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雨曦
近日,短視頻平臺上有關“青貯小麥”的視頻集中出現,引發廣泛關注。視頻里,有農民提前收割青麥,稱是用作飼料,一畝地可賣1500元。往年,小麥成熟晾干后,一畝地平均只能賣到1300元??此苹奶频氖虑楸澈?,有何隱情和隱憂?
“每畝能賺1500元,賣青小麥比賣成熟小麥都賺錢”“農民自己種的地,怎么賺錢多怎么賣”……
華北地區的小麥即將進入收獲時節,但近日,個別地方毀麥開工、農民“割青麥用作飼料”等情況,引起了廣泛關注。據網絡流傳消息,一些農民將青小麥收割,以1500元/畝的高價賣給飼料企業。往年,小麥成熟晾干后,一畝地平均賣到1300元。付出勞動更多的農產品反而價格更低?賣青麥比賣小麥更劃算?
對此類現象,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看似荒唐的事情背后,有何隱情和隱憂?站在糧食安全高度,如何平衡與農民增收間的關系與矛盾?
個別地方小面積發生
青貯小麥,指在小麥未成熟時,連同青秸稈一起收割用作飼料的小麥。在豬牛羊的養殖飼料中,除了玉米、豆粕外,一些農民也將小麥、燕麥等的籽粒和秸稈作為補充飼料進行添加。
5月10日下午,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緊急召集99位崗站專家,專門就近期網上傳播流傳快、社會負面影響大的“割青麥用作飼料”問題進行了咨詢和座談交流。
據專家分析,“青麥飼用”現象確實存在,但僅為個別地方且小面積發生。該現象存在多個原因,其一是個別種植戶在國家禁止糧食作物種植的污染農田(如重金屬嚴重超標)進行小麥生產后遭到管理部門鏟除,私自向養殖戶或青貯廠家銷售。
其二是因去年秋季雨澇災害導致玉米等青貯原料短缺,加之國際國內玉米等飼料價格猛增,個別青貯企業急于求購原料,轉向小麥替代。
其三是因為極端天氣(如低溫凍害)、栽培管理不當(除草劑危害、極晚播)等造成小麥減產嚴重,麥田籽粒收獲效益極低。一些農民為彌補損失,選擇將青小麥當青貯飼料賣出。
“等級不高,產量又低的那些小麥,只能用作飼料?!币幻麌鴥却笮湍翀鲐撠熑吮硎荆a量不高可能導致小麥等級降低,國家小麥分級中三等以下的小麥被用作飼料。
不排除一些農機公司的炒作行為
“高產田按照每畝1000斤的收獲量,平均1.3元/斤的小麥收購價計算,成熟小麥一畝地成交價可以達到1300元,這還不算后期維護、收割成本和倒伏風險。”一位農業人士算了這樣一筆賬。在他看來,網上流傳的青小麥1500元/畝的收儲價格,似乎是一筆只賺不賠的買賣。但事實上,據調查了解,這一收儲價格在市場上是極為少見甚至匪夷所思的。
河南省的一位農業農村部門人士表示,青小麥每畝地產青貯小麥1噸多,而同樣的一畝地,青貯玉米的產量達到3噸以上,青貯玉米的地頭收購價平均也僅在1000元/畝左右。而且,青貯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營養價值遠低于青貯玉米。在他看來,1500元/畝的青小麥收購價格存疑。
對此,行業內部人士普遍表示,這很有可能是部分農機公司的炒作行為。
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小麥生產經歷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蟲等多個關口,經過多方努力,目前小麥長勢良好,豐收的好形勢實屬不易。請珍惜農民朋友200多天的勞動成果,中國人的飯碗大家一起端。
必須保證小麥等主糧長期安全
如今,小麥減產已經成為全球性話題。
今年3月,南亞高溫導致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印度面臨小麥產量下降危機。5月13日,印度政府發布小麥出口臨時禁令。之后,國際糧價再次上漲。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小麥主產國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氣候災害侵襲,都將出現小麥產量的不同程度下降。另外,作為全球第六大小麥出口國的烏克蘭,今年的小麥產量可能只有2100萬噸左右,比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下降約23%。
由于多種因素影響,以及全球能源和化肥價格上漲,3月以來全球小麥價格躍升了20%。
在這樣的全球大背景下,保證國內小麥等主糧長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專家普遍認為,抓好小麥生產,奪取夏糧豐收,不僅對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和應對風險挑戰意義極其重大,還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國家“口糧絕對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農業領域專家建議,農業全產業鏈的安全問題必須提上日程。糧食安全絕不僅在于種植環節,種業、化肥農藥、農機,甚至養殖端,各種擾動性因素都影響著糧食安全大局。因此,建立農業全產業鏈自主可控體系是保衛糧食安全的重要前提。
此外,專家還認為,需要合情合理依法區別對待“青麥飼用”現象。一是要嚴查重金屬污染超標農田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對種植者要加大處罰力度;二是積極引導和鼓勵種植農戶將因災減產損失較重的麥田進行科學青貯;三是鑒于國家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政治任務,對于“青麥飼用”小麥種植者,建議取消其耕地種糧等農業綜合補貼資金。
(《財經國家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