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不愿起床、吃飯靠哄……人們很難將這些與之前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的陽光男孩聯系在一起。“自免腦”是由于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而導致的一類腦部損害,為何會出現這種自己“打”自己的情況?
沉默寡言、不愿起床、吃飯靠哄……人們很難將這些與之前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的陽光男孩聯系在一起。
“咋辦啊,快急死了!”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奕琪面前,來自浙江沿海某鎮的的劉女士滿臉憂愁,連聲說如此發展下去,孩子的前途就要毀了。
陽光小伙突然性情大變
劉女士的兒子小向今年20多歲,平時開朗隨和,工作積極認真,待人接物也很有分寸。
“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一段時間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越來越陌生了。”劉女士詳細地講述兒子的變化。
一開始,小向說自己失眠嚴重,整夜整夜睡不著,情緒也比較低落,接著就變得懶散、“愛撒嬌”、不愿意上班、不愿起床。與此同時,他變得不愛說話,不愿與外界交流,甚至連吃飯也淡漠,得好言相勸、不斷催促。
小向一開始被認為是精神心理方面出了問題,在當地醫院精神科就診。醫生根據癥狀考慮抑郁癥,但服用各種抗焦慮抑郁、改善睡眠藥物后,癥狀改善并不明顯。近兩周小向病情明顯加重,身體不自主抖動,整天躺在床上……看到平時乖巧的孩子變成這樣,劉女士整日唉聲嘆氣,偷偷抹淚。
經引薦,劉女士陪著兒子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王奕琪憑經驗判斷患者不是簡單的精神心理問題,馬上將他收住入院,并安排了相關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血清和腦脊液都存在一種叫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受體)抗體。隱藏在小向體內深處的疾病終于露出真面目:自身免疫性腦炎。
接下來,醫生采取丙種球蛋白靜注等治療方案。治療1周左右,小向完全恢復正常,情緒平穩,交流順暢,一個陽光開朗的小伙子又回來了。
以為只是普通感冒
無獨有偶,近日30多歲的毛女士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在排除新冠肺炎感染的可能性后,她還暗自慶幸可能只是普通感冒,過幾天就好了。但幾天后,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她還出現了排尿困難的情況。
由于病情始終未見好轉,毛女士體溫一度高至40℃,家人決定將她送至浙大附屬第一醫院救治。
“她剛入院時體溫有39℃,人顯得很煩躁,有些胡言亂語,定向能力也出現障礙,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浙大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徐凱進說。
根據患者病史、體征,醫生首先考慮病毒性感染。隨后,檢查結果排除了結核、病毒性感染以及其他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此時,醫生將目光聚焦到了“自免腦”上。徐凱進解釋,在腦炎診治過程中,“自免腦”本就是需要鑒別排除的,不過由于非常罕見,很容易被忽視。
診斷明確后,對癥治療3天,毛女士頭痛癥狀就顯著好轉,精神情況也基本恢復正常。經過兩次復查后,毛女士各項指標全部顯示正常。
免疫系統“敵我不分”
“自免腦”是由于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而導致的一類腦部損害,會引起認知、行為、精神等異常或彌漫性腦損傷。簡單來說,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統“敵我不分”,將自身腦組織誤認為外來抗原,發起攻擊。
為何會出現這種自己“打”自己的情況?徐凱進表示,目前“自免腦”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一般來說,疲勞、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是誘發疾病的因素。好在通過治療,“自免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愈。
專家表示,“自免腦”沒有非常典型的臨床表現,常表現為認知障礙、意識水平下降、癲癇、短期記憶減退、言語障礙、運動障礙等。在急性發病初期還會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所以常常會被當成其他疾病進行治療,比如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精神病等。
雖然“自免腦”總體發病率低,較為罕見,但如果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盡快對癥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錢江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