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沈肖煒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章分析了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點和建設原則,提出了新時期新征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協調發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融合面臨的新任務。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特點;建設原則;建設任務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2080
The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and Task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central tasks of the Party are building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and achieving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o advanc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throug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a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task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n promoting the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ccelera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nabling the socializ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advancing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tasks of construc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下簡稱《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報告特別強調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障人民群眾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新征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要求。
1? ?中國式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點
1.1? ?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總量已達到14億多人,再加上地域等多種因素,群眾文化需求的復雜性前所未有。正如《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應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宏觀層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與人口發展趨勢相匹配。目前,我國人口發展已經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人口的城鎮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速,人口空間的分布格局也在進一步加速轉變,東部和西部出現人口聚集現象,而東北部和中部地區人口則減少明顯[1]。一項對我國GDP超過萬億元的23個城市的人口調查顯示,這些城市集聚了大陸人口的五分之一,呈現出人口增長快、人口素質高、城鎮化加快等共性特點,除深圳外,其余城市均已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而在農村,2021年,我國外出農民工就達17172萬人[3],一些地區出現了由于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失而導致的經濟發展滯后的空心化現象。這些人口發展趨勢和因素是未來幾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宏觀設計上應該考慮的問題,公共文化服務配置需要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微觀層面,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不同人群文化傳統的不同,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導致文化需求也有著很大差異,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和多樣化的特征;十九大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呈現出高品質、個性化、網絡化和國際化的新趨勢,這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在宏觀上適應人口發展趨勢、微觀上能夠精準滿足群眾需求的公益性文化服務系統。
1.2? ? 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應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這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首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是為少數人提供文化服務。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保障全體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全體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在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走向富裕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礎;其次,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自然稟賦存在的差異,建設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健全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然是一個動態的向前發展的過程,必然要經歷從局部到整體、從量變到質變的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的實現過程,而不是搞平均主義,或者不顧各地實際情況盲目“超前”發展,一味追求發展速度,達到相同發展水平。既往的實踐也證明,新世紀以來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歷了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帶動、幫助其他地區發展,最終達到共同繁榮的過程。以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的發展為例,21世紀初,我國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圖書館率先探索和實行總分館制,涌現出一大批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特色模式,服務效益和公眾滿意度的不斷提升,帶動和促進了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的總分館建設。隨著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日趨成熟,2016年,文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基層圖書館的總分館制建設也逐步發展起來。
1.3? ? 與物質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與此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提高群眾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與物質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將文化自信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之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這三種文化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有著百姓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的核心內容。與物質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應體現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公共文化服務的開放包容首先體現在文化服務提供的開放與包容,不僅開放服務,還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匯聚八方之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其次是強調文化服務與社會需求的互動,通過互動吸吶多種文化精華,充實文化服務內容。與物質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是體現科技創新創造的公益文化服務體系。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必然對文化服務的方式和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創造為公共文化服務賦能。從近幾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中可以看出,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創新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中,提升了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使文化資源供合和服務形式更加現代化,與群眾需求更匹配。
1.4? ? 融合生態文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自然歷來是緊密聯系、協調發展的,不同的自然孕育著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多樣性又守護著自然的多樣性,因而生態建設與文化建設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則要求生態建設與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將生態文化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融合生態文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推進本系統的生態環境與生態文化建設,包括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綠色化”、系統內部生態文化的宣傳和培育等。其次是承擔面向大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宣傳、教育、推廣等工作。一是積極進行生態文化作品的創作,如弘揚生態文化的影視作品、歌曲舞蹈、書籍等;二是與環保部門、景區、自然保護區等合作,推進生態文化的全民宣傳與教育;三是充分利用網絡、新興媒體等技術,形成生態文化傳播與服務體系。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開始部署將生態文化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具體工作。如2016年,吉林省文化廳與環保廳聯合出臺《關于推進全省文化系統生態環境質量管理改善提升的指導意見》,要求文化部門將本系統生態環境建設、倡導生態文明文化產品的創作、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納入工作體系,并列為考核評價內容;環保部門會同文化部門,積極推進文化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建設行動,發揮文化系統基層骨干的作用,發展生態文明宣傳志愿者隊伍[4]。
2? ?中國式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原則
2.1? ? 堅持正確導向
堅持正確導向,就是要求公共文化服務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興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把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有機統一起來。舉旗幟,就要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要學懂弄通,貫穿始終;聚民心,就是要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線上線下文化傳播功能,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創新理論送到千家萬戶;興文化,就是要通過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利用現代化技術創新傳播渠道,向群眾傳播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與認識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孕育而成的革命文化以及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生活化,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陣地作用,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全面滋養和培育人的文明素質;利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與學校等教育機構合作打造第二課堂,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育人載體,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創新文化內容與形式,挖掘和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優秀原創文化產品,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和全面的中國。
2.2? ? 堅持人民至上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首先,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是衡量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新時期新征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為了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否健全也應由人民來衡量;其次,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堅持文化發展依靠人民,要讓人民群眾充分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人民群眾參與的規模和程度,直接決定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文化源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不竭動力,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創新精神,讓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得以充分展示,才能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第三,堅持人民至上,還要堅持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文化民生,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人民是文化建設的主人,建設成果理應由人民共享??傊瑘猿秩嗣裰辽?,就是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深耕于人民群眾之中,傾聽民聲,凝聚民意,汲取民智,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人民擁護、人民需要、人民喜愛、人民參與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
2.3? ? 堅持系統推進
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范疇。堅持系統推進,本質就是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是《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堅持”之一。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來說,堅持系統推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為群眾提供更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食糧的同時,還要切實做好新時代的文化安全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公共文化服務,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防范和抵御不良文化的影響,構筑起維護文化安全陣地的防線;二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而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正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豆参幕毡U戏ā返?條明確規定“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為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既要保基本,促均等,又要尊重差異,允許質量梯次提升,鼓勵一些具有區域優勢的地區率先發展,起到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正如《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只有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做到系統推進、全面發展。
3? ?中國式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任務
3.1? ?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協調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協調發展,包括城鄉和區域兩個方面。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協調發展首先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體建設,而一體建設的根本著力點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了《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對“十三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共有31個省(區、市)制定了具體實施標準,333個地市、2846個縣出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5],標志著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同20個部門共同發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明確了目前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范圍以及各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支出責任和牽頭單位,其中涉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的共有7項。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制定出內容無缺項、人群全覆蓋、標準不攀高、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與國家標準充分銜接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具體實施標準是下一階段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的重中之重;實施標準制定之后,強化和監督城鄉尤其是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實施,將是接下來的重要任務。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協同發展機制。協同發展是系統和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在和諧一致和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優勢互補、互相扶持的發展格局。事實上,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協同發展就沒有停止過。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的總分館體制建設實際上就是城鄉公共文化的統籌協調發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社會性文化機構在縣級、市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的帶動與扶持下成為了分館或基層服務點,不僅擴大了圖書館和文化館的服務網絡,這些村級機構本身也得到了發展。再如各地通過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將市區文化場館資源、人才和服務下沉,帶動基層和農村文化服務提升。下一步的任務是如何讓城鄉協同發展機制更完善,各要素配置更合理,進而拓展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所有領域。如一些地方開展的社保卡文旅一卡通服務,通過社??ò旬數匚穆觅Y源和公共文化場館打包,就是要素合理配置后對公共文化服務范圍的進一步拓展。
在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方面,按照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區域均衡協調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推動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發展戰略。一些區域已經在先行先試,如2018年成立的長三角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合作機制[6];2020年12月,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建設人文灣區、休閑灣區,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就聯合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部署了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體建設;二是確保在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地區加快現代化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能夠同步推進。而要想同步推進,首先是發展機會要均等,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地發展,即有條件的地區率先發展,先行先試,通過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最終形成共同發展的格局;三是注重調動激發基層內生動力,通過在基層建立示范和試點機制,打造樣板,帶動更多地區的發展。
3.2? ?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
以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新時期新征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新要求?!抖髨蟾妗分赋?,“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通過數字化手段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并對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作出了總體部署和戰略安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也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按照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部署,未來文化大數據資源都要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要解決的問題主要為:提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能力和公共文化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能力;強化新技術應用,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智慧應用場景,為公共文化服務和管理的智慧化升級做好準備。
資源數字化是服務數字化的基礎。近十年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數字化發展迅速,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電子閱覽室計劃等重大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的推動下,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建成了一大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數字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既有以全民閱讀和全民藝術普及為建設方向的,也有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拓展服務范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來看,因地區經濟差異和不同文化機構建設能力等的影響,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還有諸多問題。一項對2011-2019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建設的調查顯示,資源建設呈現出南方多于北方,承建單位以公共圖書館為主的現象[7],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資源建設在各地的發展并不均衡,參與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公共文化機構也較為單一,這勢必影響數字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另外,由于屬地化管理,我國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除了重大數字文化工程項目由國家統籌外,數字資源的區域化和行業化分割、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形成了“數據孤島”“資源孤島”,不僅影響了數字文化資源的傳播效率和覆蓋范圍,也對公共文化服務和管理的智慧化升級形成阻力。
為解決數字文化資源建設能力和“資源孤島”問題,“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部策劃和啟動了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和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建設主體分別為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主要思路為鼓勵各地按照統一標準和規范,因地制宜建設本地智慧圖書館和公共文化云,最終形成全國智慧圖書館和文化云平臺的互聯互通。其中,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開展了“基礎數字資源項目”和“知識資源細顆粒度建設和標簽標引”項目的建設,分別側重于新建地方特色資源和對已有館藏資源的揭示。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發布《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十四五”建設指南》,對公共文化云建設的各類型資源格式和標準進行了規范,成為各地開展公共文化云項目建設的重要參考依據[8]。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上述這些舉措解決的僅是文化系統內部數字資源和數據的互聯互通,為了讓群眾能夠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系統與其他系統間數字資源和數據的互聯互通也是未來公共文化數字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如公共文化網絡平臺與政務服務平臺、城市民生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公共文化網絡平臺與社會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等??缧袠I系統的互聯互通可為群眾提供“一體化”集成式平臺服務,同時能有效擴大公共文化覆蓋范圍和傳播效率。這就要求公共文化網絡平臺建設要有前瞻性思維,為與其他系統平臺互聯互通做好端口對接、服務嵌入等的技術和其他方面的準備。
此外,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是《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之一。作為城市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的智慧化發展已成必然。首先是服務的智慧化,通過服務數據采集和分析與用戶需求精準對接,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服務;提供服務預約預定;運用人機交互等智能技術提供“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服務等。其次是公共文化機構的智慧化運營,通過對公共文化大數據的采集、分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研判、決策和流程優化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化是建立在公共文化大數據基礎之上,同樣離不開數據和資源的互聯互通,因此,提升數字文化資源建設能力和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能力是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3.3? ?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特征之一,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成為新時期公共文化創新服務模式、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十多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重視,各地立足實際,勇于創新,積極進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實踐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但總體來看,依然存在著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文化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創新進行了專門部署。從這一年開始,國務院、原文化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各部委相繼出臺涉及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政策性文件20余部,為公共文化社會化提供綜合性指導,并強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中發揮的引導作用[9]。南方一些經濟較發達省份意識到僅靠中央政府的綜合性指導政策難以支撐和吸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因而相繼出臺了更具有實操性的地方性制度規范,社會機構的活躍程度和參與積極性明顯提高。而大部分地區由于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價值認識不足,或囿于行政模式止步不前,或機制包袱較重,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不足,社會化進程緩慢,甚至出現了“形式上的社會化”。如公共圖書館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一些圖書館尤其是基層圖書館名義上成立了理事會,但往往流于文件,理事和理事會并沒有在圖書館治理中發揮真正的作用。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共同發布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均將“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作為主要發展目標之一。根據以上兩部文件精神,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促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對接。2017年,上海浦東新區在全國首創浦東新區公共文化產品服務采購大會(簡稱“文采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將供需雙方聚集在一起,實現了公共文化產品供方與需方的無縫對接。浦東文采會不僅對公共文化機構和文化企業開放,也邀請普通民眾入場觀摩展覽展示、文藝演出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0]。此后,浦東文采會每年召開一屆。類似的還有2020年舉辦的成渝文采會、東莞/大灣區文采會等。文采會在國內一些地區的先行先試,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點對點的對接平臺,使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從以往的單向供給轉變為按需定制,能夠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11]??偨Y經驗,彌補不足,舉辦全國或區域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采購大會將是下一階段促進供需精準對接的主要方式?!丁笆奈濉惫参幕阵w系建設規劃》也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采購大會項目”作為規劃的22個項目之一。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從2007年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開始初步探索,到2017年中宣部、原文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進入推進階段至今,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但在改革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以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為例,一項對全國365家市(地)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情況的調查顯示,普遍存在著理事會設立比例偏低、職能定位模糊,政府官員理事過多、主管部門過多介入理事會事務性決策以及信息公開程度低,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12],直接影響了理事會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如何健全制度體系,完善治理環境,真正理順文化主管部門與公共文化機構的關系是下一階段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
三是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管理運營。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滯后、人才隊伍薄弱、文化供給形式單一等問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亟待有更多的力量加入進來。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社會力量舉辦的村級文化中心為1萬多家,鄉鎮文化站(含文化中心)700 家[13],與我國近70萬行政村、4萬多鄉鎮的數量相比,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總量還遠遠不夠。長期以來,基層公共文化的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民營資本和社會團體等非政府力量難以參與進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鼓勵通過服務外包、項目授權、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入符合條件的企業和社會組織進行運行或連鎖運行,來推進縣以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管理運營?;鶎庸参幕O施除文化站、文化中心外,還要關注群眾對農家書屋、鄉村大舞臺、文化廣場等設施的需求。未來,通過社會組織管理和運營實現各方共贏共進,將成為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的常態。
3.4? ?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融合
融合發展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發展,是指在把握各自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促進公共文化機構之間相融合,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旅游相融合,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業、衛生、科普、民政等領域的融合,建立起協同共進的文化發展格局。
首先要實現公共文化機構之間的融合。《“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要“結合實際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發揮各自優勢,通過聯合開展文化活動、展覽品牌建設等措施,形成發展合力”。2002年起,由原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整合了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研究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通過互聯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不同機構資源的融合共享。由于管理體系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雖然有了資源共享的基礎,不同機構間要實現服務和活動的有機融合還需要有統一的協作和協調運行機制,如同資源的共享一樣,需要政府層面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或規劃,跨機構的協作和融合才能持續推進。目前,很多地方將圖書館與文化館、博物館或其他公共文化機構建在同一區域或共用一個建筑主體,有的地區甚至將公共圖書館與書店、高校圖書館放在同一建筑主體(如安徽銅陵),為各類機構空間、資源、服務的融合提供了方便,但管理體系的融合遠比物理空間的融合更能形成發展合力,因此,政府層面的支持和引導更為重要。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的第七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將“與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或其他社會機構的協作情況”作為評估定級標準之一,這也說明公共文化機構間的融合能力已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
其次是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的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意味著跨領域的技術推動、形態滲透、管理變革和市場溢出。一方面,新科技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推動了文化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和智能化,提升了文化裝備的技術水平,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對公共文化服務來說,帶來的是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管理體系的變革和創新;另一方面,文化又會溢出和輻射到科技領域,對科技創新起著先導和引領作用。為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科技部、中宣部會同相關部門從2012年起,分四批共認定了85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旨在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提供相應基礎設施保障,同時使該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能夠發揮先導性和示范性作用。十年來,這些示范基地在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裝備制造、專業內容知識服務、數字出版、媒體融合、文化旅游等方面發揮了較強的示范作用,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產品支撐;公共文化機構積極引入智能化文化裝備和數字化技術,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如果說之前的十年,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的融合是以“科技進文化”為主,未來的十年,隨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熟,各類公益性文化機構應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戰略,科技進文化的同時還要發揮文化對科技的影響力,推動文化與科技更深層次的融合與互動。
事實上,公共文化服務同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均可融合發展,融合范圍廣泛,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如近幾年來文化與旅游融合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遍布景區的圖書館,成為旅游打卡地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覆蓋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旅游線路,助力鄉村振興的文化大禮堂等,無一不是文旅融合為群眾帶來的文化紅利。與教育的融合方面,“雙減”政策出臺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積極與學校合作,推出了面向學校教育的活動。如蘇州博物館設立國內首家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博物館學校,以寓教于樂的方式為小學生講授歷史知識;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聯合研發“博悟博學課程”,為學生提供課后博物服務項目[14]。與工業融合方面,佛山市印發《關于加強產業工人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意見》,探索整合社區、園區、企業優勢資源,通過多元合作共建模式為產業工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15]。與民政工作的融合,天津市濱海新區民政局整合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站)等設施資源,發揮其在社區老年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作用,構筑起社區老年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16]。廣開思路,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必將為公共文化服務擴大覆蓋面,提高綜合服務效能開辟更大的發展空間。
4? ?結語
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自信自強所提供的強大精神動力,離不開文化繁榮昌盛所帶來的思想引領和智力支撐。公共文化服務承擔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為全體人民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馬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爐——中國人口呈現這四大趨勢[EB/OL].[2022-12-12].http://nads.ruc.edu.cn/xzgd/4a9ebf2bb0794dfb8d49834ce7769566.htm.
[2]? 楊晉超.萬億城市人口新版圖——基于“七人普”萬億GDP城市人口發展特征分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21(9):41-44.
[3]?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12-12].http://www.zgxxb.com.cn/pc/attachment/202203/01/b88f487a-0da5-4963-87a3-4b8905fd6a84.pdf.
[4]? 呂俊.吉林:生態文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綠色視野,2016(3):5.
[5]? 王彬.《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出臺[N].中國文化報,2021-04-22(1).
[6]?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成立長三角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合作機制[EB/OL].[2022-12-16].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sh/201810/t20181026_835595.htm.
[7]? 汪全莉,朱文秀.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建設調查及發展對策——基于2011-2019年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建設項目的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9(17):91-97,9.
[8]? 馬思偉.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發布《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十四五”建設指南》[EB/OL].[2022-12-16].https://www.mct.gov.cn/whzx/zsdw/qgggwhfzzx/202203/t20220314_931845.html.
[9]? 范麗莉,單瑞芳,張麗.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研究[J].圖書館,2022(8):34-43.
[10]?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浦東新區舉辦2017公共文產品服務采購大會[EB/OL].[2022-12-15].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sh/201703/t20170316_781770.htm.
[11]? 符湘林.區域性文采會的實踐創新與未來發展[J].中國文化館,2022(1):67-74.
[12]? 高凡,歐陽娟.我國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22):14-23.
[13]? 李龍淵.《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有關社會化發展規定的落實與完善[J].圖書館建設,2021(2):35-41.
[14]? 田卉,高紫晴,房釗輝.以文化澆灌 助“雙減”扎根[EB/OL].[2022-12-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623773995877934&wfr=spider&for=pc.
[15]? 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產業工人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意見[EB/OL].[2022-12-15].http://www.foshan.gov.cn/gzjg/fswenhua/tz/content/post_1730156.html.
[16]? 天津市濱海新區民政局.關于開展老年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通知[EB/OL].[2022-12-15].http://mzj.tjbh.gov.cn/contents/9716/261796.html.
作者簡介:張小燕(1985-),女,江西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資源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沈肖煒(1974-),女,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地方文獻、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