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麗 侯忠男

隨著全球變暖的不斷加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本文借鑒歐美國家碳排放分配權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近8年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益探索,分析了我國碳排放機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碳排放總額頂層設計,實現碳排放總額控制;充分利用金融市場推進碳市場的融資渠道等措施,為我國碳排放權初始配額分配機制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式和方法。
2021年我國碳排放總額接近120億噸,占世界碳排放總量33%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總和。如何通過碳配額總量的合理分配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碳排放總量的合理分配可以推動我國企業由高污染的發展方式向低碳綠色發展方式轉變,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碳配額分配機制的含義及國內外碳配額市場發展現狀
(一)碳配額分配機制的含義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維斯提出了碳排放權的概念主要是用于解決在經濟發展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問題,在1997年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對碳排放權的分配又進行了深化。世界各國對于碳排放權的分配主要有兩種方式:碳排放權的免費分配和碳排放權的有償分配,其中免費分配方式在實際中主要有祖父法分配法和基準法兩種,而有償分配方式主要是通過拍賣法進行的。
(二)國內外碳配額市場發展狀況
世界各國都在碳交易體系的建立上進行努力,歐洲國家自2005年開始進行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探索,在2005年-2007年由于缺乏排放數據,排放總量上限根據估計值設定為20.58億噸,分配幾乎免費,有償拍賣的配額比例僅占5%,而到2021年碳排放上限下降至15.71億噸,有償拍賣的比例上升至57%,并預計到2027年將實現碳配額全部進行拍賣。覆蓋的范圍也由最初的電力、能源密集型企業擴展到現在的航空、航海等領域,建立MSR市場穩定儲備機制,穩定調節碳配額盈余和交易額。
我國碳配額初始分配方法自2013年以來一直采用免費分配方式下的基準線法,只有某些特定行業,如熱電聯產,在實際碳配額的分配過程中,仍然采用的是碳強度法。同時,從2013年開始我國就借鑒歐洲國家在碳配額交易體系的經驗,逐漸建立了北京、上海、湖北等交易所,并于2021年7月16日建立全國碳市場,初始納入發電行業2225家,排放總量超過40億噸。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配額交易市場達成交易總量1.79億噸,總金額達到76億元。
二、碳配額對碳市場金融產品風險和收益的影響
(一)碳配額對碳市場金融產品風險的影響
我國碳配額市場起步較晚,目前各個試點交易所碳配額存在不同質、不能跨區域交易、市場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同時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產業結構存在差異。通過圖,我們可知不同交易所內的碳配額產品的價格存在很大差異,在2022年1月初,北京碳交易所每噸碳配額均價為80元,而福建交易所每噸碳配額均價僅為20元。碳配額價格波動過大,導致以碳配額為基準的金融產品的價格發生劇烈變動,使碳金融產品的投資者存在發生較大損失的可能,可能會造成市場的參與者減少,最終對碳配額金融產品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碳配額對碳市場金融產品收益的影響
碳配額市場對碳金融產品的收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國建立碳配額市場的目標是為了推動企業技術革新和我國低碳綠色經濟的發展。雖然截至2021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累計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達 1.6 萬億,我國含 ESG 主題概念類基金和使用 ESG 投資策略構成投資組合的基金約 270 多只,存續規模約 3000 億元。但企業技術革新和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較長時間,決定碳配額金融產品需要較長的存續時間,在通貨膨脹和機會成本的作用下,會對碳配額金融產品的投資收益產生影響。我國每噸碳配額的價格在2021年8月僅為45.35人民幣,同期歐盟每噸碳配額價格為460元人民幣,以碳配額為基礎的金融產品的價格會較低,導致碳配額金融產品的絕對收益相對較低,同時我國碳配額金融產品起步晚與發展不充分,風險與其他行業相比偏高,使碳配額金融產品單位風險下相對收益較低。
三、我國碳排放分配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碳配額約束導致碳金融市場產品收益和風險波動大
從2013年開始,我國開始運行北京、天津、重慶、湖北等8家碳交易所,其中碳交易品種包括碳配額和CCER,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碳配額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交易,各個碳交易所不能進行聯動導致整個碳交易市場流動性較差,資金也被局限在該地進行流動,資源也很難進行全局調配。當每個碳交易所在其區域內的碳配額需求不存在差異選擇且產品又較少時,如果發生大規模的價格波動,企業和金融機構沒有足夠的產品來規避當前狀態下遇到的風險,那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虧損。同時,我國碳價水平長期處于低位,2022年1月歐盟每噸碳價格為460元人民幣,而同期我國每噸碳價格為45.35元人民幣,差距接近10倍,價低和波動的碳價將導致企業在發行碳債券和進行融資的時候所能籌集到的資本較低,直接提高企業的單位資金融資成本。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產品在對碳市場進行投資時也會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和收益過低的狀況,導致金融企業市場參與度較差。
(二)碳排放初始分配市場的分配制度不完善
碳排放權配額是一種具有稀缺性的特殊產品,受限于我國碳市場配額交易制度起步較晚與規章制度不完善,導致在當前碳配額交易制度下,碳配額一般是由我國特定的政府部門按照一種標準進行碳配額的發放,可能會導致碳配額的需求、供給和價格相互難以形成一種市場傳導機制,也會造成政府主導的碳配額的分配過程可能受到干擾,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碳配額的分配方案。在傳統歷史分配方法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標準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可能使分配結果不公平。同時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2021年CECI5500大卡動力煤指數均價同比上漲81.3%達到1044元/噸,造成2021年A股18家發電企業虧損超過460億,而我國碳配額市場的主體為電力企業,在碳配額拍賣法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
(三)碳配額分配地區不均衡
我國的碳排放配額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占比超60%,碳排放權的額度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等二氧化碳排放比較少的地區,而重工業或者資源較為集中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區碳排放額度較少,在重化工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碳排放權的過少會導致出現較大的碳額缺口,在煤炭價格較高的狀態下,仍然需要較多的資金在碳市場購買碳配額,給電力企業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電力企業投入更多資金在改進生產工藝上,最終影響低碳經濟的發展。
(四)缺乏成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碳排放總額能否精準計算是進行碳排放權配額發放的基礎性工作,然而當前狀態下我國的核算體系不能夠適應我國碳配額市場的發展,并且由于各省之間實際存在的差距和行業之間技術標準的革新等問題,導致統計的標準和碳排放的系數不統一,造成在不同省份和行業之間碳排放統計之間存在差異,嚴重限制了碳排放權配額的公平合理分配,最終影響我國碳配額市場的發展。
(五)碳配額總額頂層設置不完善
碳排放總額頂層規劃關系到碳配額市場是否能夠順利運行,在實際碳配額的總額設定時需要考慮當前經濟、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各個行業發展狀況,需要設置的不同變量過多。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經常導致碳排放總額設定過高,造成碳價格長期處于低位,從長期看,不利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低碳綠色經濟的發展。
四、我國碳配額市場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金融與碳配額市場協同,拓寬碳配額融資渠道
通過允許碳配額在不同區域內的交易和流動,能夠極大的增強碳配額市場的流動性。目前我國不同碳交易所交易的碳配額產品規格不同,導致我國的碳配額在全國范圍內交易仍然有著非常大的困難,市場被嚴重的割裂和交易的資金無法實現在全國范圍內流動。同時我國的碳配額交易僅限制于電力企業,導致碳配額需求和供給方面區別較小,無法推動整個碳配額市場更加活躍。因此,我們要根據各地的碳配額市場發展狀況,創新出一些能夠在全國范圍內交易的碳配額產品,從而推動碳配額能夠在更大區域進行交易,這將極大的推動碳配額市場的流動性和增強其有效性,有利于碳配額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與穩定碳價,同時大力開展EDG風險管理工作,加強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于碳配額為基礎的金融產品的支持,加快我國碳配額體系建設的市場化進程。
(二)增強分配方式可調性,適應市場發展需要
不同的分配方法有其適用的條件和經濟環境,其中祖父法是對企業的歷史數據進行核算,在理論上不會給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祖父法在推行中的阻力較小。基準法能考慮先前排放的數據,又能夠充分考慮新進企業的實際需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但是也需要看到的是基準法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在行業基準的確定上,對政府部門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拍賣法是根據碳排放實際狀況,政府在特定時間舉辦配額的拍賣,通過不同企業的競拍方式獲得碳排放配額的方法,能夠更好的通過碳排放權的拍賣達到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要充分認識到不同的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方法的特點,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分階段和分步驟實施更加符合我國目前碳市場發展狀況,探索更加適合我國碳排放權分配制度,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碳排放市場的發展。
(三)推動區域間碳配額優化,促進整體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的第二產業占比仍然超過50%,存在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預計到2035年,我國重化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在整體經濟總量中的比值將會下降至25%,以服務業為代表的增加值將達到60%,逐步達到世界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水平。碳排放額度是一種稀缺的資源,通過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能夠起到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的作用,我們要通過碳配額和經濟結構的相互作用,縮小區域之間發展的差距。通過碳排放權的初始配額的調整使得資本和不同地區的勞動力流向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向經濟落后地區轉移,最終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完善碳排放核算體系,提升碳配額分配準確性
碳排放總量能否精準計算是進行碳排放權配額發放的基礎性工作。在未來,要不斷的深化和改進政策性文件的環境適應性,加強我國在實際碳排放額核算過程中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推廣性,為不同省份的編制適合當地的碳排放清單提供指導。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鋼鐵、水泥、化工、發電與玻璃等重點行業的監管力度,針對不同行業制定較為明確的行業排放規定和辦法,也要具體細化不同行業的計算方法和碳排放系數等,從而為企業降低碳排放總量和建立統一的碳排放體系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
(五)加強碳排放總額頂層設計,實現碳排放總額控制
對碳排放總量的設定是科學實施碳排放初始配額的重要環節。碳排放總量的合理測算需要對歷史碳排放數據和未來經濟預測值進行權重評估,只有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才能形成一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都可行的方案,促進碳減排綠色經濟的實施。在進行碳排放總額設定的過程中,我們要避免設置的碳排放總額過高,導致碳配額價格過低不利于碳排放總量的控制,也要結合我國碳市場的實際情況,在碳排放強度上對碳排放總額進行相對控制,防止由于碳排放總額設定不合理影響經濟的增長速度。
參考文獻:
[1]Li, Y., Li, Z., Jiang, J. et al. Coping with the liquidity crisis: a new dynamic quota readjustment scheme for carbon markets. Environ Geochem Health (2022).
[2]Xu, L., Wang, Y. Empirical estimation and analysis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quota based on carbon transfer–embedde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Environ Sci Pollut Res (2022).
[3]張富利.公平視域下我國碳排放配額的初始分配[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65-78.
[4]嚴成樑,李濤,蘭偉.金融發展、創新與二氧化碳排放[J].金融研究,2016(01):14-30.
[5]朱東波,任力,劉玉.中國金融包容性發展、經濟增長與碳排放[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02):66-76.
作者單位:田曉麗,河北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教授;侯忠男,河北金融學院。