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為聯蔣抗日、共赴國難,共產黨鄭重聲明:“取消‘工農革命政府’的稱號,紅軍正式更名為‘國民革命軍’。”此外,為了壯大抗日統一戰線隊伍,中央主動將沒收地主土地政策改為減租降息政策。正是共產黨的一再讓步,才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毛澤東十分注重斗爭策略,既善于斗爭,又善于妥協。他根據中國革命形勢和武裝斗爭的具體實際,正確組織發起攻勢的同時,作出有原則的讓步,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把妥協智慧運用得出神入化,使中國革命不斷由勝利走向勝利。
“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發展”
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敵強我弱和工農革命軍面臨的嚴峻形勢,主張放棄攻打大城市,轉戰至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他打了一個比喻:“我們現在只是一顆小石子,是不可能打破國民黨這口大水缸的。只有我們上山了,積蓄力量,把小石子變成大石頭,將來我們才有實力打破那口大水缸。”此后,毛澤東帶領部隊在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在認真總結探索的基礎上,他撰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深刻剖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奪取全國勝利指明了方向。
“以戰略退卻換取戰術主動”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粉碎敵人的“圍剿”,毛澤東結合敵強我弱的現實情況,指出不能犯拼命主義和逃跑主義的錯誤,而要實施誘敵深入的方針。戰略上退卻,戰術上進攻,這是變戰略被動為戰役戰術的主動;敵人進攻,紅軍退卻,變外線為內線,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這是內線中的進攻戰。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以妥協的智慧和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取得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戰略轉移。湘江戰役后,紅軍損失十分慘重。面對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毛澤東始終堅持以戰略退卻來贏取戰術主動,避開敵軍主力,直逼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把蔣介石及其“追剿”紅軍的部隊搞得暈頭轉向,拖得潰不成軍。中央紅軍則跳出了敵軍重重包圍,將其遠遠甩到身后,取得了紅軍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四渡赤水的勝利,是毛澤東巧妙、嫻熟運用斗爭和妥協辯證關系的得意之筆。
“只要蔣介石同意改編紅軍,就是我們的一大勝利”
西安事變爆發后,在共產黨努力調解下,蔣介石接受了聯共抗日條件,國共開啟了第二次談判。在談判中,毛澤東顧全大局,對國民黨作出很大讓步,以實現國共合作、共同抗戰。尤其在紅軍編制上,由原計劃改編為4個軍縮減為4個師共計六七萬人。然而,國民黨仍不滿意,提出無理要求。當談判陷入僵局時,毛澤東要求談判代表團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并深刻指出,只要蔣介石同意改編紅軍,就是我們的一大勝利。于是,共產黨再次讓步,將紅軍縮編為3個師共計4.5萬人,服從國民黨中央的統一指揮。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為聯蔣抗日、共赴國難,共產黨鄭重聲明:“取消‘工農革命政府’的稱號,紅軍正式更名為‘國民革命軍’。”此外,為了壯大抗日統一戰線隊伍,聯合地主階級起來抗日,中央主動將沒收地主土地政策改為減租降息政策。正是共產黨的一再讓步,才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拿一個延安換一個全中國”
1947年3月,胡宗南部隊對陜北發動進攻。在陜北戰場,能夠保護黨中央和延安的軍隊僅有3萬人左右。面對敵人優勢兵力的三面圍攻和狂轟濫炸,毛澤東毅然決定主動撤離,放棄延安。眾人不解,毛澤東解釋道:“如果一個人背著很重的包袱,包袱里裝滿了財寶,可是路上卻不幸遇到攔路搶劫的強盜。面對這種情況,他該如何是好?如果背著沉重的包袱跟強盜打,一定打不贏,那財寶跟命就都沒了。倘若他暫時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的話,就能全力以赴地跟強盜對抗。戰勝強盜后,包袱自然也就保住了。”
他還說:“我們放棄延安只是暫時的,并不損害戰爭勝利大局。今天放棄延安,將來要拿一個延安換全中國。”3月18日,毛澤東率中央撤離延安。第二天,胡宗南的部隊占領延安。
為了拖住敵軍,黨中央率部采用蘑菇戰術,在陜北不斷與敵人周旋,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從而使敵方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這為我黨發起戰略反攻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毛澤東妥協智慧的光輝寫照。
“以革命的兩手反對反革命的兩手”
抗戰勝利后,階級矛盾成為國內主要矛盾。蔣介石迫于國內外強烈呼吁和平的輿論壓力,加之其內戰攤子尚未支好,開始預謀以“和平”方式“統一”中國。他極力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但背地里早已調兵遣將、枕戈待命,戰爭一觸即發。
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發表了《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演講,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本性,提出針鋒相對、寸土必爭,以革命的兩手反對反革命的兩手的戰略方針。
毛澤東“兩手對兩手”的斗爭策略為中國革命往何處去指明了方向。在重慶談判中,中共中央決定既要爭取和平民主,還要準備自衛戰爭,把工作的基點放在“打”上。毛澤東明確指出:“人家打來了,我們就打。不給敢于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按照毛澤東這一思想,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隊在山西上黨地區殲滅來犯之敵。消息傳到重慶,國民黨主動挑起內戰的陰謀就此敗露,這使我黨在談判中占據了主動,成功促成“雙十協定”順利簽訂。“兩手對兩手”的策略讓國民黨的陰謀破產,國民黨的反動政權最終被徹底推翻,體現了毛澤東斗爭和妥協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踐威力。
(水云間薦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