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瑋澤,馬永利,岳涵,李健,王金貴,2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應三級實驗室,天津 300193)
痙攣性斜頸是一種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疾病,病因尚不明確,發病年齡在40~60歲,不同地區的發病率不同,約在5/10萬~9/10萬,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1]。臨床上患者多有頸項部牽拉感,前后左右都有可能產生頭部不自主偏斜,不論是在外觀上以及心理上都給患者造成莫大的困擾,影響生活質量,西醫目前以A型肉毒素注射[2]以及外科手術治療[3]為主要手段,但治療效果與復發率均未達到理想效果,在臨床治療上已成為一大難題,其也是目前國內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之一。在中醫藥方面,對痙攣性斜頸有著各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并起到治愈的作用,因此掌握現今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研究分布特點,具有推進其發展應用的意義。本研究從文獻計量學的視角,采用布拉德福文獻離散率分析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相關文獻,以求相對定量分析,有助于了解現今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研究狀況及臨床應用,并對現存的問題提出建議。
1.1 文獻數據來源 利用“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期刊論文數據庫”,以1990—2020年的文獻為資料來源,以“痙攣性斜頸”為關鍵詞,以“中國知網中醫學、中藥學”“萬方中國醫學”為學科范圍,檢索來源“中國知網所有期刊”“萬方所有期刊”并逐年下載痙攣性斜頸相關文獻后,應用Note Express軟件查重,人工檢閱剔除重復部分。
1.2 研究方法 參照布拉德福文獻離散率分析方法,對痙攣性斜頸的文獻年代、期刊分布狀態、文獻的類型、作者分布情況、文獻來源期刊類別、治療方法類型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4]。
2.1 文獻年代分布 按照上述方法檢索獲取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相關文獻122篇。文獻年代分布及載文量走向趨勢見表1。

表1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文獻年代分布Tab.1 Chronology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
2.2 文獻期刊分布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共122篇,分別刊載在69種不同期刊,載文量4篇(含4篇)以上的期刊有7種,共計39篇,占文獻總量的31.97%。這7種期刊分別是《中國針灸》12篇(9.84%),《針灸臨床雜志》6篇(4.92%),《山東中醫雜志》5篇(4.10%),《江西中醫藥》《光明中醫》《湖南中醫雜志》《上海針灸雜志》均為4篇(3.28%)。另外,載文量3篇的期刊有7種,共計載文21篇,占文獻總量的17.21%;載文量2篇的期刊有7種,共計載文14篇,占文獻總量的11.48%;載文量1篇的期刊有48種,共計載文48篇,占文獻總量的39.34%。見表2。

表2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期刊分布(≥4篇)Tab.2 Literatures magazines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4)
2.3 文獻作者及機構分布 在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中,發表總數為10篇文獻的作者1位,發表總數為3篇文獻的作者4位,發表總數為2篇文獻的作者7位。研究單位主要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吉林省中醫藥研究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等為主要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高頻發文量的作者主要來自北方,以京津地區、東北地區為主,而發文頻數前5位作者,其中4位均來自天津。見表3。

表3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作者及機構分布Tab.3 Literatur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
2.4 文獻類型分布 關于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以驗案報導、經驗體會兩種類型的研究占主導地位,分別為53篇(43.44%),43篇(35.25%);臨床類型研究較少,為18篇(14.75%),文獻研究4篇(3.28%);其他研究4篇(3.28%)。見表4。

表4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類型分布Tab.4 Literature types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研究文獻樣本量均較小,未見樣本量>50例的文獻,樣本量=50例,1篇(5.56%);40例≤樣本量<50例,5篇(27.77%);30例≤樣本量<40例,4篇(22.22%);20例≤樣本量<30例,3篇(16.67%);10例≤樣本量<20例,3篇(16.67%);樣本量<10篇,2篇(11.11%)。見表5。

表5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臨床研究樣本量分級Tab.5 Literature clinical research sample siz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
2.5 文獻來源期刊類型分布 在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期刊文獻來源中,以普通期刊發表占核心主體,共計92篇,占總文獻量的75.41%,發表于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文獻量共計21篇,占總文獻量的17.21%,發表于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期刊的共計9篇,占總文獻量的7.38%,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科學引文索引(SCI)來源期刊及工程索引(EI)來源期刊載文量為0篇。見表6。

表6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來源期刊類型分布Tab.6 Literature source and journal types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
2.6 文獻治療方法研究的分布 去除文獻類型為“文獻研究”及“其他”的文獻,對文獻中中醫藥治療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方法進行分析,得出結果以針刺法出現最多,中藥、推拿按摩次之,剩余歸類為其他療法(包含灸法、小針刀、放血、TDP治療、導引、心理疏導等),在聯合療法方面以針灸結合中藥和針灸結合其他療法較為常見。見表7。

表7 1990—2020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治療方法頻次分析Tab.7 Frequenc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n spastic torticollis from 1990 to 2020
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文獻量呈波動性增長趨勢,但相較其他疾病研究領域文獻數量較少,可預知其在未來幾年的研究既是熱點,也是一研究相對空白的新興領域,目前許多醫務工作者與科研人員開始開展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研究工作,其研究也將越來越專注,尤其是驗案報導以及經驗體會類型研究的增加,意味著中醫藥對該疾病的認識愈加深入。通過發表文獻的期刊分布可知,目前發表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文獻的期刊相對集中,以《中國針灸》《針灸臨床雜志》《山東中醫》《江西中醫藥》《光明中醫》《湖南中醫雜志》《上海針灸雜志》7種期刊為主要代表,是目前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核心載體。從文獻作者和機構分布可知,以天津市、北京市、吉林省、黑龍江省等中國北方地區為主,但是未形成系統性的研究。文獻類型分布統計中以驗案報導與經驗體會類型的相關研究最多,各占總數的43.44%、35.25%,是最主要的研究形式,說明1990—2020年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熱點以個案報導以及名家經驗分享為主。而臨床研究類型文獻量不足且研究樣本量較少,提示臨床研究文獻質量欠缺,目前中醫藥對于痙攣性斜頸的臨床研究仍需加強,需要加大樣本量進行研究。文獻研究方面類型稀少,提示中醫藥研究痙攣性斜頸的整理總結過于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研究,同時可以借鑒現代科學技術,利用多學科的交叉探索,嘗試拓展研究思路。從其文獻來源期刊類型可知,以普通期刊為主,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等期刊較少。目前文獻中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方法以針刺法、中藥、推拿為主,聯合應用治療較少,且現代藥理、解剖研究和綜述類文獻很少,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進一步研究。
中醫藥是中國瑰寶之一,其治病廣泛、療效突出,對于深入研究痙攣性斜頸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目前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研究依舊存在缺陷,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研究。1)加強文獻研究以及臨床研究。一直以來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驗案報導及名家經驗方面,但是不可忽視文獻研究與臨床研究,尤其在文獻研究方面,應重視古代文獻挖掘與綜述總結相結合,并提高臨床研究樣本量觀察,使之共同發展,讓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研究更加豐富。2)加強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現代實驗研究。中醫學不但需要挖掘古代醫家經驗,更需要與時代同步,這是做中醫藥研究的一個難點,應運用現代實驗技術對中醫藥治療痙攣性斜頸的作用部位、作用機制、針刺時間、藥物劑量、針刺深度等多維度進行研究,提供可視化客觀數據,以更好地挖掘中醫藥治療痙攣性斜頸機制指導臨床。3)吸收新興學科知識,從各方面加強研究,利用科學理論、技術,與多學科融合交匯創造思路,拓展中醫藥對痙攣性斜頸的研究思路。4)秉持中醫藥“雜合以治”的觀點,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基礎上,嘗試拓展多種治療方法相結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