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在“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養老和托育服務事業,讓群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好的養老和托育服務,是我們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2年2月9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司長李宏、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監察專員傅衛、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負責人邱汝介紹《“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記者:《規劃》基本情況是什么?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十四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將加強城鄉社區服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將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列為“十四五”時期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框架,《規劃》從完善服務格局、增強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效能、加快數字化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明確了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等7個方面的主要指標,確定了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等4項行動計劃,以及服務設施補短板工程1個重大工程。
《規劃》提出,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和文體服務有保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村(社區)下沉。重點強化社區養老、托育、助殘服務供給,做好對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關愛照護,推動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其中還提出,引導市場、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托育、養老等服務業態。總的來看,《規劃》體現了“兩個聚焦、兩個堅持”的鮮明特點:
一是聚焦群眾期待。《規劃》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以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困難家庭等為重點,優先發展社區養老、托育等服務,大力發展社區生活性服務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二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緊扣就業優先、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國家重大戰略,統籌城市、農村不同需求,大力提升城市社區就業承載力,著力補齊農村地區社區服務短板,確保管理服務有效覆蓋常住人口。
三是堅持問題導向。《規劃》重點強化應急管理、風險防控、醫療衛生、社會心理服務等方面短板弱項,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四是堅持創新發展。《規劃》注重運用數字技術為社區賦能減負,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作用,推動社區服務向主體多層、功能集聚、模式便利方向發展。
我們相信,《規劃》的出臺實施將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服務的政策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不斷增強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讓社區更有溫度。
記者: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是如何規劃和布局的?
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這就對社區服務的內容覆蓋、服務水平、服務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規劃》積極回應這些需求,圍繞基層治理新任務進行了總體規劃布局,既明確了場地、設施、人員、服務對象和投入這些方面的“硬件”要素,也規劃了社區服務項目、活動、載體、機制等“軟件”設施要求,可以說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
具體體現:第一,在服務內容上,強調為民服務、便民服務、安民服務一體推進。一是強化為民服務的功能,主要是集中在“七有兩保障”上。重點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文體活動有服務等,這里面還包括了14個行動計劃,都是在社區層面群眾能直接享受到的服務。二是強化便民服務功能。主要是社區公共事業服務事項和商業服務事項兩大類,推進水、電、氣等社區公共事業服務事項和各類商業服務事項進社區,鼓勵市場、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托育、養老等服務業態,鼓勵發展社區物業、維修、家政、餐飲、零售、美容美發等生活性服務業在社區發展。三是強化安民服務功能,主要涉及社區平安建設的各項服務。強化社區平安、應急能力建設以及社區心理服務供給。加強村(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點),支持各類專業組織和機構在村(社區)開展心理服務。
第二,在服務方式和主體上,強調構建多方參與格局、創新服務模式。《規劃》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在服務主體上,強調充分調動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等社會力量,引導市場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多方參與格局。
在服務方式上,《規劃》強調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居民互助服務均衡發展。鼓勵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市場主體提供社區服務,發展社區生活性服務業。同時,完善村(居)民互助服務機制,引導村(居)民廣泛參與社區服務,提高互助服務水平。
在服務模式上,《規劃》強調完善服務統籌、即時響應等機制,健全群眾對社區服務的滿意調查評估制度,推廣“好差評”評價激勵制度,促使社區服務更精準地適應群眾需要。
在服務保障上,《規劃》強調經費、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包括在經費保障上,要按規定落實政府經費安排,集體經濟收入的一部分要用于社區服務和建設,確保村(社區)組織有錢為民辦事,有條件為民辦事;鼓勵通過慈善捐贈、設立社區基金會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向城鄉社區治理領域傾斜。
在優惠政策上,《規劃》要落實城鄉社區服務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和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社區服務網點的水、電、氣、熱執行居民生活類價格。
在人才建設上,《規劃》明確實施社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加強教育培訓,鼓勵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到村和社區就業和創業,也鼓勵大學生們到社區見習。
在信息支撐上,《規劃》注重運用數字技術為社區賦能減負,促進社區家庭聯動智慧服務生活圈發展,同時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群的需要,也要保留必要的線下服務,設立無障礙的信息服務。
記者:社區服務設施是發展社區服務的載體,也是長期以來的痛點和難點。請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貫徹落實《規劃》、加強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社區服務設施是城鄉社區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短板。在“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作為一個充滿溫度的民生實事,擺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突出位置,納入縣城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各地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優化功能布局,狠抓政策落地,爭取到2025年,實現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具體來說,在資金支持方面,今年我們把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同時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社區養老骨干網建設。引導各地按照每百戶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社區服務設施。對于建成后的設施,鼓勵采取“以場地換服務”等方式,引入社區社會組織或者企業,開展標準化、連鎖化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提高運營效益,提供多元化服務。
在功能設置方面,老舊社區要盤活存量,一些過時的、不符合百姓需求的功能空間,該整合的整合,該調整的調整,該清理的清理,騰退一些空間,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新建小區要按照“1+N”的思路布局建設,其中,“1”就是一個社區服務綜合體,“N”可以是一個便民超市、一個便民食堂、一個社區養老中心、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個百姓健身房、一個就業創業空間、一個家政服務網點等,具體各地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確定。
在政策落地方面,目前,社區配建服務設施的政策要求實際上已經非常明確。比如,新建居住區要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配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要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體育設施。這些配建要求,不能是口頭說說,各地要納入施工圖紙審查,驗收未達標不得交付使用。
今年我們將適時對各地完成情況進行通報,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倒逼政策落地。
記者:《規劃》描繪了“十四五”時期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藍圖,請問在貫徹落實上有哪些具體安排?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也是各部門工作落實的支撐。做好社區服務工作,需要各部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民政部門是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的牽頭統籌協調部門,下一步我們將在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與有關部門一道,齊心協力,大力推動《規劃》落實落地。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指導各地抓緊出臺《“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形成中央層面和省級層面有機銜接的規劃政策體系,推動各地將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內容。積極引導政府基本建設、財政支出,乃至社會力量在社區層面的投入。
二是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活動。扎實推進實施固本強基、養老服務、未成年關愛、助殘服務等14個子行動計劃,切實加強黨對社區服務的領導,完善社區服務機制,不斷提升社區養老、托幼、就業等服務品質。
三是開展相關試點示范建設。引領推動社區服務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實施社區服務設施化建設試點行動,組織開展智慧社區試點建設,現代社區服務體系試點建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構建社區服務數字化場景。
四是推進城鄉社區法治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目錄及準入制度,全面規范清理村居民委員會出具證明事項,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的時間服務群眾;修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研究制定社區服務條例,社區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及認證辦法,完善村、社區志愿服務,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制度;探索建立養老、托育、家政、物業等領域社會服務信用管理體系,鼓勵制定社區服務標準,研究制定智慧社區建設標準,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和居民隱私保護。
五是做好《規劃》實施監測工作。發揮城鄉社區治理議事協調機制作用,定期組織開展評估,做好跟蹤指導和分析研判等工作。健全完善社區服務群眾滿意度調查制度,拓展調查方式,精準了解群眾對于社區服務的需求、滿意度等情況,為更好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提升社區服務的溫度,提供科學依據。社區事務很多、很繁雜,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作用,激發全社會活力,為此我們還將組織實施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行動計劃,培育發展社區服務類社區社會組織,推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進社區,引導社區志愿服務積極發展,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公益資源聯動開展服務,完善多方參與的社區服務新格局。
記者:《規劃》提出,“十四五”將增強城鄉社區服務供給,補齊服務短板,請問目前存在哪些短板,具體將如何補?補短板的達標標準是什么?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一個社區如果沒有服務的話,這個社區是沒有靈魂的。社區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務,才能溫暖群眾、凝聚人心。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聚焦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增強社區服務供給,補齊城鄉社區服務短板,推動多層次多樣化為民服務下沉社區。具體來說,主要想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做工作。
一是補齊公益性、基礎性社區服務短板。在過去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很多社區僅僅停留在“發通知”“開證明”的服務層面,有的社區配備了一些沙盤模型、LED顯示屏,修了展覽館,但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基本的便民服務卻缺失。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擁軍、文體服務有保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十四五”時期,特別是要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和普惠托育服務,擴大群眾家門口的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
二是發展高品質生活服務。新時代的社區,是面向全齡人口的美好生活共同體,每一個社區居民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視、被滿足。所以,我們要堅持全齡友好理念,以家政進社區為牽引,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健康、文化、體育、維修、助餐、零售、美容美發等社區服務,構建24小時生活鏈和15分鐘生活圈。要做到這一點,很關鍵的就是有一大批從事社區服務的專業化企業,讓每一個細分的領域、每一個生活細節、每一個日常難題都能找到專業的市場主體來承接,形成“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社區產業生態。同時,我們還要推動各地落實好水電等各項優惠政策,有條件的地方也鼓勵他們采取積極地減免租賃費用,讓進社區的企業能夠降低成本、輕裝上陣。
三是關注特殊困難人群的日常需求。從“十四五”開始到2035年,我國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深,空巢、留守、高齡老人以及重度殘疾人,需要我們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我們要聚焦特殊困難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發展社區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在這里我想特別強調一下助餐服務,這是老年人、殘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定要保障好。我們不能夠在最基本的需求沒有保障好之前先去搞“詩和遠方”,不能讓城里老年人在互聯網時代成為“需求孤島”,也不能讓農村老年人八九十歲高齡還要自己劈柴做飯。我們要力爭在未來五年內,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務逐步覆蓋80%以上的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能達到100%。
記者:在當前人口老齡化加速、鼓勵“三孩”政策背景下,養老托幼服務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如何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托育養老等服務業態?
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養老和托育也是社區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養老和托育服務事業,讓群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好的養老和托育服務,是我們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規劃》綱要中明確了20個指標,其中,養老有一個指標,托育有一個指標,所以“十四五”時期“一老一小”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在推動解決“一老一小”問題時,要求各地要拿出“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目前,據我了解,有30個省(區、市)組織制定了“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