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越舟 張志新
近年來,我與團隊在咨詢業務中服務過許多創業企業,它們已經完成從0 到1 的發展階段,但業務上卻出現了長期低速增長或徘徊不前的現象,無法再創造業務的第二次飛躍。這些企業陷入各種各樣的經營困境,具體表現為業務增長失速、利潤無法保障、現金流萎縮、贏利性增長無法持續……
這一系列現象背后的本質問題是什么?如何才能讓這些企業重新實現業務的跨越式增長?
企業過去的成功往往源于核心競爭力的支撐,因此對許多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是最關鍵的。但現實情況是,許多企業雖然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卻無法找到持續性、贏利性與中高速增長的未來之路,總是會遭遇周期性的增長困境。這是為什么?企業又如何才能找到持續性增長的大方向?
戰略生態營銷模式可簡稱為SEM(Strategy Ecology Marketing)模式,這一模式至少有兩層含義:在宏觀上,企業的戰略方向與定位,必須基于對自身所在產業生態演變趨勢的深度思考,必須基于對本身產業痛點的深入研究,戰略與生態需要融合;在微觀上,企業的營銷模式與策略,必須基于所在行業生態內客戶需求、痛點進行深度分析與聚焦,與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形成明顯的差異,營銷與生態需要融合。
綜上所述,戰略生態營銷模式就是企業的戰略、生態與營銷的三位一體,三者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統,如圖1 所示:

圖1 戰略生態營銷模式(SEM)結構圖
圖1 中的大三角代表戰略三角,包括戰略意圖、戰略規劃與戰略定力,小三角代表營銷三角,包括營銷模式、營銷組織與營銷策略,中間的圓代表產業生態的范疇,但實際上產業生態的范疇是變化的、不確定的與不可預測的,詳見圖2。

圖2 戰略生態營銷演變圖
圖2 表現了生態圈的可變性,中間的生態圈可擴張為大生態圈,也可縮小為小生態圈,大生態圈指的是外部世界的變化,體現為產業鏈下游消費端與產業鏈上游技術端的演進,圖中用虛線表示,小生態圈則是指細分生態的范疇。
以上模型說明,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基礎科目與基本功,已走過創業期的企業必須善于研究外部產業生態的變化趨勢,善于尋找產業生態中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深度研究客戶的表象痛點與潛在痛點,深度研究產業價值鏈相關利益方的痛點,通過與利益伙伴建立有節奏、有結構的梯度關系,持續賦能客戶與產業鏈伙伴,最終幫助客戶與伙伴實現商業成功,從而建立利益共同體,在產業鏈中形成結構化的競爭勢能,與產業鏈相關方持續發展為命運共同體,這就是戰略生態營銷的最終指向。
戰略生態營銷的主要特征有:業務在線化、數據共享化、平臺化資源、智能化網絡(詳見銷售與市場雜志社《營銷的力量》一書中《生態營銷:戰略營銷的時代圖景》一文)。
3.3.4 河套灌區農業資源綜合承載力逐漸提升 隨著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土地的產出能力逐漸提高,河套灌區糧食總產量可供養的人口總數不斷提高,即河套灌區土地資源承載力逐漸提高,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由2010年的0.301下降到2016年的0.233。河套灌區水資源承載力指數近7年一直維持在0.93以上。主要受土地承載力提高的影響,2010—2016年河套灌區農業資源綜合承載力呈提高趨勢,2016年綜合承載力指數為0.673,比 2010 年下降了 0.02(圖7)。
到目前為止,戰略生態營銷模式的構建有兩條路徑:一是經驗升華模式,自下而上,在實踐中長期探索,然后總結升華,代表企業是華為;二是頂層設計模式,在理念指導下,自上而下,有計劃有意識地構建,代表企業是小米。這兩家企業代表了戰略生態營銷的兩極。如果說華為已成為中國科技力量崛起的象征,那么小米已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力量的象征,以華為為代表的企業充分體現了2B(面向企業)業務的技術高濃度、專業理性與體系厚重,是凝聚歲月積淀的穩重之極,而以小米為代表的企業則充分體現了2C(面向消費者)業務的文化高濃度、青春感性與激情創新,是開啟時代之窗的動感之極。華為與小米的路徑與風格迥異,又相互滲透,兩者相輔相成,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戰略生態營銷的整體圖景。
2022年3月28日,華為披露的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共實現營收6368 億元,同比下滑28.6%,但凈利潤同比增長75.9%,現金流同比增長69.4%,其中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分別實現營收2815億元、1024 億元、2434 億元。
數據顯示華為的整體經營依然穩健,但也能看出美國打壓華為的慣性巨大,華為業績已連續兩年下滑,內部承受了巨大壓力。但是華為在新年致辭中,仍用了“前行不輟,未來可期”8 個字,來描述自己的未來,充滿著英雄主義的樂觀情懷,華為這種超乎尋常的淡定與自信源于何方?
在華為的第一個10年,銷售業績一路狂奔,從1億元增長到100 億元,這讓它有了足夠的底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時的華為意識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從營銷、產品、渠道、質量等單項指標上轉為“組織與機制體系”,于是華為建立了端到端的流程化組織體系與創新型的激勵機制體系。這兩大體系的構建讓華為從100 億元增長到1000 多億元的規模,創造了第二個10年的輝煌。
彼時的華為已到達行業領軍位置,而它敏銳地意識到時代大潮的來臨,于是不失時機地完成了自身戰略升級,對內實施“深淘灘,低作堰”的商業模式,節制自己對利潤的貪欲,對外建立“開放、合作、共贏”的戰略生態營銷意識,對產業生態圈中各利益相關方主動賦能,建立友誼、優勢互補、共榮共生。

華為明確自身的戰略定位是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的19.5 萬名員工遍及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 多億人口提供服務,致力把數字數據帶給每個人、每個家庭與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與供應商、合作伙伴、產業組織、開源社區、標準組織、大學、研究機構等構建共贏的生態圈,這是華為戰略生態營銷的“統一戰線”布局,也是華為對全球生態伙伴貢獻價值的底氣,更是華為在遇到美國國家級打壓之下的自信基因。
近兩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大幅降低,面對2020年8月后的芯片斷供,華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果斷放棄中低端市場,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高端機型上,保持一定的更新迭代能力;二是在2020年出售榮耀品牌,獲得500 億美元的現金流,以退為進;三是做好最壞的打算,復刻華為。2021年11月,有消息稱華為有意將自己的技術授權給中國郵電器材集團等公司,移花接木,這一系列且戰且退的市場策略源于華為的戰略生態營銷思考,依托的是中國市場生態的大后方。
2019年,華為啟動麒麟芯片,鴻蒙操作系統也作為備胎轉正;同年,因谷歌禁用GMS(谷歌移動服務),華為馬上召集數百名工程師,研發自己的技術生態系統HMS(華為移動服務);2020年,華為從全球招聘2000 多名工程師,研發更實用的HMS Core,在軟件生態上提前布局,及時跟進;2021年,是鴻蒙系統正式成為華為底牌的第一年,到12月底搭載鴻蒙的設備已達2 億部,創造了中國國產操作系統的最高紀錄。這一系列且退且戰的技術策略,同樣源于華為戰略生態營銷的布局,依托的是自身積淀的技術生態的大后方。
互聯網已發展到下半場,產業互聯網的相關技術在成熟之中,5G+云計算+AI 的行業應用必須基于行業的數字化場景,為了快速做透一個行業,華為借鑒谷歌的“軍團模式”,在2021年11月成立煤礦、智慧公路、智能海關和港口、智能光伏、數據中心能源五大軍團;在2022年3月又成立電力數字化、政務一網通、機場與軌道、互動媒體、運動健康、顯示新核、園區、廣域網絡、數據中心底座與數字站點共十大軍團。
軍團是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的同步創新,旨在尋找持續增長的機會,通過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彎道超車。同時,這也是持續激活華為組織奮斗的一種方式。華為深耕行業數字化的關鍵是從場景入手,基于對政府、金融、交通、能源以及制造等10 多個行業企業業務的需求洞察,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場景化解決方案,華為至今已打造出100 多個場景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提升了綜合經濟效益。聚焦客戶痛點,直插場景,撬動與喚醒龐大的市場。
面向全球,華為廣泛聚合與團結產業生態伙伴,包括銷售代理、解決方案、服務與運營、人才聯盟、投融資、行業組織等六類伙伴,持續圍繞伙伴贏利、政策簡化、伙伴能力提升、數字化工具和裝備打造、健康生態構建五個方面,加大對伙伴的投入,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行業數字化生態環境。
截至2022年年初,華為企業市場合作伙伴數量超過3 萬家,其中銷售伙伴超過2 萬家,解決方案伙伴超過1800 家,服務與運營伙伴超過6200 家,人才聯盟伙伴超過2000 家。正是產業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使得華為企業類創新產品和場景化解決方案快速深耕到各行各業。
2022年3月22日,小米集團公布年度業績,2021年總收入達3283 億元,同比增長33.5%,凈利潤達220 億元,同比增長69.5%,其中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達1.9 億臺,同比增長30.0%,境外市場收入1636億元,同比增長33.7%,占總收入的49.8%,小米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850 億元,同比增長26.1%。
上述數據說明小米的整體業績呈現出穩健性增長的大好形勢,小米第11年的成績單是優異的。是什么原因促使小米一路高歌?與華為相比,其戰略生態營銷的路徑又有什么不同?
與華為生態的歷史自覺不同,小米生態的布局似乎源于其頂層設計。早在2013年,雷軍基于自身多年的投資經驗,以及對小米活塞耳機突然放量的直覺,開始布局小米生態鏈。現在看來,這一抉擇具有極高的戰略位勢與時代意義,這是超越一般核心競爭力的跨越式戰略思維,它營造的是一種多層梯度結構的生態優勢。
事實證明,這種生態布局具有巨大的競爭勢能,它在短期內可能顯得和風細雨,但時機成熟后會呈現出碾壓級的力量,圍繞核心用戶與核心產品的縱橫捭闔所形成的生態,其隱性價值將大大超過顯性價值。
小米8年投資500 家生態鏈公司,其中近30 家成功上市,多家排隊IPO(首次公開募股),充分體現出竹林生態的產業力量。面對蘋果營造多年的生態優勢,2020年雷軍提出,將“手機+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戰略升級為“手機×AIoT”戰略,并將此戰略確定為小米未來10年的方向。從加號到乘號的變化,反映的卻是作為小米AIoT 排頭兵的小米生態鏈部所承擔的責任發生了巨大轉變,乘法代表了手機與AIoT 互為放大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態鏈作為乘數的戰略價值與意義再次凸顯。
小米生態鏈狂奔6年后,到2019年也出現了新問題,竹林中的多家公司為了爭取更多增長機會,開始橫向惡意競爭,忽視爆品、過分壓價、嚴重內卷。
小米基于整體戰略的考慮,對生態鏈公司提出了新規矩,明確重回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清晰三大方向:一是和手機主業相關,二是圍繞全屋智能,三是酷玩類。其中酷玩類或許當下不賺錢,但有整合技術的價值,例如小米機器人鐵蛋就凝聚了小米手機部、生態鏈部、人工智能部等多部門聯合研發的成果,代表了用戶需求的未來趨勢。此后,小米生態鏈的SKU(庫存量單位)從1500 多個砍到了600 多個。另外,小米根據產品質量把公司劃分為A、B、C、D 等不同級別,分類約束與管理,這表明小米生態鏈逐漸從原來的欲擒故縱的散養模式,走向規范有節、收放有度的組織化與體系化管理模式。這是小米持續創造生態繁榮需要堅守的底層邏輯。
2021年3月,雷軍宣布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這是小米未來10年的全新戰略布局,這一重大戰略的自信源于何方?是源于市場趨勢與忠實粉絲的數量、質量?還是源于對未來汽車復合技術的透視?還是源于時代企業家的基因與使命?
當前似乎還不得而知。小米手機有相匹配的生態鏈,那小米汽車會不會也有相匹配的生態鏈?
“怎么打造以車為中心的生態鏈?”雷軍給生態鏈提了一個新問題,而相關生態鏈企業則是聞風而動。對于中國大量中小企業來說,幫小米造車,或許未必不是下一個機會點。
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屈恒說:“在未來3—5年,生態鏈銷售額將突破千億元。”該目標一旦達到,小米AIoT 將成為在網設備超7 億、月活家庭超1 億的平臺。坐擁如此龐大的家庭基數,可能才是雷軍推出汽車的最大底氣吧。這也是只有生態才能形成的碾壓級力量,這種生態所形成的巨大競爭勢能是任何一條產業鏈,甚至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都難以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