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康,李莉,王艷國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推拿科,天津 300250;2.天津市和平區中醫醫院內科,天津 300050)
膝痹屬中醫痹證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部疼痛,或伴酸軟、沉重、腫脹、屈伸不利、骨鳴等[1]。西醫稱之為膝骨關節炎(KOA)、原發性增生性膝關節炎、退行性膝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60歲以上患病率達50%,75歲高達80%,致殘率53%[2]。西醫治療主要是依靠非甾體抗炎藥或關節腔注射透明酸鈉等,嚴重者予手術治療,不僅費用高,而且還存在不良反應,因此中醫藥治療膝痹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中華醫典》為檢索數據庫,對其中關于治療膝痹的處方進行整理,研究其用藥規律,以期為臨床提供思路和方法。
1.1 數據來源 以“膝痹”“膝痛”“膝腫”等作為關鍵詞,通過對第5版《中華醫典》[3]中“方書類-綜合方書”部分的中醫典籍進行檢索,由兩名人員獨立提取文獻中涉及的中藥方劑。
1.2 納入標準 1)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膝痹”的診斷。2)內服方劑,劑型不限。3)方劑組成相同,藥物劑量不同的亦納入。4)引用前人或互相引用的方劑只納入最早1條。5)同方不同名的方劑僅納入1次。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方劑。2)有證候或方名,但無具體藥物組成的方劑。3)外用的中藥方劑。4)重復的方劑。5)以“膝痹”“膝痛”“膝腫”等關鍵詞作為修飾性詞語,實際與膝痹無關之條文。
1.4 中藥名稱規范化 以《中藥學》[4]為標準,將文獻中的中藥藥名進行規范統一,如桂心統一為肉桂,天雄統一為烏頭等。
1.5 數據挖掘方法 將上述數據導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發的“古今醫案云平臺”軟件,對數據進行用藥頻次、中藥屬性、關聯關系及聚類分析[5-7]。
2.1 文獻檢索結果 按上述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后,共納入107首中藥方劑,涉及214味中藥。
2.2 中藥頻次分析結果 對107首治療膝痹的中藥方劑數據進行頻數統計,頻次排序前5位的中藥分別是牛膝、當歸、甘草、羌活、川芎,排名前15位中藥見表1。

表1 膝痹中藥使用頻數表Tab.1 Table of using frequ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knee arthralgia Syndrome 次(%)
2.3 中藥屬性分析
2.3.1 四氣分析 對107首治療膝痹的中藥方劑數據進行中藥四氣統計,其中溫性藥物使用頻數最高,高達343次,其次為平性藥物、微溫性藥物。見圖1。

圖1 中藥四氣使用頻次雷達圖Fig.1 Radar chart of using frequency of four-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3.2 五味分析 對107首治療膝痹的中藥方劑數據進行中藥五味統計,其中辛味藥物使用頻數最高,其次為甘味藥物、苦味藥物、酸味藥物。見圖2。

圖2 中藥五味使用頻次雷達圖Fig.2 Radar chart of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five flavor
2.3.3 歸經分析 對107首治療膝痹的中藥方劑數據進行中藥歸經統計,使用頻數較高的藥物歸經是脾經,其他依次是肝、腎、胃、心經。見圖3。

圖3 中藥歸經使用頻次雷達圖Fig.3 Radar chart of frequency of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eridian tropism
2.4 功效分析 對107首治療膝痹的中藥方劑數據進行中藥功效頻數排名前8位的藥物統計,其中強筋骨藥最多。見表2。

表2 中藥功效頻數表Tab.2 Efficacy frequency tab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次(%)
2.5 關聯規則分析 對107首治療膝痹的中藥方劑數據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同現頻數≥15次、置信度≥0.6、支持度≥0.1,最終得到關聯規則數據18條。舉例說明,當出現防風時,出現牛膝的頻率為75%,且共同出現了21次,公式表示為Confidence=P(A∪B)/P(A)。支持度 0.20 表示“同時涵蓋防風和牛膝的處方”占“本研究所有處方”的比例為20%,公式表達為Support=P(A∪B)。提升度1.87則是“包含防風的處方中同時包含牛膝的比例”與“包含牛膝處方的比例”為1.87,公式表達為Lift(A→B)=P(B|A)/P(B)。提升度代表中藥之間的相關性,提升度>1時,提升度越高表明中藥間正相關性越高[8]。本研究提升度都大于1,表明中藥間呈正相關性,見表3。

表3 膝痹中藥關聯規則分析表Tab.3 Association rules analysis table of knee arthralgia syndrome
2.6 聚類分析 在107首治療膝痹的方劑中,對使用頻數排名前20位的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分4類,第1類:茯苓、肉桂、烏頭、蒼術,第2類:陳皮、枳殼、木香、檳榔,第3類:牛膝、附子、羌活、防風,第4類:當歸、甘草、川芎、熟地黃、杜仲、白術、黃芪、人參。見圖4。

圖4 中藥聚類分析圖Fig.4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痹證最早見于《素問·痹論》中提出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明確闡述了其病因病機。在明清時期其治療理念趨于成熟,不僅確立了從“肝腎論治”,還提出了“痹有瘀血”“久病入絡”等觀點。膝痹以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本,筋脈瘀阻、感受風寒濕邪為標,中醫治療應補肝腎強筋骨、疏經活絡。
本研究頻數統計結果顯示,高頻用藥包括牛膝、當歸、甘草、羌活、川芎、防風、茯苓、附子等,排在首位的牛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等作用,鄒來勇等[9]研究發現牛膝多糖可降低KOA兔骨橋蛋白水平,骨橋蛋白水平越低KOA越輕,由此可知牛膝多糖對兔子KOA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排在第2位的當歸具有活血止痛、補血通經等作用。有研究發現當歸提取物阿魏酸鈉可通過促進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1(TIMP-1)表達、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1(MMP-1)表達以控制動物的KOA進展,還能降低人類軟骨細胞中加速軟骨退變的一氧化氮濃度[10]。排在第3位的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李永忠等[11]研究發現甘草總皂苷能抑制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一氧化氮的分泌,從而抑制造模動物KOA的發展。
通過分析藥物屬性可知,四氣以溫為主,溫通經脈;五味以辛為主,辛味藥能散、能行,主要用于治療表證和氣血瘀滯證,寒濕是導致膝痹的首要因素,濕性黏滯重濁,寒性凝滯收引,容易阻滯氣機,故用辛味藥以散寒、通絡;歸經以脾經、肝經、腎經多見,與中醫“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的理論相吻合,諸多醫家也提出從肝脾腎論治,黃輝文等[12]采用益氣健脾、滋補肝腎法治療KOA,患者膝關節疼痛明顯減低,功能恢復較好。
通過關聯規則分析,提示臨床用藥應注重牛膝、防風、川芎、當歸等藥物的使用,防風-牛膝、川芎-甘草、甘草-當歸、川芎-當歸、防風-羌活為關聯強度較強的前5對組合,藥物組合以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為主。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還能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配伍防風加強祛風濕之效;當歸乃血家圣藥,治療風寒濕痹痛時常配伍防風、羌活、川芎等,即蠲痹湯主要成分,以活血散寒止痛[13]。
通過聚類分析,第1類藥物茯苓、肉桂、烏頭、蒼術都可祛濕邪,茯苓、蒼術健脾,肉桂、烏頭溫經散寒止痛,肉桂又可引火歸源、活血通經。第2類藥物陳皮、枳殼、木香、檳榔均可理氣,痹證久病入絡,氣血阻滯,故用理氣藥以使氣血通暢,痹痛自止[14]。第3類藥物羌活、防風合川芎、甘草等為羌活勝濕湯,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作用;牛膝、附子則為《圣濟總錄》中記載的牛膝附子酒,其用于痹證,主治腰膝酸痛、行走屈伸不利等[15]。第4類藥物當歸、甘草、川芎、熟地黃、杜仲、白術、黃芪、人參為補益肝腎和益氣之品,膝痹以“正氣虧虛、肝腎不足”為本,本虛則外邪侵襲,痹阻經絡,故固護正氣為治病之本。
本研究通過對《中華醫典》中107首治療膝痹方藥的研究,發現膝痹用藥多為辛味、溫性、歸脾肝腎經,提供了從肝脾腎論治膝痹的思路。功效多以強筋骨、補肝腎藥為主,亦可見祛風除濕、逐瘀通經類等藥物,故臨床應辨證施治,在強筋骨、補肝腎的同時要兼顧祛風除濕、逐瘀通經等應用,標本同治,虛實兼顧。本研究與現代診療規范中用藥基本一致,可見挖掘古代醫籍進行數據分析對臨床診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