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以色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截至2020年全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2.41%,到2035年預計將升至14.6%。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動力,各式助老科技逐漸在當地家庭和養老院普及。《以色列時報》網站報道稱,以色列數字健康領域的初創公司在2021年一季度籌集了7億美元,幾乎相當于2020年全年總額。當地一家非營利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以色列數字健康公司的數量近年來大幅上升,總數近400家。其中涉及養老領域的個人健康工具子行業增長最為突出。分析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包括養老科技在內的數字健康領域將成為以色列的熱門產業。(據2022年1月12日《人民日報》)

日本政府將在2022年度內配備約1萬名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和線上辦理行政手續的“數字推進員”。日本政府原計劃配備3000人左右,現在要增至3倍以上。日本將以手機代理店及公民館為中心配備推進員,為智能手機的基本操作及MyNumber(個人編號)卡等行政服務的使用等提供幫助。力爭到2025年度前使接受過幫助的人數合計達到1000萬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前提出“數字田園都市國家構想”,其中包括避免“數字差距”擴大的理念,目的是通過強化支援體制,避免城市與地方、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差距擴大。(據2021年12月21日央視網)

近年來,隨著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不斷擴大,韓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老年福利機構,有幾類養老服務機構正流行起來。老人托管中心致力于解決老人護理問題,減輕家庭看護壓力;老年綜合福利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空間,豐富日常生活;認知障礙安心中心則注重防范老年人罹患認知障礙疾病,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除了這些福利機構,韓國還有專門提供日間居家護理、短期入住護理等上門服務的機構,以及傳統的養老院、老人療養院等。養老服務機構種類多、分類細,讓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選擇合適的養老服務。(據2022年1月12日《人民日報》)

根據瑞典退休金管理局的數據,瑞典有26.4萬在領取退休金的同時還有工資收入的人,這大概是所有退休人員的16%。從2013年到2019年,62~66歲之間的人同時領取退休金和工資的比例從33%上漲到40%,67~71歲之間的比例從16%增加到23%。根據瑞典退休金管理局的介紹,66歲以后工作的話,工資的稅要低很多。根據瑞典的勞工法,員工有權利工作到68歲,也就是說在68歲以前雇主不能強迫員工退休或者減少工作時間,到2023年,這個年齡會增加到69歲。(據2022年2月7日網易號“北歐模式”)

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數據顯示,德國2021年熟練技術人才缺口從年初到年底猛增一倍多,其中建筑業、養老產業和計算機科學領域崗位空缺最為嚴重。由于符合資質的應聘人員數量不足,德國全國崗位缺口在2021年1月達21.3萬個,到同年12月則倍增至46.5萬個;德國勞動力市場普遍缺乏熟練技術人才,其中建設規劃和監理、信息技術(lT)、老年護理和理療等領域人才匱乏尤為突出。在上述領域,每10個崗位中,8個無法從待業人口中招到合適的人;從崗位空缺數量看,“衛生、社會服務和教育”領域熟練技術人才的缺口最大。(據2022年2月6日新華社)

獨居人口的不斷增加給德國居家養老模式帶來新的挑戰。為此,德國政府和社會不斷探索,出現了老人和年輕學生共居的“家政換房租”、多位老人合租的“互助公寓”等諸多創新方式。其中,“多代屋”計劃已成為德國應對老齡化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該計劃由德國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年事務部于2006年推出,2012年更新二代計劃。目前,全德約有534個“多代屋”,覆蓋所有市鎮。大約2萬名各年齡段的志愿者參與到這一計劃中,成為“多代屋”的中堅力量;德國政府還鼓勵不同地區的“多代屋”根據當地特色和老年人需求,組織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活動。(據2022年1月12日《人民日報》)

近日,希臘總理呼吁該國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并下達最后通牒:尚未接種疫苗的60歲及以上希臘公民必須在1月16日之前開始接種。如果不遵守這項規定,每月他們將被處以“100歐元罰款”。他指出,這項疫苗接種強制令不是一種“懲罰”,而是“為健康付出的代價”。老年人將在希臘醫療體系中享有“優先權”,新的限制措施意味著“保護的動機,對生命的推動”。希臘總理相信這對更多的接種疫苗的人群來說也是一種公平的行為。(據2021年12月1日《環球時報》)

近日,美國匹茲堡大學科研團隊在老年醫學頂級期刊上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對2906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在一些活動(如做家務)中更容易感到疲憊的老年人在2.7年內死亡的概率是不容易感到疲憊的老年人的2.3倍。這項研究對于匹茲堡大學科研團隊來說僅僅只是個開始,他們的最終目標是開發出一種能減少老年人易疲勞性的干預措施,減少衰老過程中常見的身體功能受損,同時也能改變他們的身體感受,進而鼓勵他們去做更多事情。(據2022年1月25日騰訊網)

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近日報道稱,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缺乏互聯網接入或數字設備的后果,但老年人群體遭受的系統性歧視或面對的“數字鴻溝”問題早在疫情出現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巴塞羅那等城市,自疫情開始蔓延以來,市民就只能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或者使用非接觸式信用卡讀卡器買車票;紅十字等實體機構升級了遠程幫助應用程序,用以替代以前掛在老人脖子上的按鈕呼叫器。對于這些改變,很多老人們都無法適應。盡管走向數字化是必要的,但它在關乎生存的健康和經濟方面正將許多人甩在身后。(據2022年1月24日《參考消息》)

2月21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工作任務。《規劃》部署了9方面具體工作任務,包括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踐行積極老齡觀,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增強發展要素支撐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同時設置了公辦養老機構提升行動,推動重大戰略部署落實落地落細。(據2022年2月21日 新華社)

2021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21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健全養老服務培訓機制,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壯大養老護理員、老年社會工作者隊伍,構建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格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會組織發展;鼓勵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引導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進社區、進家庭,提升家庭照護能力;積極培育養老服務行業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增強服務能力,發揮推進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據2022年1月10日中國政府網)

2月9日,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在國新辦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了《“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相關情況。《規劃》聚焦群眾期待,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以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困難家庭等為重點,優先發展社區養老、托育等服務,大力發展社區生活性服務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規劃》同時提出,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強化應急管理、風險防控、醫療衛生、社會心理服務等方面短板弱項,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據2022年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2021年1月1日,民政部發布的《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及8項相關行業標準正式實施。具體包括《養老機構老年人跌倒預防基本規范》《養老機構膳食服務基本規范》《養老機構洗滌服務規范》等3項行業標準,以及《養老機構老年人營養狀況評價和監測服務規范》《養老機構服務禮儀規范》《養老機構崗位設置及人員配備規范》《養老機構接待服務基本規范》《養老機構康復輔助器具基本配置》等5項行業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的正式生效實施,意味著全國所有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將受到這個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保護,而所有的養老機構將受到約束。(據2021年12月30日民政部網站)

1月1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明確,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就是從保障社區老年人、兒童的基本生活出發,配套養老、托幼等基本生活服務設施,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各地應根據兒童、老年人等社區居民的步行能力、基本服務設施的服務能力以及社區綜合管理能力等,合理確定完整居住社區規模,以居民步行5~10分鐘到達幼兒園、老年服務站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為原則,構建15分鐘生活圈,統籌中小學、養老院、社區醫院、運動場館和公園等設施配套。(據2022年1月1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

2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表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25億人、2.28億人、2.82億人,各類參保人數穩定增長。過去一年,圍繞社保全面覆蓋,人社部門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擴面,社會保障網進一步織密扎牢。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法定人員應保盡保,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更加完善;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據2022年2月1日新華社)

2月8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工作要點明確將加強家政、養老、托育等民生緊缺領域人才培養。積極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大力營造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會環境;加快發展老年教育,加快推進國家老年大學籌建工作,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教育培訓,開展“智慧助老”優質工作案例、教育培訓項目及課程資源推介行動;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辦好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據2022年2月8日教育部網站)

2021年12月3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旨在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發展。《規定》明確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應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充分考慮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辦事等需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智能化適老服務,依法開展涉電信網絡詐騙信息的監測、識別和處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薦服務。(據2021年12月3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站)

2021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對外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規定了多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體食品安全特殊保護的條款,如第三條和第七條分別將“專供嬰幼兒的主輔食品”“在中小學校園、托幼機構、養老機構及周邊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銷售”作為加重處罰情節;《解釋》規定,通過“免費體檢”“健康講座”等手段,欺騙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食品牟取暴利的行為,符合詐騙罪規定的,依照詐騙罪定罪處罰。(據2021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

1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印發《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24條特別措施,其中,專門針對養老服務,提出了“優化養老托育市場發展環境”。《意見》制定了養老托育機構在土地供應、物業改造方面的支持措施,適當放寬土地、規劃和最長租賃期限要求,建立既有物業改造和重建綠色通道,支持運營能力強、服務質量高的優秀民營企業利用各類房屋和設施發展養老托育業務,允許國有物業租賃時限延長至10年以上,合理控制租賃收益水平。(據2022年1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