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貴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對于周建民而言,能夠攻克生產加工技術上的難題,從而為軍工生產提供更高的精度,并創造更大的價值,即使付出再多的汗水和心血,也是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
1982 年,周建民正式參加工作,時年19 歲的他以技校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入當時的淮海工業集團惠豐機械廠。作為全校第一名,周建民有一個“特權”,那就是可以優先選擇在哪個車間工作、學習哪個工種。

周建民回憶道:“當年想都沒想就選了工模具車間。因為在那個年代,惠豐廠的技工是十分珍貴且稀少的,全廠當時只有幾個技工,而工模具車間就有一個技工!這個車間工人的技術水平是全廠所有車間里最高的!你想想這個車間有多重要,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這個車間。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在這個車間我能學習到更多,掌握更多。在工模具車間我選擇了當鉗工,雖然鉗工操作難度大,但是可以讓我更好地掌握技術!”
成就源于專注。和別的鉗工不一樣,在一絲不茍地干車間分配的任務時,周建民經常思考:“這些我們每天接觸的零配件,一直都靠人工打磨,我能不能想個辦法借助機器更快更好地生產這些零配件?”
正是這種孜孜以求的鉆研精神,使周建民的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有時技術難點攻不下,他就吃住在車間,變著法子試驗,問題解決了才回家。這么多年,他看過的專業書摞起來有20 多米高……幾多汗水,幾多心血,周建民掌握了過硬的本領,并成功摸索出提高零配件生產效率的辦法。
量具是產品的“先行官”,周建民生產的專用量規,大多用來檢測軍工零件是否符合標準。量規不精準,便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所以量規的精度要求極高,基本上都在微米級。“最高可達頭發絲的1/60,做量具比繡花還要細。”周建民說。
不用任何機器設備,全憑眼看、耳聽和手感,周建民做出的量規,就能達到如此高的精度。要說有什么訣竅,周建民回答:“沒有捷徑,就是多練。”
一套量規的生產,從前期車、銑、刨等粗加工,到熱處理階段,再到后期研磨裝配等精加工,復雜的要花費兩三個月時間,最簡單的也需要一周。“工藝的流程編排特別重要,操作順序稍有差池,做一半就廢了。”周建民說。
與此同時,量規在使用過程中,經常與工件產生摩擦與碰撞,必須要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穩定性。熱處理階段十分關鍵,淬火之后,量規的這些性能才能得到保證。
在周建民的工作室門口,放著一套導彈全形規,用來在導彈總裝完成后,檢測其外形各段同軸度要求是否達標。在1 米的長度內,全形規的各內套偏移量要求為一張A4 紙厚度的1/7,相當于開車跑1000 公里,偏差不能超過1 米。
然而,這套全形規的制作過程卻一波三折:工廠的設備小,無法加工大型量規;外協加工有技術要求,進度也慢。“我們只能硬著頭皮自己干了!”周建民和工友一次次下到零下40 攝氏度的冷庫里,摸索不同錐度、不同壁厚材料的內縮規律,第一次將“冷熱配合法”應用于大型全形規的裝備中,最終研制成功。
這套全形規是周建民創新攻關的一個縮影。工作40 年來,周建民共完成1.5 萬余項專用量規生產制造任務;工藝創新項目1100 余項,累計為公司創造價值3100 余萬元。
厚積薄發,水滴石穿。諸如“第二基準法”“整體研磨法”等相繼破土而出。這些優秀的工作方法被淮海集團命名為“周建民操作法”!“周建民操作法”大幅提高了工人工作效率,為企業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更促進了軍工行業的發展進步。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幾十年來,周建民為山西省十幾所職業技工學校傳授技能及傳播工匠文化1 萬余人次,培養出包括高級技師、工程師、全國技術能手等在內的20 余名高技能徒弟……在周建民的影響下,淮海工業集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顯現出從一個周建民到一群“周建民”的“周建民效應”。
周建民說:“帶徒弟是一個技術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教徒弟能夠促使師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師傅的成功。”多年來,在該集團工會組織開展的師帶徒活動中,周建民總是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憑借特殊的帶徒體系,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職工爭相拜他為師。
在帶徒弟的過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嚴格。他會根據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問題,因人而異,制定出適合其實際的目標,并將自己多年來歸納、總結出的“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生產中的絕技絕活、先進操作法編成手冊發給每一個徒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為公司生產的骨干力量。
在向徒弟傳授技藝的同時,周建民還把講方針政策、講企業現狀、講紅色基因融入其中,讓每一名徒弟堅守初心、技能報國。
在周建民的影響帶動下,淮海工業集團目前已擁有“楊興隆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等10 個技能大師工作室、21 個創新工作室,從國家級到省級、產業級、公司級再到創新工作崗的工作室梯隊已然成型。多年來,各級各類工作室發揮“攻關、傳藝、創新、交流”的作用,破解了生產經營中的大量難題,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已成為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攻堅克難的“主力軍”、技術創新的“催化劑”和培育人才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