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



在佛教故事中,記載了悉達多太子從誕生至出家,乃至悟道成佛,直至去世(涅槃)的各種事跡。后人不僅使用文字對這些故事予以記載,還通過繪畫、雕塑等形式予以表現和傳播其內容。其中許多內容為小說《西游記》或明或暗的方式予以借鑒。
一、佛陀誕生故事與太子像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名喬達摩·悉達多,屬剎帝利種姓。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是凈飯王,其妻是摩耶夫人。一日,摩耶夫人夢見有一匹六牙白象進入她的身體,隨后有了身孕。按當時習俗,女子要回到娘家去生產。摩耶夫人動身回娘家途中走到藍毗尼園時誕下太子。關于佛陀誕生的故事,各經典所記述的內容不盡相同。
據南北朝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經號189)記載:“夫人見彼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花色香鮮、枝葉分布極為茂盛。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悉達多太子,即佛陀,下文同。)漸漸從右脅出。于時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即便墮蓮花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獅)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于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說是言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幾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于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樂。歌唄贊頌。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
又據隋代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大正藏》經號190)記載:“摩耶夫人從寶車下……然其園中別有一樹名波羅叉…摩耶夫人即舉右手…時菩薩母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攀波羅叉樹枝之時…是時摩耶立地以手執波羅叉樹枝訖已,即生菩薩……菩薩初從右脅出已,正心憶念。時菩薩母,身體安常,不傷不損,無瘡無痛……菩薩生已,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華。行七步已。觀視四方目未曾瞬。口自出言……世間之中我為最勝。我從今日生分已盡。此是菩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余方悉然。初生之時。無人扶持,于四方面各行七步。如來得成于佛道已。得七助道菩提法分。”
據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第六》記載:“箭泉東北行八九十里,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花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華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次東窣堵波(stūpa,即佛塔),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踴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踴出之處。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奔馳,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涌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
綜合這些記載,可見佛陀誕生故事的主要元素有:摩耶夫人立于無憂樹下誕太子;太子從其母右脅出生;出生后的太子向四方各走七步并舉其右手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這一內容被后世演繹為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二(多)龍吐水浴佛等內容。這些元素成為了后世表現佛陀誕生題材的美術作品所主要表現的內容。常見的有三大類題材:右脅出生、太子手指天地、龍吐水浴太子。
1.右脅出生
這類題材主要表現的形式是釋迦太子從摩耶夫人右脅或右袖口中降生出世。如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收藏有一件3世紀的用綠色頁巖雕造的佛陀誕生故事圖(圖1)。又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尊高40.3厘米的北魏太和元年(477)銅鎏金釋迦佛坐像(圖2)。此像結跏趺端坐于雙層臺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袈裟),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在此尊坐像背光陰面的下層右側也有右脅出生這一題材的圖像。
2.太子手指天地
這類題材主要表現的形式是釋迦太子降生后“舉其右手而師子吼”的故事。
據說太子誕生的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歷四月初八。故我國漢傳佛教界以每年四月初八日為“佛誕日”(俗稱“浴佛節”),并于當日舉辦相關紀念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儀式就是“浴佛”:在佛殿上供奉著太子像,四眾弟子順序用小勺盛滿香湯浴灌太子像。因此這類造像的體量通常不大。如首都博物館就收藏有多尊此類太子像,其中有一尊明代銅像高9.5厘米(圖3)。此像是舉左手的。這種現象雖是不符合佛經的記述,但在明代漢傳佛教造像中卻十分普遍,應與當時以左為上為貴的觀念和習俗有關。國內多家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都收藏并展示有此類造像,如河北博物院(圖4)、遼寧省博物館(圖5)、福建博物院等。至清代,仍有此類題材作品。如乾隆帝為紀念六世班禪,在北京西黃寺的西路用漢白玉修建了一座六世班禪衣冠塔一清凈化域塔,塔基一周雕佛陀一生的事跡故事圖。其中西南面是“太子誕生”圖(圖6),其綜合了“樹下產子”與太子“舉其右手而師子吼”兩部分內容,雕刻摩耶夫人右手扶樹產子、悉達多太子右手指天的形象。
3.龍吐水浴佛
此類題材以重慶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內宋代摩崖石雕“九龍浴太子”為代表(圖7)。其重點表現的是太子誕生后的種種吉祥征兆。石雕頂部為平頂(部分毀),頂高6.40、像寬4.50米。崖壁正中高雕一大龍頭,龍口大張,中有清泉流出而灑浴龍口下一兒童像上。此童像即悉達多太子像。太子裸體,面南端坐于金剛臺上,雙手合十,頭頂上現毫光二道,坐像高0.93米。太子像左右側有二天王(半身)各用一手捧金剛臺。左側天王用右手(手部分殘)指地,右側天王用左手指天,暗示太子自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天王像高1.43、寬1.15、厚0.50米。金剛臺前為一半圓形石池,貯接流水。池旁鑿九曲澗,導池水過釋迦浴佛注入南壁前玄極井內。在大龍頭上方,還互相對稱地刻有8個伸出崖面作目瞪口張狀的小龍頭。龍頭周圍攜刻有祥云及山石。逢雨季時龍頭“吐水浴佛”。CEE87A6F-8111-4EA8-8002-8FA8A281F366
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定縣出土北齊時期的白石“思惟菩薩”像底座(圖8),其上雕有佛陀誕生及九龍浴太子的圖像。
二、佛陀修行故事與苦行像
悉達多太子因目睹眾生疾苦于29歲時出家修道,入雪山苦行。據佛經記載:“唯食諸果……絕形深澗,不涉人間,結草為庵,被(披)鹿皮衣”,靜坐思維,不避風雨,堅持不懈達6年之久。其身體也變得極度消瘦,筋骨暴露,但苦行未得正果。太子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之供,進食后恢復體力,并在河水中沐浴,之后坐在菩提樹下,七日悟道。太子苦行的故事題材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題材。?這一題材隨佛教傳入中土,也逐漸深入人心。
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尊高8厘米的明代銅釋迦苦行像(亦稱雪山大士像,圖9),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一尊33厘米高的明代銅漆金釋迦苦行像(圖10),兩像均是右腿結跏趺盤坐,左膝支起,雙手搭于左膝頭,作沉思狀,其表現的都是太子在雪山修行的事跡。
在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收藏有一幅南宋畫家梁楷繪制的絹本設色《釋迦出山圖》(圖11),其縱119、橫52厘米。傳統觀點認為:畫面表現的是悉達多太子在雪山苦修6年之后,面容消瘦而神情堅毅地緩步走出山林之形象。其滿身塵垢、手足僵硬。畫家以凝重稠疊的線條表現纏體的衣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苦行僧的形象。新觀點則認為該圖表現的是“木槍刺腳”的本生故事。
三、釋迦成道像及菩提樹
據佛經故事,悉達多太子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魔王來質問佛陀何以證明其悟道;佛陀以右手觸地,表示唯有大地可證;此時地母神顯半身為其作證,魔王遂退。此類故事也被表現在佛教造像上,如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元代釋迦牟尼佛成道像(圖12),其表現的就是右手結觸地印的釋迦佛成道像。此像底座正面浮雕有地母神(現半身站立者)為佛陀悟道向魔王(弓步姿勢者)作證的故事場景。故事中的菩提樹也被作為佛教圣樹之一而受到崇奉。
四、孔雀明王故事及相關造像
孔雀明王全稱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又稱孔雀佛母、孔雀王母,為菩薩之一。一說其是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的等流身,密教本尊之一。其形象通常是菩薩貌,坐于孔雀背上,并因此而得名。佛教認為其能息除災難,護佑眾生。
據《孔雀明王經》記載:佛陀在世時有一位莎底比丘遭到毒蛇咬螫,不勝其苦。當阿儺向佛陀稟告之后,佛陀于是教導其一個可以消除鬼魅、毒害、惡疾的修持法門。此即《孔雀明王經》的主要內容。
該經傳入我國較早。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羅譯《大孔雀王神咒》。這是傳入華土漢地最早的密教經典之一。到了盛唐時期,不空翻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畫像壇場儀軌》并在皇宮里設孔雀法壇,灑凈作法,祈雨祛災。至此孔雀法的弘傳達到了高潮。晚唐五代佛教遭遇滅佛之難后漸行稀落,該經流入民間傳播。宋代時該經又一次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至明代時仍受尊崇,如河南博物院就藏有一部明代不空譯的三卷本《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目前所見的宋代孔雀明王像多為石雕作品,且多集中在敦煌與重慶地區。存于敦煌者因其所處位置均不便于拍攝而至今未公布相關圖像。從存于重慶地區的諸孔雀明王像來看,既有一面二臂形象,如位于大足北山孔雀明王窟者(圖13,靖康元年即1126年造),又如大足寶頂山者(圖14,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即1174~1252年造)。也有一面四臂形象,如大足石門山石窟者(圖15,南宋紹興年間即1131~1162年造)。
在宋代傳世的畫作中亦有孔雀明王像,如日本京都仁和寺藏有一幅北宋時期(11~12世紀)絹本設色描金孔雀明王像(圖16),⑤其縱167.1、橫102.6厘米。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亦藏有一幅日本平安時代(12世紀)絹本設色的孔雀明王像(圖17),其縱147.9、橫98.9厘米。
《孔雀明王經》及孔雀明王像在明代時仍受尊崇。如被認為是明嘉靖二年(一說萬歷十年)的云南麗江白沙大寶積宮南壁孔雀明王大佛母海會圖壁畫,以及從繪制風格上被判斷為明代作品的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大殿壁畫中孔雀明王佛會圖等。首都博物館藏有一幅呈一面三目六臂形象的明代彩繪水陸畫《孔雀明王像》(圖18)。此像為絹本,縱156、橫77厘米。繪孔雀佛母結跏趺端坐在孔雀所負青蓮花座上,三目六臂。身著天衣。各受持幡、弓、鈴、箭、霜索、杵等法器。其后有飛天、祥云和傘蓋。左右有持罄的大梵天像和持牡丹的吉祥天像。
另外,佛教以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坐騎是孔雀,因此其亦有乘孔雀的坐像形象。如四川樂山大佛右側階梯旁開鑿有一座以阿彌陀佛像為主尊的西方凈土龕,其中主尊阿彌陀佛像的寶座前就雕有一只孔雀。據記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一尊15世紀木雕阿彌陀佛坐像,其形象亦是乘孔雀的佛陀坐像。
金剛寶座式塔通常采用5座小塔共用一個底座的形式,其表現的是佛教密宗五方佛,即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北京西直門外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建于明成化年間,塔基部分分別雕刻獅子、大象、孔雀、馬、大鵬金翅鳥等五佛的坐騎。其中孔雀即象征阿彌陀佛。
注釋:
①【唐】玄奘撰,辯機編,董志翹譯《大唐西域記》,中華書局,2014,第216頁。
②李雯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苦行像》,《收藏家》2016年第8期,第61頁。
③吳斌《臘八節對梁楷〈出山釋迦圖〉》的新想法》【武英書畫2022~01~1013:54】,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h3XmrdofGfXwnmtUMBCUEA.
4張莉《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述略》,《中原文物》2016年第1期。
⑤黃士珊《圖像與靈應:宋代佛教和道教繪畫藝術》,《美成在久》2015年第2期。
(責任編輯:郭彤)CEE87A6F-8111-4EA8-8002-8FA8A281F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