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北京中軸線建筑群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遺產受到特別保護。在當下,隨著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力度持續加大,推動文化理念升級不斷升華,以北京中軸線正陽門箭樓為代表的中軸線建筑群保護與活化利用,成為新時代推動北京市建筑保護優化完善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基于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以北京市中軸線文化遺產正陽門箭樓為研究對象,結合中軸線申遺契機就保護與活化利用進行深入研究。對當前正陽門箭樓保護利用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機遇挑戰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保護利用建議。
一、北京中軸線遺產正陽門箭樓簡介
1.北京中軸線遺產簡介
北京中軸線遺址指的是傳統的以北京城城市中心為主要軸線而依次分布的建筑群。北京中軸線建筑遺址群從北京南邊的永定門出發,沿著正中心的軸線直接通往鐘鼓樓,長度約7.8公里,從南到北橫穿原來的北京皇城。中軸線是原來北京東西皇城的分界線,它奠定了北京市基本的城市布局架構。在原來北京市舊城的中心軸線廣泛分布著正陽門、鐘鼓樓、永定門、故宮等一系列世界文化遺產,共同組成了中軸線文化遺產群。由于北京中軸線建筑群是按照周禮的記載進行對稱式設計的,講究的是封建皇家等級體系和敬天法祖的對稱布局結構,所以它擁有著較為深刻的禮制思想,是我國古代皇家建筑群的重要藝術結晶,同時又是我國古代文化禮儀及國家統治內容的具體展現。這條中軸線建筑群經歷明清兩代逐步建成。特別是明成祖永樂年間,新建故宮之后,逐漸發展完善,經過不斷的布局調整,在封建時代構筑了北京市舊城遺址發展的基本格局,是一種古代建筑規劃與王朝統治思想相互結合的具體代表。①
2.正陽門箭樓的發展歷史
位于北京中軸線文化建筑遺址群中的正陽門,俗稱前門樓子、大前門,位于北京中軸線建筑群中的天安門廣場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側。正陽門總體結構由城樓、箭樓、甕城三個主體組成,是一種防御性城樓系統。正陽門城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正陽門目前也是全國在防御型城門建筑中保存最為宏大、最為完整的單體建筑。②
正陽門建成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其前身稱麗正門。麗正門是元大都的正南門,位置在今長安街稍南。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營建北京城時,將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了近一公里,麗正門遷到了今天正陽門的位置。最初只有城樓,沿稱麗正門。明正統元年(1436)至正統四年(1439),正陽門增修了月城、箭樓、左右閘樓,并改稱麗正門為正陽門。清代,正陽門雖經數次重建修葺,其結構、高度、局部或略有調整,但位置與名稱一直未改,并因其身為內城正門所具有的宅中定位優勢,及巍峨大氣的國門地位,一直領秀京師諸門。明清時期箭樓之門只有皇帝出巡或郊祀時開啟。
在明、清兩代五百年間,正陽門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因此也歷經多次重建和修繕。特別是清朝乾隆年間和道光年間,箭樓因為失火兩次被燒毀。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正陽門箭樓被八國聯軍焚燒。后由袁世凱主持重修,于1906年完工。正陽門本是一個包括城樓、箭樓、甕城(也叫月城)、甕城東西閘樓、月墻及廟宇等的古代建筑群,在朝代更迭和歲月風雨的銷磨中,如今僅存城樓、箭樓兩座主體建筑,為1906年的遺存。
1988年,正陽門城樓和箭樓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相繼對外開放。
從以上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正陽門及其箭樓的發展追溯的歷史時期較長,特別是在清末時期,由于正陽門及其箭樓結構幾次被焚毀,又被重建,所以其形制發生很多變化,但是總體的正陽門結構與箭樓遺址變化不大。
3.正陽門箭樓文化景觀和組成元素
按照北京市歷史文化建筑保護規劃的規劃目標和規劃內容,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的正陽門箭樓文化景觀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他位于整個北京中軸線文化建筑群中,主要由正陽門城樓、箭樓、甕城、女兒墻、馬道等組成。現如今,甕城已經不存在,所以整個正陽門中的箭樓文化景觀是構成整體景觀的核心。正陽門箭樓是一種兼顧城墻裝飾建筑與古代軍事防御系統為一體的建筑模式,是一種磚砌式的鏤空建筑體。箭樓坐落在正陽門城墻之上,其共被抬高12米,總體形狀呈現出下邊較寬上部收窄的走勢。箭樓城臺正中開辟了卷門與整個城門相互呼應,箭樓的五伏門洞設置有千斤閘,它南北寬度不一致,北側寬近12米,南側寬10米左右,一共占地2100平方米。箭樓的建筑形式為鏤空樓體,上下共分四層建筑,樓頂是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瓦裝飾也是綠琉璃脊獸瓦。③在箭樓的南方、東方和西方開設了三面觀望窗口,以便對外防御瞭望、警示應用。箭樓的南面有四層,每一層形成13個孔洞,由于東西各分為四層,每一個孔洞形成四連,所以整個南北向的箭樓共有86個窗口,三面共開箭窗94個。箭樓的東西結構是前邊為鏤空,后邊為鏤空,南北深度為20米,整座箭樓通高是35.37米。可以說,正陽門的箭樓總體上是由鏤窗與前樓后廈結構主體構成,共同構筑了氣勢雄偉的正陽門城樓。
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正陽門箭樓文化景觀的發展變化中華人民共國成立之后,面對正陽門箭樓破敗不堪、隨時有倒塌風險的整體情況,國家不斷對正陽門城樓及箭樓進行了景觀修整。1950年對其進行了初步的加固,1956年國家首次大規模的將北京中軸線建筑群進行整體修繕,其中正陽門箭樓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繕。但這次修繕并不徹底,只是對正陽門箭樓的外觀及建筑四周的磚墻式墻體破損處進行了修補,而對于樓頂的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和琉璃獸的破損,均沒有進行修復。1976年唐山大地震對北京的古建筑群造成了一定影響,其中正陽門箭樓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城樓受到了下沉影響。隨后,北京市對正陽門箭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正陽門箭樓得到了一定的修復。1988年10月28日,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批準對正陽門城樓、箭樓進行全面修繕。1989年12月正陽門箭樓修繕工程竣工。1990年1月21日,箭樓正式對公眾開放。2020年,按照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保護規劃和整個中軸線建筑群的管理規劃,為打造北京市中軸線建筑群旅游景觀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市文物局對正陽門箭樓進行大規模修繕,這次對正陽門城樓、城墻座基等都進行了修復。磚墻式結構重新進行了填補和更換,對樓頂的灰桶、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進行了更換。城門內部的拱門等木質結構建筑用料也重新替換修葺。經過此次整修之后,正陽門箭樓重新煥發出了活力。
二、北京中軸線遺產正陽門箭樓保護利用現狀
1.中軸線遺產整體規劃現狀
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群,總體上按照由南向北的方向排列,以永定門為起點,經正陽門、過天安門,一直穿越故宮,最后到達鐘樓。這條中軸線從外部橫貫北京內城,將整個北京市的市區一分為二,形成了對稱式的布局。在中軸線的建筑遺產上,按照北京市文物局制定的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及保護管理規劃方案,將中軸線建筑群分為緩沖區和遺產區。在核心遺產區內部,各類新建的建筑都在高度、建筑風格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規劃與控制,即新建筑設計的風格要與傳統的建筑群相互協調搭配,在文化歷史內涵和環境協調上要呈現出歷史風貌和文化風格的繼承性。
一是按照中軸線文化遺產建筑群的規劃,地安門外埠地區以傳統的居住和商業街區為主要古建筑街區形式,圍繞著大運河、通惠河,以鐘鼓樓為高點,對周圍的四合院和老式建筑胡同進行重點保護,開發該片區的城市功能,將歷史街區保護與居民生活日常有機結合,形成在保護中應用,在應用中開發的新的規劃策略。
二是對皇城區域內的中軸線遺產建筑進行的保護規劃主要是在長安街片區,以天安門為中心,北至平安大街,南至天安門。這一片是整個中軸線遺址保護的核心。在遺址保護中,規劃中對這一區域的保護采取的是核心保護策略。對區域內部不協調的建筑群進行拆除。對高于9米以上的建筑進行降層,以協調整個故宮與周邊建筑的空間形態和層次感。④
三是對天安門到正陽門地區的東交民巷建筑群,正陽門箭樓為保護的重點區域。在這一區域內進行的規劃主要是強化城市空間立體層次,減少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的沖突,完善天安門廣場及其周邊建筑的對稱中心性,加強正陽門周圍建筑的搭配。對不合適的景觀建筑進行調整拆除,確保天安門至正陽門周邊的世界文化遺產能與整體的核心功能區內部的皇城建筑群達到平衡、對稱與協調。
四是對正陽門外至珠市口地區的建筑群,主要包括東西柵欄、琉璃廠等建筑進行詳細規劃。對這一區域的規劃是打通城市天際線,實現與正陽門、永定門的中心線連接,對歷史街區進行修繕保護,形成商業開發與居民居住綜合利用的片區。通過空間改造,以襯托中軸線的視野,推動正陽門成為區域街區的標志建筑,恢復中軸線區域兩邊的胡同、四合院等傳統風貌建筑。
五是從珠市口到永定門區,包含天壇、先農壇等歷史遺產,是皇家祭祀地區。由于天壇內部有大量的違規建筑,如醫院、辦公樓、體育館等,所以對他們的規劃是在這一片區范圍內嚴控新的建筑用地建設,逐步拆除、騰挪原來天壇內部的辦公樓、體育館、醫院等,保證天壇、先農壇整體風貌的協調性,打開永定門北側的中軸線景觀視野。⑤
六是緩沖區則是天壇、先農壇外圍區域。對這一區域的控制主要是作為外圍街區規劃控制,通過對建筑進行控高,對內部建筑設施進行風格統一協調建設,構筑城市景觀帶和建筑帶,對整個區域內的建筑色彩進行青灰色搭配,屋頂采取坡屋頂的形式,從而推動緩沖區的建筑規劃控制與核心區的建筑規劃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承接性。
2.正陽門箭樓保護利用現狀
正陽門箭樓在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群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是緊鄰天安門廣場與中軸線遺產建筑群核心區相對應的節點之一。因此,北京文物部門對正陽門箭樓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和利用。
一是1989年伴隨著正陽門大修,北京市文物保護部門和規劃部門對正陽門箭樓也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對正陽門箭樓殘存的磚砌式結構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箭樓的五伏五券拱券式斗拱進行了重新修葺和更換,對樓頂灰筒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進行了全部的更換,基本上完成了對正陽門箭樓的第一次全方位現代化修繕。2005年至2020年,北京市文物局再次組織對正陽門及箭樓本身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修繕。修繕主要對箭樓掉落式閘門以及兩個對開的鐵葉大門進行全面的除銹修繕處理。對正陽門凌花隔扇門窗和朱紅色的磚墻也都進行了油漆修補和損壞更換。經過本次修繕之后,正陽門箭樓面貌煥然一新,總體上保持了較為安全穩健的磚砌式防御碉堡閣樓形制。
二是利用正陽門箭樓原狀陳列展示及北京中軸線申遺契機,多次與文化機構、企業開展跨界合作,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展現地區文化風貌,打造申遺IP形象,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2021年12月29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和騰訊聯合發起的“數字中軸,點亮文明——北京中軸線申遺‘數字中軸’啟動儀式”,在北京正陽門箭樓成功舉辦。
總體來看,正陽門箭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經過兩次大修,對箭樓的整體保護和修繕較為及時和全面,并且文物部門和多部門進行聯動合作,合作開發正陽門箭樓的文物利用價值,使正陽門箭樓不斷在保護和利用中持續向前發展。
三、正陽門箭樓保護利用所面臨的問題
1.中軸線遺產點整體保護規劃需完善加強
當前對于正陽門箭樓的開發和利用,之前只是針對正陽門箭樓建筑本身,沒有將正陽門箭樓建筑、文化特色與周邊建筑進行一體化設計、一體化規劃,沒有以要素組團的形式對正陽門箭樓及其周邊的建筑進行協調搭配。當前正陽門箭樓四周仍以現代居住住房為主要功能區,而且圍繞前門大街東西兩側的商業區與地標性建筑正陽門箭樓相結合整體來看并不協調,使得正陽門箭樓的保護利用相對單一化、單調化和孤立化,無法達到與周邊建筑融為一體、相互升華的功能。
2.箭樓保護缺乏相應的保護機制
在保護管理機構的主體上,正陽門箭樓仍然存在著保護機構過多,保護機構過雜,九龍治水的現象頻發。目前,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規劃局、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北京市園林局等單位以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在正陽門箭樓的文化保護、修復和利用上發表過觀點,給出過政策。但是,由于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往往一些政策難以搭配決策,甚至出現沖突,這就使得正陽門箭樓的保護規劃出現了嚴重的不統一性。從而使正陽門箭樓在開發利用、全面保護和大膽創新方面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3.箭樓保護部分歷史信息缺失
目前階段,由于正陽門箭樓周圍的甕城及其他建筑已經完全缺失,目前也不具備復原條件。與歷史相比,當前階段的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只是整體建筑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對整個正陽門的歷史建筑信息缺失與建設缺位,使得正陽門箭樓的保護和歷史追溯缺少必要的信息佐證。雖然大量的文字資料記錄了正陽門箭樓百年的發展歷程和多次的修繕過程,但是沒有實物的建筑佐證和詳細的信息展示,就無法使正陽門箭樓立體化的古代建筑氣質得以建立,就無法充分的挖掘正陽門箭樓歷史發展中的背景信息和歷史文化脈絡中的箭樓風貌,也就無法使箭樓的保護有歷史依據和精神追尋。
4.箭樓保護文化活性不足
一是在正陽門箭樓的保護中,由于經過大規模修繕之后,其基本的保護基礎得以確立,所以在現有的保護基礎上,怎樣做好下一步箭樓的保護工作目前仍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二是箭樓在保護過程中,其文化屬性體現不足,更多的是對箭樓這一建筑體進行的保護,而沒有將箭樓的文化內涵,建筑結構特色和建筑發展歷史有機結合,詳細展示出來,也沒有構筑全面化的模型展示與歷史文化特色民俗展示,從而使許多參觀者在參觀箭樓時只是單純的、無目的的進行觀看,而無法對箭樓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當代的體現,進行深刻的感知,也未能建立起對這座偉大的建筑的欽佩與自豪。
四、正陽門箭樓保護利用對策
1.推動構建中軸線遺產保護利用理念
為進一步推動正陽門箭樓的保護和應用,一方面,需要全面協調的構筑全要素、全領域的箭樓保護工程,要為正陽門箭樓的利用作好鋪墊,特別是要明白保護先行,利用同步,在確保正陽門箭樓保護得當的情況下,要持續轉化思想觀念,切實有效的提高正陽門箭樓利用能力,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由上級支持資源進行保護向自己創造資源進行自我保護轉型。二是要確保正陽門箭樓保護利用的真實性、完整性。要確保在發展中看待正陽門箭樓的保護和利用,將正陽門箭樓的保護利用與正陽門箭樓周邊建筑特色統一規劃,統一協調。
2.協調推進箭樓保護利用加大對箭樓外觀、風貌的保護
一是全面檢驗當前階段正陽門箭樓的總體健康狀況,利用現代雷達探測儀器、3D掃描儀器和建筑全息影像設備等,建立起正陽門箭樓3D建筑結構影像,通過對不同位置上的損壞部件歸檔登記,從而建立起箭樓外觀損傷和內部結構損傷數據庫。二是在建立數據庫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已經破損的建筑結構進行全面的修復和處理,廣泛地使用現代技術與古代建筑特色技術相結合,實現兩者技術的兼容性,避免兩者之間在進行箭樓修復時產生排異反應。
3.強化箭樓保護機制建設
一是要明確保護管理主體。當前階段,為全面應對正陽門箭樓整體保護過程中涉及管理機構過多這一問題,應當盡可能的協調上級機關對正陽門箭樓及其他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群,形成一個統一的保護管理機構。二是制定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監測制度、法規、規范等。例如,仍是以北京中軸線遺產建筑群為保護主體,構筑《北京市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產建筑群保護利用管理條例》,以立法的形式對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群,如正陽門箭樓等建筑,進行目標明確,系統規范,保護措施完整,保護機制順暢的法律規范,從而對正陽門箭樓的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有效的提高以正陽門箭樓為代表的北京市中軸線世界文化歷史遺產建筑群的保護效率和保護權威。
4.補足中軸線遺產箭樓保護歷史信息
一是將正陽門箭樓的保護與正陽門箭樓遺址周邊的歷史建筑保護進行統一,在規劃保護方式、設定保護區域、推動保護政策一體化方面形成有機循環的整體,讓箭樓的保護與箭樓周邊歷史文化街區,例如,四合院的保護形成同頻共振的措施,有助于全面強化箭樓在整個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保護性恢復和整個遺產保護的搭配協調。二是對正陽門箭樓內部增加歷史信息解讀裝置。例如,可以使用現代互聯網流行的3D全息影像或3D影視動畫,以及VR設備,將正陽門箭樓古代建造過程、歷史修復過程,不同朝代的發展變化及形狀變化,統一納入到互聯網影視設備中,讓參觀者能夠帶上這些設備,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強化箭樓歷史保護信息的思想烙印。
總而言之,以北京中軸線為核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群,是北京市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典范,而在這其中,正陽門箭樓的保護、開發和應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只有樹立正確的保護應用理念,全面協調對正陽門箭樓的保護措施,完善箭樓保護機制,系統補足箭樓的保護歷史信息,實施箭樓,保護傳統文化體系建設,推動箭樓的保護開發利用能力,才能全面系統化的使正陽門箭樓的保護得以真正實施,開發利用得以全面推廣,切實有效的提高箭樓的生命力。
注釋:
①李翅,候碩《基于線性旅游空間模式的北京傳統中軸線空間活力塑造》,《國際城市規劃》2014年第4期。
②奚雪松,張宇芳《美國文化景觀遺產的認定方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國際城市規劃》2014年第2期。
③李衛偉《北京中軸線及兩側建筑分布特色探析》,《北京規劃建設》2012年第2期。
④張妙弟《北京中軸線的四個定位》,《北京規劃建設》2012年第2期。
⑤趙慧寧、趙軍《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⑥趙榮《論文化景觀的辨識及其研究》,《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12月.第7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