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疏

吳天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原醫學專家,我國低氧生理和高原醫學的主要學術帶頭人。
今年87 歲的他,依然工作在一線。50 多年的高原醫學科研中,吳天一數次歷險,但他從未停止腳步。因為常年在高原“騎馬問診”,吳天一被稱為“馬背院士”。
1934 年11 月,吳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個塔吉克族知識分子家庭。他9 歲隨父母去南京讀書。1950 年10 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在南京,吳天一順利通過征兵體檢,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別看我個子小,但體質好。我當時只有一個愿望,參軍報國。”吳天一說。由于文化功底良好,一入伍他便被分配至中國醫科大學進行培養。當6 年的理論培訓結束時,中朝已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簽訂了停戰協議。“但當時部隊還沒撤回,我就強烈要求去前線?!?/p>
1957 年,吳天一與夫人一起,換上志愿軍的服裝,來到位于平壤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12醫院。在那里,因為防治疫情得力,他獲得第一個三等功。
1958 年,經歷了朝鮮戰場洗禮的吳天一跟隨部隊調防到青海,在這里他見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設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軍戰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他呼吸困難,臉色發紫,大量白沫從口鼻中噴涌而出……醫生們兩天兩夜沒合眼,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在朝鮮,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大炮沒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這種怪病,看樣子是挺不過去了!”患者離世前的這句話,刺痛了吳天一的心。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吳天一下定決心:“我要攻克高原病?!边@一決定讓他接下來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
吳天一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和積累高原病的數據和資料,尋找有效應對高原病的辦法。1978年,青海成立了高原心臟病研究所。吳天一從此扎根于此,開始了在青藏高原數十年如一日的臨床觀察和人群調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 米,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但對吳天一來說,這是最天然的實驗室,生活在這里的藏族同胞是最好的調查對象。
環境流行病學研究只有對自然人群的普查率達到95%以上,才能準確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險因素。牧民居住分散,又隨季節游牧遷徙,走幾十公里才能查到一戶是經常的事。不管多遠決不漏查一人,是吳天一的工作原則。餓了他就啃一口凍羊肉,渴了就在牧民家喝一口可口的酥油茶,為了節省時間,晚上就在野外搭帳篷。
這項工作從1979 年開始密集地進行,一直持續到1992 年。在吳天一的日記本里,對高原科研的日子有著生動記錄。
13 年間,吳天一帶著他的團隊走遍青藏高原,治療藏族群眾上萬名,積累研究數據十幾萬份。他掌握了青藏高原適應生理最豐富的資料,也成為藏族群眾心中的好曼巴(藏語:醫生)。
在常年的野外工作中,吳天一曾多次遭遇車禍,身體14 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他左邊四根肋骨、肩胛骨、兩條腿和髕骨都斷了。由于股骨斷裂,他身上至今還帶著鋼板,每次過安檢都會響,常常得跟安檢人員解釋。
長達數年、覆蓋人群數十萬的艱苦走訪,讓吳天一吃盡了苦頭。也正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助力吳天一研究出一套理論,這套理論對我國預防高原心臟病等病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填補了我國高原病癥領域的空白。
為了實驗需要,1991 年,吳天一設計建成了國內第一個高低壓氧艙站,艙體上升可至海拔1.2萬米,下降可到水下30 米。建成之初,艙體內各項指標沒有確定的標準,需要志愿者進艙調試,面對這個危險的步驟,吳天一主動提出要親自進艙?!拔以O計的,肯定我進。”測試中,吳天一耳朵鼓膜前后四次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他的親力親為下,氧艙的實驗為高原醫學研究獲得了珍貴的資料,并且在青藏鐵路的建設中派上了大用場。
2001 年,青藏鐵路破土動工,高海拔作業對施工人員的健康是極大的挑戰。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他主持修建了45個高壓氧艙、38 個低壓艙,建立了三級救援體系,以確保每一位筑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吳天一和醫療團隊的目標是“不死一個人”,他們按照最高標準,制定了縝密周全的醫療救助體系,最終5 年14 萬筑路大軍無一人因高原病死亡,這被國際醫學界稱為“高原醫學的奇跡”。
高原科研的日子艱苦且危險,但從21 歲到青藏高原,吳天一就和這片土地、和這兒的人民融合在一起了。
1980 年,吳天一發表了一篇名為《高原適應的強者》的科普文章,這篇文章恰巧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樓里工作的一名華人雇員看到,這個人就是吳天一的妹妹。吳天一在解放前夕與家人離散,此時已經過去30 多年。年邁的父母盼家人團聚,希望他移居美國,此時又恰巧有美國的大學向吳天一發出邀請。但吳天一說:“我的事業在中國,在青藏高原。”
2010 年4 月14 日,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吳天一得知后,立即請戰到災區。那年他已經75歲,是玉樹地震救援人員中年齡最大的救災專家。在地震現場,吳天一為參與救災的部隊、消防官兵、醫療隊員講解高原病預防知識,協助衛生部制定“玉樹地震高原病防治規范”,在地震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事高原醫學研究的50 多年里,吳天一帶著他的團隊取得了累累碩果: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歷時3 年,完成340萬字高原醫學專著《吳天一高原醫學》……吳天一說:“青藏高原是我科學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醫學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
2021 年,吳天一榮獲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2022 年,獲評“感動中國2021 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