經費由不同歸口部門進行統籌,相應支出則納入歸口部門年度預算。年初制訂第二課堂教學計劃并申報年度經費預算成為第二課堂組織開展的前提。此類課程屬于固定開展的內容,年初就可制訂授課計劃、發布課程公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被稱為計劃內課程。此外,學校還會根據實際需要或者臨時任務組織開展各類第二課堂活動,這類情況比較復雜,往往涉及主管部門的變更、經費出處的調整、課程計劃的修訂等問題,管理比較困難,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標準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的基準,是第二課堂管理體系、運維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的有機組成,是信息管理平臺穩定運行和數據分析的前提,一旦形成就不能輕易變動,必須要結合學校自身實際進行量身定制。
四、信息融合,過程管理,建設第二課堂教管平臺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組織實施需要輔以信息化手段,方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可記錄、可觀測和可評價。其具體應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信息平臺的應用有效實現過程管理,形成客觀真實的記錄,減少人力資源的消耗;二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科學有效的評價,為高職院校改進育人工作和提升育人成效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目前,高職院校第二課堂信息化建設方面主要有三種取向:一是自主開發。這種做法充分結合本校的工作實際,能夠有效融入智慧校園生態,避免多平臺帶來的信息孤島問題,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但受限于技術條件和開發維護成本,大多平臺還存在質量不高、功能不全的問題,故此,采用此類做法的學校相對較少,但總體來看這是必然的趨勢。二是購買服務。市面上關于學生第二課堂綜合素質教育管理的商業平臺中,比較成熟的有“趣拓校園”“口袋校園”等,此類平臺功能齊全,有比較完善的售后服務,但使用成本相對較高,校方最大的顧慮是運維成本和數據持續性、穩定性方面存在自主權缺失的風險等問題。三是使用共青團中央設計開發的“到夢空間”平臺,該平臺由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維,免費提供全國高校使用,屬于官方平臺,具有通用性、權威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但是針對學校的個性化定制的功能不強,在數據提取、平臺對接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五、科學評價,有效適用,實現第二課堂價值應用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牛鼻子”功能和“指揮棒”作用能有效發揮,關鍵在于價值應用,而價值應用的前提是形成客觀的記錄、真實的評價和有效的關聯。筆者認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應至少從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獎懲機制、有效應用四個方面確保以上三個前提的實現。
(一)明確評價方式
目前,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融入教育教學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納入第一課堂學業學分管理。即從第一課堂學業學分當中分離出一部分作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學分,在校生像完成第一課堂教學任務并取得合格成績一樣獲取對應學分,并最終實現順利畢業。這種方式有效地將第二課堂素質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過程,實現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既引起了師生的充分重視,也提高了執行的實際效果。二是單獨設立第二課堂素質學分。即在第一課堂學業學分之外設立單獨的第二課堂素質學分,該素質學分只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記錄和認證,并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形式計入學生個人檔案,作為評判和衡量其個人綜合素質的佐證依據,并不影響學生的正常畢業。這種方式較為靈活,但缺乏一定的利害關系,往往在執行當中不被重視,效果相對較弱。
(二)制訂評價標準
第二課堂成績體現主要包括計量單位及其換算標準、考核評價的標準尺度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積分、學時、學分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計量單位,具體根據第二課堂課程的類別、級差和難易程度等要素進行分值測算,學生通過參與課程項目累計學時、積分并折兌素質學分的方式生成第二課堂成績。二是為保證教育公平,可采取分學段制訂培養目標和設計評價指標的方式防止集中選課和惡意刷課,以此確保有限教學資源能夠實現全面覆蓋。普遍的做法是按學期和年級設定學分要求,一方面是設定下限,即要求學生在每一個成長階段(學期或學年)取得最低限度的素質學分,且對階段考核低于上述標準的學生給予學分預警并取消當期評優資格的處罰。另一方面是設定上限,具體分兩種情況:對“結果評價”的課程不設上限,比如科研成果、競賽獲獎等學分可以無限累計;對參加講座、活動等“過程評價”的課程設定學分上限,超限的學生將被限制選課。
(三)建立獎懲機制
堅決有效的執行和客觀真實的評價是保障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執行力、公信力和認可度的關鍵,其主要涉及學校機制保障、教師業績考核和學生誠信評價三方面的內容。
對學生而言,一方面對通過正當途徑參與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并取得規定成績的學生給予評優評先、獎助學金評定等方面的加分獎勵;另一方面將謊報課程項目套取學時、積分或者虛假申報、認證第二課堂學分的學生納入失信名單,通過取消成績、凍結選課、扣減學分的方式予以懲戒,嚴重的給予相應紀律處分,以此確保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有效。
對教師而言,主要是教學質量和教學評價的考核。一方面學生可在課中、課后對教師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以此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教學督導和各級管理單位對教師履職盡責的情況,尤其是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進行抽查和受理異議申訴,以確保教師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
對學校而言,主要是建立激勵導向機制,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情況與相關部門或教職工的績效考核掛鉤,對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對不達標的責任部門和人員給予批評教育和扣減績效的處罰,以此推進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有效落實。
(四)實現有效應用
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價值應用表現為評價結果對學生現實利益和發展機遇的影響,主要通過相關政策保障的方式實現各方利益的有效關聯。一方面,經過校方認可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可作為學生評定獎助學金、申報榮譽表彰、推優入黨入團、求職就業的重要指標和依據,在學生畢業時歸入學生個人檔案,作為選人用人單位的重要參考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增進社會的互信,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機遇。另一方面,價值實現還需要學校在相關的管理機制中做到充分關聯和有效融入,以實現價值應用的最大化,尤其是要做好相關制度規范的梳理和修訂,使其能夠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有效銜接和融合。
六、整體協同,循環改進,融入內部質量診改機制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學校治理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需要有效融合學校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方能提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以及協同性。
一方面,學校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可以為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供科學的診斷分析,為立德樹人工作實績和育人實效提供可觀測的依據,為改進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質量提供制度性、技術性的參考,從而引導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向著更加科學規范、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將學校、教學、教師和學生在第二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評價結果,融入學校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教育管理與教學質量提升、教師職業發展與薪酬分配、學生素質測評與評先薦優等工作機制中,發揮其目標性、導向性、激勵性作用,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螺旋式上升。
綜上所述,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落地實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其綜合性強、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組織推進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校方著眼全局,從頂層設計上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有效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并在學校現有的、可調整的范圍內做到與第一課堂教學工作深度融合,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袁大偉.江蘇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建設路徑研究[J].學園,2019(13).
[2]胡瑞霞.“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建設現狀及其實施路徑探析[J].科技視界,2021(11).
[3]程靜.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現狀、困境以及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1).
注:本文系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19LSZ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司陽(1978— ),甘肅榆中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學、思政教育。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