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連松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交通運輸規劃研究院,天津 300308)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都市圈的逐漸形成、居民出行空間尺度的擴張和時效性的提高,中心城區與周邊組團快速通達的需求愈發旺盛,因此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和周邊城鎮組團的市域(郊)鐵路應運而生,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1-2]。各地對市域(郊)鐵路的建設和運營進行了積極探索[3-5],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存在市域(郊)鐵路功能定位及需求不明晰,公交化運營、一體化服務水平不足等問題。如何厘清市域(郊)鐵路的功能定位和運營需求,提升其運輸、票務、車站等各環節的服務質量,使其與都市圈發展相適應,是市域(郊)鐵路現階段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尋求發展對策,以實現其高質量發展。
市域(郊)鐵路是空間和功能并重的系統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2020年12月印發的國辦函[2020]116號《關于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的意見》[6]指出“市域(郊)鐵路是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和周邊城鎮組團,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服務的軌道交通系統”。在空間層面,其服務于都市圈尺度,銜接都市圈中心城區和周邊城鎮組團;在功能層面,其主要解決目前城市發展中職住分離帶來的通勤需求。因此,空間上的都市圈尺度和功能上的通勤化也是市域(郊)鐵路的2個核心特征。
都市圈中心城區和外圍組團在就業機會、薪資水平、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都市圈內通勤、通學需求的產生,也就造就了市域(郊)鐵路的上述2個核心特征。這2個特征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從單一城市擴張向都市圈共同發展變革的要求,也是職住分離向都市圈尺度派生的產物。以廣州都市圈為例,其交互客流規模約為232萬人/日,其中廣州與佛山之間更是超過了140萬人/日,廣佛線的進站客流存在明顯的通勤特征,早高峰時段為7 : 00—8 : 00,早高峰大客流特征較為明顯。此外,還需要明確認識到,我國城鎮化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短期內還有部分市域(郊)鐵路線路仍以服務旅游及商務客流為主,處于發展有需求、客流有潛力的階段;但隨著都市圈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通勤需求會逐漸釋放。因此,對于城市管理者和線路運營商而言,應當提前布局,優化服務,進一步發揮線路潛力,以適應城市發展。
基于上述市域(郊)鐵路功能特征分析,可將其運營需求歸納為公交化運營和一體化服務2方面,如圖1所示。

圖1 市域(郊)鐵路運營需求
1.2.1 公交化運營需求
市域(郊)鐵路主要服務于都市圈外圍居住組團與中心城區商業、辦公等核心區的交流,對時效性和便捷性的要求更高,相較于傳統鐵路,公交化是其顯著特征。公交化運營的最大特點是乘客無需配合時刻表計劃出行,到站后可以隨到隨走。對于運輸全過程而言,公交化運營可以分為公交化票務服務、公交化車站服務、公交化列車服務3個層次。
(1)公交化票務服務。即實現非計劃售票,乘客到站購票,不限車次、坐席乘車。
(2)公交化車站服務。即出入口與城市布局高度結合,實現多向、多出入口快速進出站,乘客可站臺候車。
(3)公交化列車服務。即提供高密度行車服務、多車門快速上下車服務,以及智能在車服務,方便乘客隨到隨走及獲取出行信息。
1.2.2 一體化服務需求
市域(郊)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的銜接關系可以分為穿城式和放射式2種[7]。由于現代都市圈中心城區發展已經較為完善,新建市域(郊)鐵路穿越中心城區的代價較大,且部分城市因未預留條件實施困難,因此建設放射式線路可操作性更強,更受青睞,目前已成為我國各大城市市域(郊)鐵路的主要布局形式。市域(郊)鐵路一般銜接中心城區邊緣的城市軌道交通車站或綜合交通樞紐,乘客需要換乘甚至多次換乘才能到達目的地。從乘客出行全過程的角度出發,為實現乘車時效性和便捷性的目標,市域(郊)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有一體化服務的需求,具體包括以下3方面的內容。
(1)一體化票務服務。即實現一票通達,乘客出行僅需購買一張車票,實現付費區換乘。
(2)一體化車站服務。即縮短換乘距離;統一車站標識及服務標準;不同制式線路安檢互信,避免重復安檢。
(3)一體化運輸服務。即在運輸組織方面,為服務于需要快速通達市中心的客流,盡可能在有需求的線路上開行跨線列車,合理選擇停站方案,節省出行時間,提高線路競爭力和乘客出行幸福感。
“十三五”期間,我國開始重視市域(郊)鐵路的發展,2017年—2020年,政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市域(郊)鐵路發展。但由于各地方對市域(郊)鐵路的定義、功能等理解不一致,因此以前建設的具有市域(郊)鐵路功能的線路并未統一稱作市域(郊)鐵路[8-9]?!蛾P于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的意見》[6]指出:“對符合市域(郊)鐵路功能定位和技術標準相關要求的市域快軌、市域快線、市域鐵路等,統籌納入市域(郊)鐵路規劃管理”。
下面將從市域(郊)鐵路的主要技術標準、運輸組織、票務、車站服務4個方面對北京市郊鐵路S2線、北京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圖2)、上海金山鐵路、廣清城際鐵路4條我國已運營、運營特點不同且具有代表性的市域(郊)鐵路典型線路進行對比,以分析我國市域(郊)鐵路的發展、運營現狀和特點,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已運營典型市域(郊)鐵路現狀對比

圖2 北京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列車
通過對我國市域(郊)鐵路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可知,在我國市域(郊)鐵路的發展實踐中,各運營單位均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乘客需求出發,借鑒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化運營的經驗,以票務為突破口,以運輸服務和車站服務為重點,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創新。
(1)采用多元化票制,方便乘客出行。相較傳統鐵路“提前候車、核對車次、檢票上車、對號入座”的模式,已運營的市域(郊)鐵路線路多采用多元化票制,實現了非計劃售票,乘客刷卡或掃碼進站,不限定車次、坐席乘車。例如,在北京市域(郊)鐵路線路中,S2線采用市政公交票卡體系,無需實名驗證,乘客到達車站后可直接刷卡乘坐最近班次列車,車上不對號,隨到隨走;城市副中心線采用國鐵和市政公交2套票卡體系,需實名制驗證,但乘客依然可以不限車次、坐席乘車。
(2)降低票價,誘增出行客流。各地已運營的市域(郊)鐵路線路多采用優惠票價,使乘客享受乘車優惠。例如,北京和上海均采用與城市軌道交通一致的票價,廣清城際鐵路雖采用城際鐵路票價,但有一定的折扣。
(3)采 用較為靈活的運輸組織模式。各線路根據沿線站點的客流情況,采用多樣化的運營組織模式,滿足乘客不同的出行需求,并在節假日通過增開列車的形式服務乘客增長的出行需求。
(4)探索由地方主導運營的新模式。例如,廣清城際鐵路被交由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探索了將鐵路運營權下放、由地方主導運營的模式,以實現市域(郊)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銜接。
對照前文所述都市圈發展過程中市域(郊)鐵路公交化運營和一體化服務的需求可知,目前我國市域(郊)鐵路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1)列車開行頻次較低、公交化水平不足。目前,我國市域(郊)鐵路線路列車開行頻次通常較低,全日開行對數不超過50對,相較于TB 10624-2020《市域(郊)鐵路設計規范》[10]中要求的行車間隔(即“新建市域(郊)鐵路初期高峰時段不宜大于10 min,平峰時段不宜大于15 min”“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域(郊)列車高峰時段不宜大于15 min,平峰時段不宜大于30 min”)還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部分線路受城市功能布局的影響,客流還在培育階段,運力需求相對較?。黄涠?,受線路技術標準限制,目前C2信號系統僅支持單司機折返作業方式,不具備自動折返功能[11],只能實現15~20 min的折返間隔,影響了市域(郊)鐵路高密度行車。
(2)一票通達存在欠缺,一體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在票務管理方面,雖然目前市域(郊)鐵路已實現通過刷公交卡或二維碼的方式不限車次、坐席乘車,但在是否實名驗證上與城市軌道交通不統一,在安檢標準上與城市軌道交通不互信,未能實現一票通達[12],導致乘客換乘城市軌道交通時需要多次過閘機從非付費區換乘。若一票通達不能實現,則會降低市域(郊)鐵路快速進入中心城區的時效性,打擊乘客選擇其作為通勤出行方式的積極性。
(3)車站設計、管理偏向國鐵模式,站城融合程度不高。目前,市域(郊)鐵路車站仍多按國鐵模式設計及管理,出入口較少且與周邊商業的結合度不高,與城市軌道交通的換乘距離長,進出站多為單向分流,乘客站廳候車。這種模式與站城融合、乘客快進快出的理念不符,拉長了乘客出行總時間,對客流增長產生了不良影響。例如,上海金山鐵路引入上海南站,既未到達市中心,也未與地鐵4號線連接,近60%的乘客需要出站換乘,平均換乘時間為35~40 min,嚴重影響了乘客出行。
日本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系統由JR普速鐵路和私鐵2部分組成[13],總體上呈現“雙環線+放射線”的線網格局,其在多年運營實踐中,以運輸組織靈活、互聯互通水平高、乘車體驗好而著稱,能夠較好地服務于城市中心與外圍組團的通勤需求,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鑒?,F將主要經驗總結如下。
(1)大量開行跨線直通運營列車。東京都市圈中的JR普速鐵路、私鐵、地鐵之間大量開行跨線直通運營列車。其13條地鐵線路中有10條與JR普速鐵路或私鐵之間開行了跨線列車[14],實現互聯互通,乘客無需換乘即可往返于郊區與市中心之間,這為乘客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東京都市圈范圍內已實現從任意一點出發步行10 min即有軌道交通車站,乘客可在1 h內通達東京都市圈任意地點。
(2)列車開行頻次高,保證乘客隨到隨走。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線路通常每日運營19~21 h,全日共開行列車200多對,其中,高峰小時至少開行列車14對,平均發車間隔為4.3 min,平峰小時至少開行5對,平均發車間隔為12 min。密集的發車基本可以保證乘客隨到隨走。
(3)靈活開行多種列車,滿足乘客不同的出行需求。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開行了多種列車[15],以滿足乘客的個性化出行需求。例如,淺草線與京成押上線、京成本線、北總線及京急本線4條線路開行跨線運營列車,包括普通、特快、特急、急行、機場特快5種類型。
(4)推行一票制,方便乘客換乘。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線路中,同一運營主體運營的線路之間大都可以實現付費區換乘;不同運營主體運營的線路之間雖以非付費區換乘為主,但乘客可通過聯乘券等方式實現一票通達,并且換乘時無需進行重復安檢,十分便捷,如圖3所示。

圖3 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可用的各種通票
(5)車站設置多個出入口,實現站城融合。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車站設置的出入口數量較多,且與周邊的商業、企業、居民區結合緊密。以東京站為例,東京站設有多達30余個出入口,出入口與周邊設施一體化程度較高,所有出入口均設有檢票口,且無需安檢和實名驗證,乘客可從任一出入口進出站,從而極大地方便了乘客出行;站中僅在新干線列車的乘車區內設有供30 人使用的小候車室,其他類型線路均不設置候車室,乘客可直接進入站臺,隨到隨走;站外進行綜合物業開發,且與出租車、長途汽車及社會車輛停車場等交通接駁設施銜接緊密。
結合我國市域(郊)鐵路的發展情況,借鑒日本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的成功經驗,提出我國市域(郊)鐵路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如下。
應在規劃層面將市域(郊)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統籌考慮,力爭實現其互聯互通,保證市域(郊)鐵路直達中心城區的時效性。在規劃時需做好通道預留和換乘預留,互聯互通線路的技術標準應兼容,避免使市域(郊)鐵路變成路網中的孤島,帶來后期改造的困難。
此外,應統籌確定市域(郊)鐵路信號制式、車輛選型、限界等主要技術標準;對于采用C2信號系統的線路,應增加自動折返功能,結合客流特征在部分車站預留越行條件。
票務是影響乘客出行體驗的重要環節。市域(郊)鐵路應在實現不限車次、坐席乘車的前提下,在票制和清分方式上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融合,為乘客提供一體化服務。
(1)票制。應借鑒成功經驗,在與國鐵有互聯互通運輸需求的市域(郊)鐵路線路上設置國鐵12306購票和公交化多元支付2種票務體系,其中公交多元支付票務體系應與城市軌道交通互認,避免乘客二次購票。此外,應實現付費區換乘,其包括以下2方面內容:其一,推進城市軌道交通二維碼和票卡的實名制,引入人臉識別等先進支付手段;其二,確立一致的安檢標準,實現安檢互信,并通過合理布局,創造封閉式換乘條件,保證安檢效果。
(2)清分方式。由于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一票通達通常涉及兩家或多家運營主體,其票價存在差異,加之二者未來成網運行后將存在多點換乘的情況,因此如何精準確定乘客路徑是合理計費和合理清分的重點。本文提出以劃分“出行域”為手段進行清分的方法,即將都市圈以市域(郊)鐵路的接軌站為節點,劃分成“地鐵域”和“城際域”,域間設置標記閘機,乘客換乘時需在付費區通過一次標記閘機,以精準標記乘客路徑;按照“域內模糊清分,域間精準清分”的原則,實現合理計費和合理清分。
運輸服務是整個出行服務的主體。優化運輸服務的關鍵是著力提升公交化服務水平。
(1)增加列車開行頻次,實現隨到隨走。在運力安排上,應增加全日開行列車對數,針對目前客流量較小的情況,可以優先在高峰時期利用小編組列車實現公交化運營,在平峰時期可采用長編組列車固定時刻運營的行車組織模式,減少運力損失;在運輸管理上,可采用雙司機折返作業的方式縮短列車折返間隔,有條件的線路可進行自動折返的設施設備改造。
(2)優化停站方案,保證運輸服務的時效性和可行性。應結合客流特征,優化停站方案,在保證運輸服務時效性的同時,盡可能避免乘客錯乘、誤乘的情況發生。
應優化市域(郊)鐵路沿線城市功能布局,推動城市資源要素向車站集聚,縮短乘客在站時間。在設置車站出入口時,應結合商業、居民區、周邊城市軌道交通規劃,改造或增設出入口;結合周邊建筑,設置聯通型出入口;實現出入口雙向進出站,票務及安檢設備均按照雙向混流布置。此外,應在站臺增設屏蔽門,推進站臺候車模式的實施,方便乘客隨到隨走;而且,應統一車站尤其是換乘車站的標識指引和乘車信息指引,使乘客看得清、找得到。
結合都市圈的發展需求,本文首先從市域(郊)鐵路的功能定位出發,闡述市域(郊)鐵路對于公交化運營和一體化服務的需求;然后,從技術標準、運輸、票務、車站服務等方面分析我國市域(郊)鐵路發展現狀,梳理發展過程中的創新點和存在的問題;最后通過借鑒日本東京都市圈市域鐵路的成功經驗,提出我國市域(郊)鐵路高質量發展的四大對策:以規劃為引領,避免孤島效應;以票務為突破口,實現一票通達;以運輸為重點,優化列車服務;以站城融合為帶動,改善候車體驗等。期待為我國市(郊)鐵路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